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对接迸出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李顺亮 “三维”对接,海纳百川,不仅是开放的姿态,更是三明的胸怀。 和着新年的钟声,三明沙县机场完成了使用许可证颁证审查,获批使用许可证,即将启航。与此相对应的是,福建通飞航空制造有限公司MS760飞机制造项目、成为今年我市全力推动的工业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 这个项目就是我市积极对接央企、联合民企、引进外企的结果。项目一期投资17.86亿元,建设MS760型号等系列飞机的研发、生产基地及开放其他航空新产品、新材料,形成MS760飞机100架/年的生产能力。 “三维”对接,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难。因为,对接的背后,是思想观念上的碰撞。顾小利无法共赢,无大局不可持续。新时代、新局面、新角色……要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转变方式中促进跨越,在扩大开放中增创优势,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都倒逼着思想观念上的突围。 “三维”对接,是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延伸,打造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成了“三维”对接的重中之重。三明经济开发区引进主导全省稀土开发生产的龙头企业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吉口新兴产业园。金明稀土一期4000吨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建成投产,让产业的聚集效应开始凸显。 加大“三维”项目对接力度,我市推动中机院机械装备产业园、中节能环保产业园、中通用纺织产业园加快建设,33项省企对接合同项目已动工建设15项,新签约的162项民企合作项目动工建设131项。中节能在三明创造了项目落地速度、建设速度、招商速度的传奇。去年,中节能首个直投项目顺利入园。 开放的心态,促成了项目落地、建设和招商的速度之变。如今,中节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报着这片滋养他们发展壮大的土地。2016“超越梦想 品味虬城”沙县春节灯会,中节能唱起了主角。大红灯笼高挂,五彩花灯添喜……央企文化和地方文化交相辉映,给猴年春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在“三维”对接之中,我市不断扩大工业投资、培育新增长点,把工业项目做优做强,着力突破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到去年底,我市列入省“三维”跟踪管理系统的项目684个,总投资3523.99亿元,已动工630个,动工率92.1%。 海峡潮来竞风流。山海阻隔而生的区位劣势,使三明的高端人才一向缺乏。“三维”对接,不仅是项目的对接,更是智力的对接。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一次性梳理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 “三维”对接中的借智发展,也成了三明特色。“一个研究所、一个园区、一个平台”,短短的3年时间,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让一个新的科技研发高地,在三明这个海西腹地生成,成为我市与央企对接的重要成果。 借助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人才优势,三明开启了科技探索之路。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我市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海西重要机械制造基地。利用中机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我市推动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推动协同创新,让企业相互配套、联动发展。 去年,我市八大产业实现产值2867.01亿元,实现增加值765.2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88.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89.7%。不仅八大产业产值均超百亿元,而且八大产业均实现增长,其中,机械产业增长更是高达13.1%。 和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结缘的福建华橡股份公司,这些年来,在“高等级载重子午胎液压硫化机产业化开发”项目上发力。今年1月,这个项目通过了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家的验收。在项目实施期间,申请专利5件,获得6件专利授权,共生产子午胎液压硫化机52台,实现总产值8388万元。 这样一批借智发展的“三维”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我市企业产品的换代,而且推动了产业的升级。面对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去年,我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累计完成1031.26亿元,比增21.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三位。其中,就有“三维”对接的一份功劳。 在产业链重点项目上,有“三维”对接项目的身影。福建台明铸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球墨铸铁管生产等96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这个项目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从建厂到投产销售,运用于给排水、煤气管网建设的球墨铸铁管,填补了华南地区的空白。 扎实推进“三维”项目,增强投资拉动效应,让一个个项目这里落地生根。而“三维”项目对接持续发力,使三明的开放向纵深发展。依托央企为平台,我市沙县还尝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点围绕高端机械装备、节能环保、农林机械、硅化工等特色产业链,通过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市场化合作,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三维”对接,迸出三明发展的新活力…… 三明日报2016年2月23日A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