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携手绘美景

叶明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走进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均口镇半寮村好消息特别多:铁如坑人饮灌溉工程建成了。中村、土楼两个村民小组,220余亩的农田里金灿灿的稻穗沉甸甸,人们正准备第一次收割烟后稻!

农贸市场焕然一新,日晒雨淋赶墟的日子不复返。连市场周边的11户农户都赶着拆旧房建新居,要让半寮的墟场越来越旺!

占全村一半人口的胡家地村民小组行路不难了,5.3公里的机耕路整修好,烟叶、农副产品运输再也不用愁……

仅一年,半寮村变化真大。这样的变迁正是我市加快老区发展的生动写照。

让老区早日旧貌换新颜。以此为诺,连续几年,全国人大代表、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和在该市的其他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及市老区促进会的老同志多次走进建宁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泰宁县等苏区县,倾听心声,一件件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被一一破解。

金秋时节,走进苏区,看这一年来30个扶持项目为这块红土地的人们解决了哪些生活、生产困难?他们又有怎样的企盼?

喝上卫生水 告别“望天田”

饮用的水到山边挑泉水,生活用水到河里挑河水,每天全家老小换下的衣服得拿到河边清洗。这样的日子,清流县东华乡严坊村的雷春娥挥手告别了!今年,她终于卸下了肩上的挑水担。她说,安装到户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洗菜、作饭、刷洗用水既卫生又方便,在门前新砌的洗衣池里洗衣服更别提有多省心了。

用上自来水,喝上卫生水。美梦成真的不仅仅是严坊村。在三明市老区办、三明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找水源、验水质、建水池,村民们不再饮用田垅水、河水,吃水难的问题正逐步改变: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从距村4.9公里处水源引来清泉,日供水量200吨;泰宁县大田乡谙下村新建7个并改建2个蓄水池,散落的村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们在高兴着“喝了干净水,不再闹肚子”的同时,向村里提出规划新村建新房的建议——用水方便了,就不用搬出大山住了。

田间缺水,不得不一家人连夜守着水渠和乡亲争水,这是庄稼人的无奈。建宁县均口镇隆下村村民陈可权就曾为了给一亩余的田灌溉,而在田间守夜等水至天亮。今年3月,连同他家田共计600余亩的土地,因村里建好了坪上灌溉工程,缩短灌溉渠道近2公里,跑、冒、滴、漏的水损减少了,耕种用水再不用争。300多户受益农户联名写了感谢信给到村里解决用水问题的市委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兴修水利,让田不再“望天”!群众的呼声就是努力的方向。清流县东华乡严坊村300多亩“望天田”灌溉用水有了保障,每亩地可比往年增收百来斤粮食,这一项就可增收粮食4万余斤;建宁县均口镇半寮村村民曾秀清算了笔帐,家里7亩田,往年因为缺水种烟就不能种稻,种早稻就无法种二季稻,村里铁如坑灌溉工程完工后,家里第一次种了烟,并种上了烟后稻,养了几口猪,今年收入多了万余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宁化县石壁镇三坑村。经过精心设计,积极筹建,两个多月时间建成了二梯电灌二座,让占全村三分之一的高处“望天田”变成了抗旱保收的沃土。望着金灿灿的层层梯田,村民张贵明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本一旱,家里那块田只能“望天”,歉收甚至绝收,今年灌溉设施建好了,迎来了丰收年。

劲往一处使 共谋致富路

上联“改革开放政策好”,下联“三个代表思想红”,横批“共产党万岁”。走进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的“金钱垅”100亩新植毛竹丰产示范培育基地,迎面就看到这幅对联。对联是这片竹林的主人邹长华找乡里文化人写的,喜滋滋地贴在竹山入口处,这对联写的就是他的心里话。

老邹六十好几了,1996年起夫妻俩就开始种毛竹,从当年的500株到现在的4000余株,老邹说要感谢党和政府,还要感谢很多人。这不,去冬今春以来,根据竹山耕作季节,市、县、乡林业部门、乡挂包村干部、市下派挂职同志,轮流上山指导,秋冬施肥、浅锄翻土、稻草覆盖、留养新竹、药物防治病虫害等科技育竹、留笋技术逐一落实。乡里运来了毛竹专用肥,补助资金新开机耕路,供电照明线路也架起来了;县林业局组织森防人员带着防治药物来了,无偿喷施……作为竹山示范片,如今效益初现,今年亩竹林产笋收入达240元,预计下年度可增收50%以上。如今,这片竹林已远近闻名,还吸引了不少上清乡、大布乡等地的竹农前来“取经”。

扶上马送一程,致富之路众人修。苏区的发展牵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在市畜牧水产局、市委农办等部门的配合支持下,泰宁县大田乡谙下村扶持农户建立了牧草养羊基地;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鼓励、扶持农户复垦改造油茶山地,300亩示范基地的油茶产油成倍增。村民张广西说,今年第一次请了3、4个人帮忙整油茶山,一亩地可多收十余斤的茶油。

生产、生活难题逐一破解了,人心更齐了:建宁县均口镇半寮村胡家地村民小组5.3公里道路整修后,原先连板车、摩托车也难行的道路能通小轿车了。路好走了,受益的村民们倡议养护这条路,自发组成养护队,每户根据情况收取少量费用。村民们纷纷响应,不少外出打工的还志愿捐款赞助。家里用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如何让“幸福之泉”长流水不断线?不少村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用水户装上了水表,收取少量水费,用于饮水工程的日常维护、永续使用。

众人携手绘美景,变化看在眼里,感激记在心里,行动落在实处。今天的苏区,一切正在改变!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