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土地 绿色崛起 ——我市中央苏区县60年发展纪实 叶明华
曾经这里“路隘林深苔滑”,喝水难、行路难、增收难…… 如今这里“风展红旗如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红色土地,绿色崛起。宁化、清流、明溪(归化)、建宁、泰宁、将乐、沙县,是土地革命时期26个中央苏区县其中的7个县。60年,三明这块苏区大地早已沧桑巨变。 最近,《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明确,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苏区人民开始了新的创业……
新中国谱华章 三明是一方红色热土。 旌旗猎猎,红旗不倒。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领导老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中央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风雷激荡、波澜壮阔。三明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大贡献。全市参加红军的有23000多人,游击队员14400多人,赤卫队员 13600多人。同时,三明老区的战争年代遭受敌人的严重摧残,被毁灭村庄295个,土地荒芜52062亩,遭敌杀害7300多人,上英名录的烈士就有 4700多人。 全市12个县(市、区)有11个是老区,书写了多少三明人民引以为豪的壮举。新中国成立后,三明苏区人民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在这一方热土上重建自己美丽的家园。虽然五、六十年代的三明苏区,崇山峻岭阻隔了乡村与乡村、内地与外地的交流,但阻挡不了三明苏区人民奋进的脚步。 随后,三明苏区人民不仅土地改革红红火火,而且积极投身到建设三明等重点工程的会战中去。1958年,“7月15日,县人委抽调250名民工支援三明钢铁厂建设。”“7月30日,宁化抽调民工1000名支援漳龙铁路建设”……这样的大事记载不绝于史。 解放初期,张克辉就在宁化等地参加土改。1969年到1973年,他又全家被下放到宁化县。济村村谢家排当年的一座木桥。当年,那座木头桥一遇洪水就被冲垮,村民出行很不方便。由于没有技术力量和资金,木桥几次修好都被冲垮。如今,附近建成了两座宽敞的水泥桥。济村中心学校当年的破旧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几幢四层的崭新教学大楼。 三明和张克辉的关系如此密切,这让2007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他,回到三明苏区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倍加感慨。三明变美了,道路畅通,青山滴翠,村落整洁,城市美丽,人民生活富裕,三明的变化太大了。“济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原来的旧房子不见了,新房子又宽敞又漂亮。” “现在用上了液化气,有的用上了沼气,山也分到户了,大家只种树,不会有人乱砍树了……”苏区的变化是一件接一件,总是令重返苏区的每一位同志感慨。这片英才辈出的红色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7年,7个苏区县地区生产总值207.3亿元,占全市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37.6 %;“十五”期间年均增幅11.4%。其中,宁化、泰宁、清流、明溪、沙县07年地区生产总值159.19亿元,比1978年的3.146亿元,增长了50倍。
老苏区新农村 海拔804米的清流县林畲乡向阳村,常年云雾缭绕。但云雾阻挡不住苏区人民发展的脚步,向阳村民反而作起了云雾文章。村里本来就有种植茶叶的历史,只是因为品种问题效益一直不明显。 前些年村里引进资金种起了优质铁观音100亩,成活率在90%以上。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办起了茶厂,购进了制茶设备,大家谋划着把向阳村发展为茶叶村。 原先在山下租田种的官美莲早已搬回村里。现在通乡的路拓宽取直,小汽车都可以进村了。村里的山塘水利修好了,田不旱了,家里还通了自来水,生产生活方便多了。除了忙自己的农活,还可以到茶厂工作赚工资,这一算,比租田种合算,所以像她一样搬回来的还有好几家。村里老人都说,党的政策好,跟60年前比,现在的农村比当年的城里可要好得多了。 因为山高路险,条件较为恶劣,我市像向阳村一样的老区革命基点村还有很多,这些村发展相对滞后。如今,苏区人民讲生产谋发展,期盼着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探索着致富之路。 建宁县黄埠乡罗元村建起了50亩果山套种毛竹示范片,有样学样,在示范片的带动下,今年村里新增毛竹种植面积80多亩,毛竹山正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泰宁县大龙乡双坪村也在山上作起了文章。双坪村海拔高,土壤气侯适宜茶叶种植。今年村里群众以抛荒或闲置的梯田、山地入股,村委会和茶叶合作社出资,共同合作开发千亩生态茶园。春季完成种植310亩金观音、金牡丹优质茶苗,成活率达95%,长势良好,这片茶园已作为省农业厅名优生态茶园的示范基地。 红色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把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农增收?