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向前行……

叶明华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昨天,苏区的革命画卷,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诗中尽显风采。今天,苏区人民发扬苏区精神,海西建设中奋起直追,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当年中央苏区21县,三明市辖区就占了5个: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2008年2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又确认,三明市下辖的将乐县、沙县属于中央苏区县。

最近,《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明确,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这是三明人民的特大喜讯,也是三明人民多年的夙愿。

建设苏区新农村

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市,属于东南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并不富足。但连续七年来,我市市委主要领导都坚持深入到原中央苏区调研,安排资金,着力逐步解决苏区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最急、最盼的难题,共完成近两百个项目,每年使10个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苏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大家富起来了,更不能把苏区丢掉,苏区的发展成了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紧抓不放的大事。

2004 年在外打工十余年的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村村民陈志仁在外学了一手养鱼好技术,看到村里的库区水淹地几十年来都荒弃着,很可惜,就和几个返乡的村民一起试着围水养鱼。没想到,辛苦一年,每亩也有2000—4000元的利润。尝到甜头的陈志仁扩大了养殖面积,添置了设备,跟着他养鱼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大家还成立了渔业专业合作社,共同走致富路。

养鱼能赚钱,可有件事大家都头疼:村里的路实在太糟了,每天捕捞100公斤左右的鱼,只能装在摩托车的铁桶里,沿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出村。由于路况不好,鱼容易受伤,到了市场总是比同类鱼每公斤价格少0.6—1元钱。

2005年,赚了些钱的陈志仁和村民们集资把路修了修,可是简易的泥土路一个月后,一场暴雨就冲坏了。去年10月,市委黄琪玉书记一行来到了村里,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帮助破解老区人民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村民们把烦心事告诉了黄书记。

很快,路修起来了。宽3.5米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鱼塘,大卡车也能开进村了。如今,陈志仁他们的鱼,因为品质好,不仅走俏县城,还卖到了三明、南平、龙岩等地,价格也比同类鱼每公斤多出0.4元钱。

平均海拔约600米的泰宁县大龙乡双坪村,常年云雾缭绕。但云雾阻挡不住苏区人民发展的脚步,双坪村民反而作起了云雾文章。6月29日,记者站在村里原先抛荒的梯田上,放眼望去,一垄垄开春种下的茶苗吐着新绿,村民们正忙着在茶山锄草。

省农业厅下派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高福生介绍说,今年村里群众以抛荒或闲置的梯田、山地入股,村委会和茶叶合作社出资,共同合作开发千亩生态茶园。春季完成种植310亩金观音、金牡丹优质茶苗,成活率达95%,长势良好,这片茶园已作为省农业厅名优生态茶园的示范基地。

盘活了土地资源,建起了“绿色银行”,村民们干劲足了。村民杨荣顺有80亩的山地入股,他说,明年春季就可采摘茶青,制作成干茶后,以这两年的价格,他每亩茶山可收入2000—3000元,这可比之前种水稻“值钱”呢。

这个市委老区调研办实事的茶叶种植项目,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准备修建茶厂,购进制茶设备,大家谋划着把双坪村发展为茶叶村。

因为山高路险,条件较为恶劣,我市像双坪村一样的老区革命基点村还有很多,这些村发展相对滞后。如今,苏区人民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讲生产谋发展,期盼着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探索着致富之路。

弘扬苏区好传统

沙县富口镇曾经红星闪烁,旌旗如虹,是中央苏区的重镇。1933年至1934年间,彭德怀、杨尚昆等率领的东方军曾二度驻扎在荷山村。村里保存着红军司令部、印币所、红军亭、红军墓、红军井旧址等遗迹。苏区像这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基点村很多。苏区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富口镇罗溪村有近一半的耕地位于大板头,村民只能通过窄小的机耕道进行农田、果树管理,生产运输,十分不便。村民叶青辉说,路不好,农忙时最怕下雨。一下雨,生产物资常常只得手提肩挑了。

