|
真情化雨润苏区 叶明华
“路坦广植民福,桥坚毋忘党恩”。走上修葺一新的清流县里田乡李坊村李坊大桥,《重修李坊大桥记》十分醒目。 桥是进村的必经之路。村民李木长说,年久失修坏了之后,车辆不能通行,农资进不来出不去,全得用板车拉。现在修得稳固又美观,村里400多人口生产生活更方便了。今年春天桥修好后,大家一致要求把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叶继革关心修桥的事记在桥上。 这几年,在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市老区促进会的老同志多次走进苏区,倾听苏区人民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在我市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这些当年风展红旗如画的苏区,一件件的难题被破解,苏区人民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喝水不难了 “现在水龙头轻轻一拧,水就哗哗地直冲出来,如果开大了可能会把水龙头给弄坏吧!”在泰宁县大布乡饶山村,村民李有端哈哈笑着说起自家的自来水。他不久前刚买了台洗衣机,还花了千余元在二楼装修了个卫生间。他说,以前喝的是附近小河的水,一下雨就成了泥巴水,喝水都成问题,哪敢想有个象城里人的卫生间?买了洗衣机还不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说起洗衣机,同村的梁秀英更有感触。多年前好不容易攒了800元抬回了心仪已久的威力牌双筒洗衣机,可是总不能挑着水用洗衣机吧?没法子,搁下吧。这一搁就是6、7年,自从年初村里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后,她才第一次看着心爱的洗衣机为自己服务。梁秀英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有的人家都用上了热水器,她也正准备购进一台让家人能舒服地洗热水澡。 苏区的事要放在心上、抓在手里,更要落实到底!市老区办把落实解决老区生产生活难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喝上卫生水,这是苏区人民的期盼。各有关部门纷纷行动起来,找水源、验水质、建水池,吃水难的问题彻底改变。 在宁化县济村乡洋地村,建成大蓄水池1个,小蓄水池4个,全村每户人家都在春节前喝上了卫生水,原先人畜抢用村里一口水井的情况不再。在明溪县枫溪乡小珩村,饮用水项目的完成惠及群众96户500余人。 清流县里田乡李坊村,村民李火树算了笔经济帐,以前天一亮,老婆和儿媳妇第一件事就是到1里远的小河挑水。天黑前要做的事还是挑水!家里6口人,4头猪,每天每人都要挑4、5担水,洗衣服还不能在家里洗。自从春节前家里装上自来水,她们省下的时间帮着家里种烟,全家收入跟着增加了! 电视频道多了 城乡的区别在哪儿?农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文化生活缺乏……人们常说,打开电视,与世界零距离。缩小城乡差距电视作用不容小视。 “家里买电视很多年了,但只能收一个频道,还是外省的,我们多想知道本省、本市我们身边的事啊!” 去年,市委书记叶继革与市老促会的老同志在苏区,一名老党员向他们倾吐老区人民的心声。 因为山高路险,条件较为恶劣,目前我市老区革命基点村,发展相对滞后。老区人民急需信息的沟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下联动,打破常规。如今,一切正在改变。 宁化县济村乡洋地村地处海拔680米高山区,虽然跟乡政府所在地仅15公里,可是崎岖的山路拖住了村民们与外面世界联通的脚步。今年春节前,县里有线电视网线拉到村里每户人家,村里人终于踏踏实实地看了场精彩清晰的春节晚会。 在村民老吴家,女主人高兴地调着频道告诉记者,在这山沟沟里可以收到跟县城里一样多的频道,就象城里人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节目。如今,有空一家人最喜欢看电视,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不后悔买电视了。 在明溪县枫溪乡枫溪村,市广电部门送去了村村通设备,不仅村本点的村民们能收看到10套清晰的节目,附近的华山村也解决了原先没什么频道可选择的苦恼。目前乡里正筹划县乡电视信号联网工程建设,届时,偏远的山里人也能看到跟县城一样丰富的电视节目了。 发展的步子迈大了 守着金山不过穷日子。泰宁大布饶山村位于美丽的金饶山下,山高田窄,如何增收?金铙山怪石嶙峋、瀑布高悬,每年都有城里人慕名而来,能不能把美丽的风景变成聚宝盆?去年,村民们把心思告诉了来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市老促会的老同志。 几个月过去了,饶山村变样了:盘山而上的进村水泥路正在加紧修筑;已被装修一新的村部前,规划面积3728平方的停车场已完成停车场挖填土方12000立方米,开阔的场地与山边起伏的稻田山林构成了乡村美景;村门改了个道,修起了风雨桥,这座设计为传统的下桥上房结构的桥,全部完工后将成为景区中一景。村部里,高高悬挂的景区风光图、建筑效果图、全村规划图正是村民们携手共奔致富路的生动写照。 扶上马送一程,让苏区人民富起来。苏区的发展牵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心。在建宁县伊家乡东风村,市水利部门负责人带着高工和资金来了,勘察地形,现场指导,今年春节前,被洪水冲毁的社公坝建好了,坚固的防洪堤让溪水顺渠畅流而下,下游270多亩的农田不“渴”了;市交通部门的扶助资金到位了,并组织技术人员加紧施工,今年4月,被洪水冲毁的天井坪桥涵重新修好,拖拉机、摩托车从更宽更牢固的桥涵上从容驶过,村民谋发展的底气更足了。伊家村的党员带创大户艾思彬高兴地告诉记者,乡里从资金等方面扶持他种巴西菇、养肉兔,13户农民在他的推广带动下种植巴西菇8000多平方米,从4月份种菇至今,他和另两人合资的菇棚里就有收入8万元。 在宁化县济村乡洋地村,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养牛,村民吴德兴是村里公认养牛养得最好的人,每年他都能靠卖1头自产小牛增加家庭收入。今年,他和同村的吴顶松,欣喜地得到村里扶持资金4000元,借款10000元,让他们购进优良母牛12头,圆了多养几头牛的梦想。 洋地村是个典型的高山贫困村,如何拓宽村民增收路子?村里把肉牛养殖作为村民增收的突破口,用扶持资金建起了可容纳20头牛的专门育牛场,买来了良种公牛1 头,扶持有技术和能力的吴德兴、吴顶松当上养牛示范户。老吴告诉记者,党和政府这样关心山里人,作为苏区人更要加把劲把生产搞上去,让生活过得更好。 这样诚挚的话语是每一位苏区人的心声,而正是在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市老促会的老同志一片片心系苏区的真情,让苏区人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步子越迈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