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田野的强村之路

——将乐扎实推进村财增收侧记

本报记者 李顺亮 本报将乐记者站 沙观球

春来喜事多。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福建金森“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实,这个喜事,就发生在万安镇坊头村。“村里的事,天天不睡觉,也永远做不完。”50出头的孙和信,曾经在上海开了20多年的食杂店。要过年,村里的大事小事之多,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那年,他把上海的生计交给儿子打理,刚回到老家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试选一下就过关了。2014年,他成了这个革命老区村的村主任。见过世面的,都想民富村强。村财增收是他最操心的。“自己一个村增收起来才有用,不能光靠上面……”

下面有想法,上面有办法。这些年来,将乐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把村财增收紧紧抓在手上,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铺就了一条得民心、有特色的村财增收幸福之路。

生态扶贫

一个村的村财少,并不一定是因为这里人懒。坊头村虽然贫困,但是村里343户1506人,远到长三角一带经商务工的就有500人左右。

这里的人一向淳朴,外出开阔了眼界,对土地也就看得相对较淡了。而且田地闲置,总是与田地有感情的农民的心头痛。种地虽然不一定能发财,但是流转起来意义就大了。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用地,一边是村民的牵挂。县、镇、村三级琢磨出了一个好办法。

土地流转现在并不稀奇,但是怎么操作可就道在其中。先由企业确定用地的规模和范围,再由村集体负责与农户签订土地出租合同,最后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乐探索建立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流转模式。仅在万安镇,就有4个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了稳定的村财收入。

兼顾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者利益的新格局出现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企业每年按照地块粮食产量的50%对应的价格支付给农户,村集体另外每年每亩收取50元的土地管理费。企业不要再直接面对一家一户,村民也省心省事,而村财也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给我一个细胞,还你一片森林!”如今,落户这里的福建金森杂交鹅掌楸细胞工程种苗繁育中心,已经建设成为我国首个利用林木细胞工程技术的种苗产业项目,实现了年产2000万株的规模产业化生产。圆锥冠、马褂叶……一个细胞的森林畅想,从这片希望的田野启航。

利用将乐这个中国最美深呼吸生态小城的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全新的生态扶贫模式,就这样出现了。只有绿色共享,才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在具备条件的村,由企业、村集体和林农三方,以资金、林地、林木折股合作,成立股份制营林公司。仅在万全乡上华村组建的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就经营着2.7万亩林地。

金森公司占54.8%的股份,村委会占45.2%的股份。实行“金森·上华”合作经营后,村集体每亩林地平均出材量提高了约2立方米,且每年还可固定增加地租收入。融入生态产业链的“村企合作造林”,确保村集体和林农年年有分红。“村集体出林地,林农出林木,公司来经营,按股份分成”,上华和其他4个村的村集体,因此年增收近30万元。

而安仁乡也在参与生态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之中尝到了甜头。不仅对接龙头企业绿景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优质稻种植项目为龙头,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优质稻变成了“扶贫稻”,而且在村财增收之中开展了整村推进示范工程。

整村推进

石富村是将乐整村推进精准扶贫示范村之一。县、乡在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措施等方面向试点示范村倾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制定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机制,实现了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贫困村不等于脏乱差。在精准扶贫工作之中,将乐不仅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而且积极参与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了贫困村村财增收机制,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

石富村305户、1275人,外出经商务工就有462人。四年前,在上海的乡亲邀请村里过去开座谈会。农村靠山靠田,村主任邓玉龙虽然一直守在村里,是个种养能手,但是改变落后面貌的心,是和村里上下连在一起的。听说村里准备搞一条环村路,乡亲们主动说拿张纸来,自己登记当场认捐了12万元。

“看到我们实实在在做事……”村干部感动了乡亲们。此后,村里不仅有了环村路,而且有了新村部,前面是蓝球场,后面是人工湿地。村里的路灯,一拉就拉到了和安仁村交界的地方。

“你们记不住我生日,村里记住了!”村里的老人们不仅对外出的子女夸赞村里的大变化,而且还利用老人协会拓展出了夕阳红理事会,帮助村里的各项建设落地。“好儿媳”、“好女婿”、“好老人”,每年重阳节村里都是笑声……

整村推进,推出了一个个美丽乡村,推出了一处处乡风文明。没有村财增收的保障机制,想做点事都难,更不可能持续。为此,县里建立了总额保持1千万元的基金,专项用于保障村级组织高效运转。在县财政每年都为各村下拨村干部报酬和办公经费的基础上,对固定村财收入不足10万的村,给予补足至10万元。

对村里利用集体资产,创新办法实现当年增收的部分,县里给予50%配套奖励。同时,对任期内村财收入增幅50%以上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实行“一肩挑”的村,除在项目保障、大学生村官安排给予倾斜外,县县每年给予村财补助……

此外,县里投入了3千多万元资金,完成了村级综合服务场所的规范化建设,以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乡镇干部周转房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并且抓好“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综合服务场所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它们在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的综合效用。

融入产业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村财增收的问题,表面上是村里资产多少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实际上是配强配齐一个有战斗力的支部班子问题。

将乐县现有13个乡镇,135个村。县委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县委常委每人联系1个乡镇、挂钩1个村(居),乡镇党委书记每人联系1个先进村、1个后进村,合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县机关单位与相对贫困村进行挂钩联系,帮助做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等工作。

县里还为每个村组建由5-8名县乡干部组成的住村工作队,每周固定住村1-2天,重点做好“政策宣传、文明创建、发展经济、促农增收、带好队伍、美丽乡村”等工作,并组建涵盖农林、企业服务等的“零距离”综合服务队,进村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促进增收。

项目跟着进,村财跟着长。当年省里来的挂村第一书记,虽然早已离村而去,但是引进的鲜切花项目却在安仁乡泽坊村留了下来。鲜切花出口生意一直红红火火,不仅贫困户在参与非洲白菊等花卉的种植中增收,而且村集体也从服务项目里受益。

“家门口就业”,是将乐对贫困户采取的帮扶措施之一。而“村里头增收”,则是县里对贫困村采取的办法。将乐温氏养禽有限公司从防疫员到养殖户,都优先从扶贫名单中挑选。养殖户养得是市场需求大的法国白羽正番鸭,对接的是国内畜禽养殖最大的企业。但是,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而且还要实现“零排放”,养殖大棚一次性投资大。养殖户缺资金也怕风险,正好是村财增收的好项目。

县里鼓励通过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建立标准化厂房或农业生产设施、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厂房(设施)出租或入股获取收益,通过专业批发市场收取服务费、摊位费增加村财收入。

和漠源乡上洋村一样,30多个高山村、偏远村,在县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跨村跨乡新建起了温氏养殖大棚2个,每年有了一笔可观的租金收入。而选择贫困空壳村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后又可年增加村财收入5万元左右。

村财增收,是一个困扰各地多年的老问题。破解村财增收难,更是难在观念更新上。“社会各界统筹的钱,拿出来分一下就没了,那是只为自己当村书记舒服。”县委副书记马志凡到任后,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委托,和各村打开天窗说亮话:“投在项目里,融入产业中,每年都有了回报……”

三明日报2017年2月14日A1版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