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家庭 两代捐献者

——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端及其爱心大家庭

本报记者 李顺亮

8月8日上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见证了一个大爱付出的全过程。

“您的这一人道善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血液在她的体外循环10000毫升之后,陈端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上面,铭刻着编号5856。这意味着,她成为我国第5856位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巧的是,2011年10月,陈端姐姐的儿子孙文俊,当时年仅20岁,就读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成为我省第69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位福州首例9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实和陈端一样都在宁化出生成长,和宁化有不解之缘。

一个大家庭,两代捐献者。经中华骨髓库福建省分库确认,这在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尚属首例。

“祝贺你!”

“你千万不要来……”陈端坚决不同意妈妈来,其实并不是担心老母亲有什么忧虑。早在初配成功的时候,一听到好消息的老母亲,就对陈端说:“祝贺你!”。

姐妹情深!陈端从宁化来到福州捐献,姐姐不仅时刻关注,而且还特地跑来陪护。但姐姐的儿子孙文俊捐献时,陪护的反倒是两姐妹的老母亲。那时,老人家亲自跑来,自然有她的道理。大爱是老一辈的传家宝。

陈端的父母,当年带着豪情满怀,响应祖国的号召,从繁华的福州来到山区的宁化,支援地方建设。最终,他们把根深深扎在了宁化,在那里成家落户。从小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一个大家庭不管是谁,都知道何为助人为乐。

当年,作为学生的孙文俊郑重地签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HLA低分辨初配成功时,孙文俊说:“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我们都是幸运的。”如今,陈端同样义无反顾来到了福州捐献。家人更是为之高兴和祝福。

在厦门工作的孙文俊,特地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和爱人一起来到福州。作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来人,他主动担负起志愿者的角色,为陈端提供全过程的心理疏导。孙文俊的爱人,在两人交往之后,也深受孙文俊的影响,不仅参加了无偿献血,而且抽取血样进入了中华骨髓库。

陈端还在大连一所大学就读的儿子罗昌宸,也利用暑假时间,全程陪同自己母亲前来捐献。母亲一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读高中时,他就想要像母亲一样参加无偿献血。高考之后,他如愿以偿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并且立即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后的采集过程看似短暂,仅仅只有三个小时左右,但是对于任何一位爱心捐献的志愿者来说,其实都是一分一秒过来的。从上午8时30开始,直到11时20分结束,为了更好地安下心来完成捐献,陈端特意关闭了手机。

陈端没想到的是,她在福州的其他亲友,无意中知道消息后,也纷纷赶到协和医院给她加油。因为亲友团的到来,采集室开始变得狭小,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气氛。这么“强大”的亲友团助阵,连对捐献采集习以为常的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没有见到过。

陈端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之后,第二天上午,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岁美将她一路平安送到宁化。陈端的母亲早早来到陈端的新家,和女婿一起迎接陈端归来。陈端的母亲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能够把白血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感到格外开心。

“这次更没有顾虑。他们两个人这样做非常好……”陈端的母亲说。其实,早在县里无偿献血工作开始起步之时,老人家自己就想参加无偿献血,只是因为超龄没有献成。

“紧张也要扎啊……”

“有大爱的人,都是最平凡的人。”

女承父业的陈端,一直在文化领域的基层一线拼搏与奉献。“跟着父亲的脚步走,自己都不知道。”从当年的文化馆,到如今的博物馆,岗位有了变化,但是陈端对文化的热爱,始终没有变过。

文化馆和博物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陈端曾经负责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块的工作。在她眼里,“文化馆也挺有意义”。来到博物馆之后,她知道了新工作的份量。她说:“真要学东西,在博物馆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宁化县博物馆和县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园管理处,恰好都在一起,作为两馆一处的主人,陈端的工作自然有些忙碌。有爱心的她,在工作之余,总是主动参加无偿献血。作为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她已累计无偿献血2200毫升。

