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苏区换新颜

叶明华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

走进革命老区村清流县嵩溪镇伍家坊村,放眼望去,金灿灿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轻风拂过,稻浪滚滚,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这不,年初,村里年久塌陷的水渠修复了2400米,直接受益的农田有560亩,同时还受益周围四个行政村2060亩耕地,沿线良田用水有保障了。

三月,因四年前一场洪水冲垮的北坑桥,重建竣工。这座桥通往村里的480亩农田,今年春耕的化肥村民们可用农用车直接拉到了田间地头,而今秋即将收割的稻子也不再需要手提肩挑着运出。

喜看苏区换新颜。从清流县到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明溪县,这样的变化还真不少。 在当年风展红旗如画的老苏区,连续七年来,一件件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正在破解,市委、市政府携手老区人民踏上了建设新农村的新征程。

喝水不再难

水是生命之源。象城里人一样喝上卫生、方便的自来水,是泰宁县下渠乡新田村村民罗玉兰的心愿。她家2003年就盖了新房子,可是缺水的村庄没有安装自来水,她只能使用抽水泵去村里的小水沟引些水。卫不卫生心里没底,水量也不足,日常饮水不方便,买来的太阳能热水器更成了家里的摆设。

去年,时任省政协副主席、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连续第七年深入苏区调研新农村建设,村民们说出了心头最盼的事。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去年10 月,新田村人饮工程动工,2008年1月全面完工,村内供水管道第7600米,供水规模140立方米/天,受益人口612人。村里人终于在春节前用上了自来水,罗玉兰家的太阳能热水器让她一家在严冬里天天都可以泡热水澡了。

清流县嵩口镇范元村的村民这一年也过得更舒心了。村里去年10月动工的人饮工程,从距村4公里远的高山上引来了干净卫生的山泉水,彻底解决了村里长期以来的饮用水难题。村民由原来喝机井水每吨1元减至现在的每吨0.19元,村民林银英说,原来舍不得用水,许多村民都到村口的小河沟洗衣服,现在家里水龙头一拧,爱怎么洗都可以了,实在方便。这不有水了,村里还有十余户人家,刚装上太阳能热水器,这个冬天不怕冷了。

要逐步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市委、市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在市水利局、市老区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明溪县的盖洋镇衢地村、夏坊乡鳌坑村,清流县的嵩溪镇伍家坊村,宁化县的安乐乡三大村、安远乡里坑村,建宁县的里心镇双溪村、溪口镇杨林村等老区村解决了饮水难题。

生活更方便

每天忙完农活,明溪县盖洋镇衢地村村民吴光全最爱做的事,就是到村里整修一新的小河边走走,在重建的桥上坐坐,和大伙儿闲聊。

这条小河穿村而过,他家就住在河边上,河两岸杂草众生,一下大雨就涨水,如果大雨三小时没停,就得赶紧搬东西,要不然水就浸进屋了,还常有蛇顺着水游到家里,真是苦不堪言。

去年12月5日,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里的河道改造工程动工了。四个月后,河道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清除了杂草,建设了亲水台方便村民使用,原先残破的石桥也重建成宽3.5米的钢筋水泥桥。原先恼人的河,变成了村里漂亮、舒适的纳凉河。

明溪县夏坊乡鳌坑村的墟市是夏坊、盖洋、枫溪和泰宁大龙乡四个乡镇农户百年来的露天交易点。由于是露天,晴天日晒,雨天雨淋,沿着村道随意摆摊设点既杂乱又有安全隐患。如今搭建起500平方米的钢屋面集贸交易市场,建设摊位20个,百年墟场焕然一新,买卖方便又安全,大家都称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许多人对乡村道路的形象说法。如今,老区村的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

清流县嵩口镇范元村的村主干道由原来的泥土路改造成水泥路,320米的整洁路面,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每天必须经这条路上学的30余名小学生,家长们不再担心雨天路滑孩子上学问题了。泰宁县梅口乡麦坑村把通往新村、际上两个小组的路硬化了,村民们进进出出都说方便。建宁县里心镇双溪村重建了年久失修的店前一桥,这桥是村民们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这里到县城城关能省下三分之一的路程。桥修好,能通车了,把村里的果运出再也不必绕道了。

发展迈大步

革命老区村建宁县溪口镇杨林村,当年红军在这打土豪、分田地、筹款、扩红、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还曾被评为县扩红模范乡。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扶持下,村民们田里种稻、种烟、置种,山上种果、种竹、种树,还涌现出一批水果营销、规模养殖大户。随着腰包渐渐鼓起来,如何加快发展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

要致富先修路。溢溪自然组至坪上自然组这段黄泥路,全长3.2公里,有农户76户,山地面积3340亩,其中果山面积720亩,占村里果林的五分之一。由于路面窄小、坑坑洼洼,村民们出行不易,更令人苦恼的是,由于道路颠簸,装车的水果特别容易碰坏,影响价格。

在市、县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去年整修了这条“致富路”,路面全铺设碎石,部分弯道改直,拓宽部分路面,设6道排洪涵管,开挖边沟。今年这片山上丰收的水果,就沿着这条拓宽整修后的道路,顺利地进入市场。

在宁化县安乐乡三大村,今年的林农干活也更有劲了。牛牙岐组住着151户人家,山上有1200亩竹林。年初通往竹山的必经之路架起了桥梁,村民们终于可以不必涉水过河,既安全,且挖出的笋和砍下的竹不再需要肩挑手扛着出山了。村民夏祖楼说,自己山里的10余亩竹山今年特别省事,笋、竹子运出方便,这竹山真成了农家的“聚宝盆”。

土地是农民的“根”,粮食丰收了,这心里才有底。要发展,更要做足田“文章”。修水利,造良田,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携手老区人民共绘新农村。

宁化县安远乡里坑村建水坝、建引水渠,完成了周家排农田水利工程,350亩农田不再是雨季被淹、旱季干旱的“望天田”。建宁县溪口镇杨林村修复了全长4分里的水毁杨枫水渠,清淤泥、防渗加固,正常运作的杨枫渠确保了杨林村、枫元村境内1800亩农田灌溉。

明溪县鳌坑村兴修村头水利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1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亩。村民杨忠林今年种了二十余亩烟,烟后,第一次全种上了水稻,他说,因为有水了,田不再靠天“吃饭”,今年不仅能增产,增收更是不用说。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苏区的发展牵动全社会的心。自2002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坚持深入苏区调研为群众办实事以来,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到帮助破解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从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到群策群力共谋科学发展,七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千余万元,完成百余个项目,50个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