宁化兴建了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泰宁修缮了红军东方军总部、朱德、周恩来旧居、红军井、红军街及红军标语等十余处珍贵遗址;建宁县投资2560万元兴建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清流县林畲乡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毛主席革命路过时留宿的旧居,很多人前来这里寻访先辈的足迹。 清流县嵩口镇立新村人发展生产的想法很多,并且已经付之实施。罗汉松、四季桂、木兰、茶花……成千上万株苗木就种在立新村的土地上。村里不仅成立了“苗木协会”,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还开展网上订单,进行网上销售,农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了。 和立新村一样,走进苏区,到处都能听到苏区村民群众的致富心声。一组数据更让我们看到了苏区人民致富路上的奔跑:2007年我市7个苏区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852元,比1990年翻了10倍,农民纯收入4795元,比1978年增长了48倍。
苏区精神永相传 闽赣交界的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是建宁最偏远的山村。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曾三进水尾村。村里保存着兵工厂、红军医院、苏区银行、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等遗迹。苏区像这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基点村很多。苏区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水尾村与江西省广昌县塘坊乡相邻,互有往来,但路不通,村民们走亲访友、交流物资只能肩挑手提地从山间小道经过。2006年初,村里确定了新建竹山道路、白云寺小组机耕道修复等5个市委扶持老区办实事工程项目。 后来,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会。大家说,党和政府关心老区发展,老区更要发展好。于是,新建竹山道路扩大了建设规模,道路建设全长由3公里延长到3.5公里,加宽弯道,增设排洪涵。全村人都积极投工投劳。当年9月31日,路通了,村里许多在江西省广昌县塘坊乡的亲友都赶着走一回新路,前来祝贺这难得的喜事。 要让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路。由于可用农用车运输物资,不少村民争着多种毛竹,把沿路的两旁都种上了。 苏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历史,清流县里田乡廖坊村村民至今仍爱称道。廖光春老人说,村里的革命遗迹还有保存完好的,只是可惜毛主席借粮食的条子不在了。刚解放时,保管这张借条的人家房子失火,借条也随之烧掉。 “变化是相当大。”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村民群众一个个感慨万千。原来进廖坊村的路是羊肠小道,现在通上了水泥路不说,村民们还想铺环村水泥路。廖坊村的景色很美。一波绿水环绕着村庄,河对岸是如诗如画的阔叶林。生活在风水宝地,日子一好过,村民自然就想把村子建得更美一些。 苏区人民有志气,张仁和精神就在宁化县产生。粮食、烟叶、畜牧业、劳务输出……增收项目一项一项做深做透。 艰苦奋斗的优良老区传统不能丢,苏区人民更要弘扬红军长征精神。60年来,苏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想干事、能干事,而且会干事、干成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7个苏区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为人们所称道的是,7县县域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59.65公里,在实现100%通乡公路硬化的基础上,7县通老区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5.4%。宁化县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846公里,全县道路路面硬化率几乎为零,如今,全县210个村,基本通上了水泥路,县内3条省道过境,永宁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754公里,且90%以上完成了路面硬化。毛泽东同志当年感叹的“路隘苔滑”的现象早已不见了。