2011年7月21日,陈端在无偿献血的同时,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6年3月15日,省红十字会通知市红十字会,一位患者的低分辨型与陈端相合。当市红十字会征求她的捐献意愿时,陈端欣然同意。第二天,陈端的高分辨血样,迅速寄往指定高分辨试验室。

包括陈端在内,如今宁化已经有三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快速追平了永安,在全三明居于领先地位。更巧的是,宁化这三位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都是在2011年7月同一次采集血样,并且加入中华骨髓库。

来自宁化县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登记以来,宁化已有195位市民参加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并且加入中华骨髓库。从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成功实现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自客家祖地宁化,从英雄弄里走出来的邱德健,现在不仅是县里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更是一名热心的红十字志愿者。因为捐献确保万无一失的需要,捐献之前到市第一医院的体检,陈端前前后后进行了三次。每次都是邱德健作为志愿者开车接送。

一切正常,适合捐献。8月5日上午10时,陈端入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上午一针,下午一针,每天两次注射“动员”,加上各种抽血检验……这些天,她和陪护她的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吴乃霜,成了有说有笑的好朋友。

“反正都要扎,紧张也要扎啊……”每一回扎针,心态放松的陈端都微笑着。她仔细观察了捐献前后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家的血管都很细,看得到但不好扎针。”一提起扎针,陈端的姐姐就心痛打小跟在自己身边的妹妹。

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加上采集之时连续三四个小时的静卧,腰酸是捐献者相对普遍的正常反应。但是陈端一点感觉都没有,和县红十字会一起迎接她归来的邱德健,笑着自愧不如。

“人很放松,反应就小一点……”捐献之时,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早已连夸三明的捐献者素质都非常高,都是无偿献血者。

“我就在等着能救人的那一天。”

在协和医院,陈端每天进出血液科,来来往往都和病人“零距离接触”。每一回看到患者的眼神,她都感到心里难受。她知道,自己所能救助的,只是一个远在他乡名姓不知的两岁多孩子。

“加入骨髓库,我就在等着能救人的那一天。”陈端和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一样,都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何在。她的爱人罗永胜,自然爱惜妻子的身子。“怎么这么危险还要去?”面前很多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了解、以为要抽骨髓的朋友,他也有些无可奈何。

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年龄在18到45 周岁之间,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可以采集血样。而捐献者的年龄,则被限制在了18到55周岁之间。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有百分之九十多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而采集造血干细胞,仅仅是采集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骨髓库配型检测的是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是决定排斥反应的关键。低分辨检测的是HLA的三个位点,即A、B、DRB1。而高分辨则要检测五个位点,即再增加C、DQ两个位点的检测。每个位点都有两个数值,基本要8/10以上相合,才会选用作为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供者。

有缘总是天注定,毕竟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至少是以十万分之一来计算。能够找到一份“命中注定”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并且配型成功非常不易。虽然我国的造血干细胞库建设,这些年已经奋起直追,已经有了200多万血样,但是与我国人口总量对比,入库比率差距还是很大。

“一个大家庭里有2个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我们福建还是第一次遇到。他们继承了良好的家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省红十字会负责骨髓库管理的工作人员说。

而陈端的家人,对此看得很平常,只是给他人带来了生的希望。赶来看望和慰问陈端的宁化县政府党组成员周颖,曾经参与过动物保护,更加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和分量。她希望陈端先好好休息,再继续传播好大爱。

“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的精髓。捐献造血干细胞,看似平凡,其实伟大。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都是英雄。刘岁美说,对这样的英雄,每一个人都要为之肃然起敬,而不能不屑一顾。

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全国目前唯一一本最为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陈端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传播英雄事迹,是她的工作。只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当了一回。虽然在她眼里,这并不算什么。

休息之后,陈端又要开始新的忙碌。“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获得过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的陈端,一说起这些,圆圆的脸蛋又笑开了花……

三明日报2016年8月19日B1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