去年12月,大板头机耕路硬化项目列入了市委老区调研办实事项目,村里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大家说,党和政府关心老区发展,老区更要发展好。很快,今年2月,一条宽3米,长580米的水泥路完成建设,不仅罗溪村的村民方便了,连同周边村庄共450多名群众,520余亩农田,80亩果树都受益。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明溪县枫溪乡邓家村村民今年农作、出行也方便多了。从邓家村至严地公路,路面狭窄,崎岖不平,弯多坡陡,仅能容拖拉机勉强通过,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村民们早就盼着修路。当村民得知这段公路列入了市委老区调研办实事项目,纷纷自发筹资,投工投劳,在今年春节前顺利地完成路面水泥铺设。路修好了,没人养护可不行。乡村两级筹资聘请了日常维护人员,专门为道路进行日常维护,让好路天天都通畅。

“党的政策实在好。”走水泥路、打手机……对于生活越来越大的变化,大家说,艰苦奋斗的优良老区传统不能丢,苏区人民更要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讲发展,谋发展成为了苏区的主旋律。

清流县牧草资源丰富,是发展草食动物养殖的理想场所,近年来,清流县着力培育肉羊产业不仅制订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还出台资金、用地、用材等优惠政策,重点鼓励扶持肉羊规模养殖。去年5月,从四川引进的南江黄羊种羊扩繁及深加工项目落户清流县嵩溪镇青山村,当年10月,南江黄羊基地公路项目就被列入了市委老区调研办实事项目,今年6月,一条260米直通基地的水泥路通车了。

将乐县安仁乡泽坊村、建宁县伊家乡陈家村也在建设着自已的家园。泽坊村改造灌溉渠,新建“U型槽”,完成了八仙坑灌溉工程,2900余亩农田不再是雨季被淹、旱季干旱的“望天田”。陈家村修好了下田通组道路,周边800亩农田、3000亩竹山都受益。

温暖苏区百姓心

苏区因为区位的劣势和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执政为民,就是要这样让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一件件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难、最怨、最盼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改善、解决。

建宁县黄坊乡将上小学是将上、安寅、芦岭三个行政村的集中办学点,近年来,由于撤点并校,在校生源数由原来78人增至161人,寄宿生由原来21人增至86 人。长期以来,学校的师生及周边群众都是从学校附近的水井抽水喝,一下雨,就浑,到了冬天喝水更困难,更别提师生洗澡洗衣等日常用水了。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今年开学,将上小学自来水工程这一市委老区调研办实事项目完工,一拎水龙头,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师生们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寄宿在学校的家长也放心了,周围的村民从此也用水省心了。

和城里人一样喝上卫生、方便的自来水,是将乐县安仁乡泽坊村村民张松莲的心愿。她家1989年就盖了三层半的新房子,可是村民自筹资金兴建起的简易自来水,水量不足,水质也不好,日常饮水不方便,买来的热水器、洗衣机更成了家里的摆设。今年6月6日,村里总容积320立方米的人饮工程竣工,张松莲高兴了:二楼卫生间的水都极大,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白衣服洗成了黄衣服。她说,因为水又多又方便,村里不少妇女都打算买全自动的洗衣机了。

在将乐县大源乡廖家地村,经过水利部门6次寻找水源,最终确定从离村3.3公里处的水源点引水,并由乡政府专业技术服务队负责技术指导,日供水量达200吨的饮水工程成了真正的民心工程,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再也不用为用水而发愁了,大家说,这下,什么时侯想用水都可以了。

过去的一年,还有清流县嵩口镇立新村、明溪县枫溪乡邓家村、建宁县伊家乡陈家村、沙县富口镇荷山村等革命老区村解决了饮水问题。

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到帮助破解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从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到群策群力共谋科学发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八年来60余个老区村旧貌换了新颜。

苏区,大步向前行……机遇在前,努力在今天,苏区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