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苏区 新农村 叶明华
一条条幸福路从群山环绕的山村延伸到了山外,一户户农家喝上了卫生水,一亩亩田地告别了“望天”,一项项发展项目催生了致富的新希望。 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在当年风展红旗如画的老苏区,连续五年来,每年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叶继革和我市的其他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及市老促会的同志都多次走进苏区县,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帮助破解一件件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携手老区人民踏上建设新农村的新征程。
老区变化大家说 “过去可不能常洗澡,村里常有人骑着摩托车到四公里处的煤矿上洗个热水澡,一路尘土,回到家,衣服又该换了。”说起以前用水之难,清流县有名的旱片——田源乡新村村的村民每人都有自己的笑话。 如今这个“用水如油”的乡村不再为水发愁了:蓄水量为75立方米的总调节池,4个小蓄水池,让分散为梅花状的5个自然村179户人家全喝上了卫生水。村民们不仅告别挑田沟水、小河水的历史,更能在家好好洗上热水澡,别提有多省心。村里不少人都已经或打算装上热水器了。 家住宁化县河龙乡高阳村的张群这两天可高兴了。她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农忙季节回来,每天忙农活很辛苦,可是还得早起挑水来用。这次她回来,村里正在把自来水安装到户。11月1日,是家里通水的日子,双手捧着哗哗流的自来水,张群忍不住喝了几口:“呵,真甜!” 要让更多的老区人民喝上卫生水!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在市水利局、市老区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明溪县城关乡余坊村、清流县林畲乡向阳村、宁化县中沙乡何屋村、泰宁县杉城镇东石村、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等10个老区村圆了梦。 在明溪县夏坊乡龙坑村,三条路的建设完工,让村民们竖起了大姆指。龙坑村有10个自然村,分布比较散,从村部到自然村的路又小又窄,拖拉机都无法通行,生产生活极不方便。在市交通局的指导、帮助下,今年5月,洋岭机耕路整修一新,做涵洞、铺沙石、修边沟,元村、平段等4个自然村500多人口都受益了。8月,从村部到范家3000多米的路也修好了,2个自然村300多人出行也方便了。9月,村部到小学地段,铺起了水泥路。 建宁县黄埠乡罗元村村民,至今难忘年初市委叶继革书记一行来村子里的喜事。那时,夜色降临,大批群众仍然自发守候在村口,坚持在冰冷的雨雪里给同志们送行。 老区群众的信任与期待,决不能辜负。10个月过去了,村里的新鲜事越来越多。只要有人在村子里走访,村里人都会围上来争着说。“村里的变化,可不仅仅是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小学新修了围墙,村里铺了水泥路,果山套种毛竹了……”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黄文煌认真的说,“这些都是上次市委叶书记来了之后村里的新变化呢。” “引来健康水、筑好幸福路、开辟致富山”,这是罗元村民给村里变化编的顺口溜。村里人一再叮嘱记者,这可一定得写上。
老区发展共谋划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农村新时期最重大的任务。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老区人民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1930年元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途经林畲,在林畲居住后,从林畲途经向阳,向明溪方向进发。村里有多位热血青年随军参加红军。 海拔804米的清流县林畲乡向阳村,常年云雾缭绕。但云雾阻挡不住苏区人民发展的脚步,向阳村民反而作起了云雾文章。村里本来就有种植茶叶的历史,只是因为品种问题效益一直不明显。 前两年村里引进资金种起了优质铁观音100亩,成活率在90%以上。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修建了茶厂,购进了制茶设备,大家谋划着把向阳村发展为茶叶村。 原先在山下租田种的官美莲告诉记者,她已经搬回村里了。现在通乡的路拓宽取直,小汽车都可以进村了。村里的山塘水利修好了,田不旱了,家里还通了自来水,生产生活方便多了。除了忙自己的农活,还可以到茶厂工作赚工资,这一算,比租田种合算,所以像她一样搬回来的还有好几家。 因为山高路险,条件较为恶劣,我市和向阳村一样的老区革命基点村还有很多,这些村发展相对滞后。当年,苏区人民起来闹革命,期盼着翻身得解放。如今,苏区人民讲生产谋发展,期盼着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市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的扶持、配合下,苏区人努力探索着致富之路。 建宁县黄埠乡罗元村建起了50亩果山套种毛竹示范片,有样学样,在示范片的带动下,今年村里新增毛竹种植面积80多亩,毛竹山正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宁化县河龙乡高阳村也在山上作起了文章。高阳村海拔高,土壤气侯适宜茶叶种植。一个百亩茶园示范园的建设,让村民看到了种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村支书张德旺告诉记者,茶叶一年可收成四次,他去年才开始种茶,今年就增收了7000余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有12户种茶的农户,看到种茶有效益,不久前又有十余户订了茶苗,准备春天来了就种茶。 红色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把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农增收?清流县林畲乡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毛主席革命路过时留宿的旧居,有很多人前来这里寻访先辈的足迹。今年,当地把旧居再次整修,准备正式向游人开放……
苏区精神永相传 深秋时节,闽赣交界的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一派丰收景象。 这里是建宁县最偏远的山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曾三进水尾村。村里保存着兵工厂、红军医院、苏区银行、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等遗迹。苏区像这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基点村很多。苏区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水尾村与江西省广昌县塘坊乡相邻,互有往来,但路不通,村民们走亲访友交流物资只能肩挑手提地从山间小道经过。年初,市委叶继革书记到水尾村调研后,确定新建竹山道路、白云寺小组机耕道修复等5个扶持工程项目,深受鼓舞的全村干群立刻行动起来。 后来,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会。大家说,党和政府关心老区发展,老区更要发展好。经村民代表一致同意,新建竹山道路扩大了建设规模,道路建设全长由3公里延长到3.5公里,加宽弯道,增设排洪涵。除了积极争取项目基金,全村人都积极地投入到投工投劳中。9月31日,路通了,通车了,村里许多在江西省广昌县塘坊乡的亲友都赶着走一回新路,前来祝贺这难得的喜事。 村里的第一书记谢建中介绍说,由于可用农用车运输物资,今年冬天,不少村民都在打算多种些毛竹,把沿路的两旁都种上,让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去年一场6·21洪水,泰宁县下渠乡渠口村的受灾惨状令人记忆犹新。当时水毁农田550亩,原先饮水设施全部破坏,4座生产生活用桥被冲毁。然而,洪水冲不垮的是精神。在各方的帮助下,村里奋力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人饮工程、修桥、修防洪堤、植毛竹,一个个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相继完成。 村主任丁谋忠介绍说,水毁农田已复耕380余亩,今年已秋收了一季稻谷。已竣工的600米防洪堤总投资9.6万元,确保了渠口段面700余亩耕地的安全。乾上、肖家坊两座桥已投入使用,乾上、肖家坊、杨梅坑400余农户出行难的难题解决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苏区的发展牵动全社会的心。自2002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坚持深入苏区调研为群众办实事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619.3万元,完成97个项目,30个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老苏区,新农村。70余年前,苏区人民踊跃参军,捐钱献粮,执著地追随红军,追随共产党。70年后,苏区人民又投身于一场新的长征,继承红军传统,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而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