众人携手绘美景 明溪县夏阳乡杏村村,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村本点190户860人,就生活在小河的两岸。随着河道的淤积变迁,加上村子地势低洼,多年来这条小河无拘无束,每年大水都要漫进80多户村民的厅堂,成了村民的心腹之痛。 村民肖德富就为这事时常苦恼。大老远就可以看见他的木屋歪斜得厉害,这座上世纪70年代盖的木屋早已成了危房。但肖德富一诉起苦来,却让大家大吃了一惊。“不是没钱盖新房,我们怕涨大水。”原来,河堤没修,沿河的农户不敢就地盖新房。 村民群众的意见是一致的,群策群力建设这段220米长的村庄护提。“新房子要盖,河堤也要建设!”帮助村里把河堤方案设计好后,这道难题很快在各级各部门的同心协力下解决了。 “之前,村里连台洗衣机都没有。”这样的感慨,不仅在杏村村能听到,整个苏区的革命老区基点村的饮水问题更加具有共性。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的村民,对此反映特别强烈。 因为喝水难,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就开始打井了,后来他们发现更为严重的是村里的水质有问题。结果,井儿东打西打,群众的心凉了又凉,想在村里找卫生水,根本不可能。于是,喝上卫生水成了村里几代人的梦。 连喝水都怕得病!革命烈士的后代——80多岁的老人谢学旦,回顾当年先辈的革命历史,声音已经有些哽咽,说起喝水来心里更加难受,眼泪夺眶而出,“饮水,这是目前迫切的要求。” “要让更多的老区人民喝上卫生水!”成了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那一年,明溪县城关乡余坊村、清流县林畲乡向阳村、宁化县中沙乡何屋村、泰宁县杉城镇东石村、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等10个老区村就圆了梦。如今,85%以上老区村都能喝上卫生安全饮用水,所有的老区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通电视。 田间缺水,一家人不得不连夜守着水渠和乡亲争水,这是庄稼人的无奈。建宁县均口镇隆下村村民陈可权就曾为了给一亩余的田灌溉,而在田间守夜等水至天亮。 2005年3月,连同他家共计600余亩的土地,因村里建好了坪上灌溉工程,缩短灌溉渠道近2公里,跑、冒、滴、漏的水损减少了,耕种用水再不用争。 300多户受益农户联名写了感谢信给到村里解决用水问题的市委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兴修水利,让田不再“望天”!群众的呼声就是努力的方向。清流县东华乡严坊村300多亩“望天田”灌溉用水有了保障,每亩地可比往年增收百来斤粮食,这一项就可增收粮食4万余斤。建宁县均口镇半寮村村民曾秀清算了一笔帐,家里7亩田,往年因为缺水种烟就不能种稻,种早稻就无法种二季稻,村里铁如坑灌溉工程完工后,家里第一次种了烟,并种上了烟后稻,养了几口猪,一年收入多了万余元。宁化县石壁镇三坑村,经过精心设计,积极筹建,两个多月时间建成了二梯电灌二座,让占全村三分之一的高处“望天田”变成了抗旱保收的沃土。 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到帮助破解生产生活中最急、最盼的难题,从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到群策群力共谋科学发展,苏区的发展牵动着全社会的心。2002年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坚持深入苏区调研为群众办实事,共投入资金1千余万元,完成近两百个项目。2007和2008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老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其中2007年为老区办实事投入资金13亿元。 昨天,苏区的革命画卷,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诗中尽显风采。今天,苏区人民发扬苏区精神,在海西建设中奋起直追,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记者手记 7个苏区县,多少英雄儿女。 苏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历史,完全可以说,没有苏区就没有我们的新中国。三明苏区的革命画卷,常常为人追忆,“风展红旗如画”,是三明苏区人民的豪情壮志。红色土地、绿色崛起,是苏区人民的艰辛探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人要有点精神。苏区的历史,在教育着我们;苏区的崛起,在鼓舞着我们。 苏区人民和共和国心连心,60年风雨同舟。三明苏区人民有志气,不等不靠,发挥革命优良传统。“作为农民,能生活在这个时代,非常幸福。应该响应党的号召,更加勤奋努力建设新农村,才能对得起党。”每次走进苏区,每到一个老区基点村,这发自苏区人民的肺腑之言,朴素而又真挚,总是让记者为之感动。 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苏区人民。多年来,我市主要领导每年都特意安排时间,到苏区看望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着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最急、最怨、最盼难题,研究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最偏、最远、最穷的近100个村,那是用脚一个一个走进去的,这份感情让苏区人民倍加欣慰。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最近,《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明确,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三明苏区人民在海西建设的新时代,开始了全新的创业…… 不忘苏区民生疾苦,不忘苏区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富强的共和国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