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不一样的精彩

——三明学院致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侧记

本报记者 李顺亮

这是收获的季节。最近,三明学院好事连连。

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三明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榜上有名。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福建赛区复赛,三明学院学生团队斩获三项特等奖。我省晋级2013年全国3D总决赛10组团队,三明学院独占3组。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机制,并且成立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在全国36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三明学院成为10多个联盟理事单位中的一员……

教育就是“渡人”。迎着党的十八大“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春风,一年来,三明学院在改革创新之中,致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在人生旅途上有不一样的精彩。

“现在的大学不是过去的‘象牙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不一般,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的重大改革项目。

三明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功入选,意味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师。从培养技术员到培养工程师,既是对三明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肯定,也是对三明学院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挑战。

对定位的思考,伴随着三明学院办学全过程。“现在的大学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如果不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没有出路。”三明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宋孝金说。

地方高校建设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应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一番探索与实践,三明学院认识到要准确把握定位,关键是要以需求为导向,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于是,更好地让学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地方,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凸显“以工为重,以师为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三明学院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一步一个脚印。2011年6月,三明学院新成立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六个二级学院。

2012年底,三明学院调整院系设置,14个二级学院中,除建筑工程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海峡动漫学院三个二级学院保留原名称,其余均为重新设置及名称调整。2013年1月,调整后的三明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正式揭牌。

专业设置是一所大学最基础的工作,事关一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在专业结构调整,14个二级学院设立之后,三明学院开始强化教师队伍的适应与改造。因为,任何一所高校办学质量要上一个新台阶,都需要人才队伍的强力支撑。

应用型人才发展模式改革的成败,关键是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要具备应用型人才特质,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特别是管理服务岗位。这就要求三明学院的改革创新,不仅要涵盖学校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等方方面面,甚至细到了每一个专业都要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今年9月,2013级新生入学后,三明学院在校生突破1.5万人,新成立的国际学院也迎来了首批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4千多名新生发现,与学长们相比,自己的学分降了下来,每个星期少上了几节课。

学校改革与调整,学生更加关注。不久前,三明学院第一次“校长有约”登场了,校长刘健与学生面对面坐到了一起……

“只要有点阳光,学生马上就能灿烂。”

从新建本科转向新型本科,才能跟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三明学院历史上第一次打通课内课外,也就是打通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条条道路通罗马。学分调整释放出来的空间做什么?三明学院调整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的比重,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做起了第二课堂的“三化”,即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破天荒头一回,第二课堂项目的内容可以记入正式的学分。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教育的情缘。再也不能走老本科院校纯学术型发展的老路,借助闽台教育合作这个先行平台,三明学院主动跨过海峡,大胆借鉴台湾10所科技类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今年3月,三明学院选择最早结为姐妹校的两所台湾高校深入“蹲点”“解剖”。

不动课程、不调学分,再好的定位也没有结果。教育部评估整改点到痛处,台湾“它山之石”看在眼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会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学校就与社会无缝“对接”,一个完整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在今年9月新学期正式成型。

“改革的成效如何,最后要看学生是否受益。”改革不仅是切身利益的调整,更是灵魂深处的拷问。从课本到课本、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地位,第一次遭到了动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新型人才不足,就“软引进”,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让学生接上了地气。

“不能让学生背着一袋钱进来,只是背着一袋书回去。”三明学院学工部部长秦玮,原来在机电工程学院。虽然早在2010年,机电工程学院就下决心开放了2个实验室,但是台湾之行仍然让他震撼。海峡对岸的学生操弄的仪器和设备,都是第一流的。

实验室是学生课外最好的天地。机电工程学院一开放实验室,就吸引了将近70个学生。随后,当年就有学生在全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中拿到了一等奖。如今,机电工程学院开放了8个实验室,每个晚上都有2个教师帮助指导,并且有电子学会这样的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只要有点阳光,学生马上就能灿烂。”秦玮说。9月26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落下帷幕。机电工程学院派出的19组参赛队伍,获得国家一等奖两项,省级一等奖两项,省级二等奖两项,省级三等奖四项,取得了参加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看到林永福制作的太阳能充电器,东北大学副校长汪晋宽还发出了考研邀请。

学校爱学生,学生爱母校。机电工程学院第一批考取研究生的郑飞杰,这学期回到母校任教,可暑假期间就投入了工作。而2009级本科生纪联南,去年底荣获了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他说,最佩服的老师是为教育奉献一生的曹云露教授。

“要让学生走得越高、走得越远……”

是纠结于进来的生源质量,还是执着于提高学生素质。

“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规律,一要有扎实基础,二要有广博知识。虽然这学期刚从厦门大学来到三明学院,但是三明学院副校长陈晓明对因地制宜培养应用型人才,却看得很深。其实,考研的学生,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手。

什么方案出什么人才,关键是要用课程体系去引导。要培养工程师,对高年级要进一步细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本专业某个领域有更加系统的模块化培训,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陈晓明说:“要让学生走得越高、走得越远……”

高校之间的差异不大,但地方的差异很大。多做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各种资源,三明学院就可以在校县、校企共建中异军突起。为此,今年三明学院走出校门、开放办学,二级学院(部)共建结对子,为12个县(市、区)提供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并且设立了创新育成中心。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王宗篪教授说,目的就是要从服务中寻求支持,从贡献中获得成长。

而服务地方的科技项目,同样是学生提高素质的最好舞台。三明学院把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既可以取得科研成果,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路子。王宗篪自己的课题《复合结构软磁材料巨磁阻抗效应的研究》,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攻关。

从当年的林下套种药材开始,到今年“6·18”项目对接,即将进行饮料生产。黄河宁教授主持的草珊瑚凉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是三明学院高校服务海西项目“三明市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子项目,作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研重大项目,如今已3个国家专利在手。而草珊瑚研究之中,也有学生奔忙的身影。

这是一组鲜活的数据。今年以来,三明学院学子在第七届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级组和二级组一等奖各1项;在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获得大赛图文类优秀奖;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第六届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1项。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福建总决赛、福建省大学生嵌入式及智能设计大赛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福建选拔赛、第十一届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宸鸿科技触控专项竞赛决赛等,三明学院学生也都有上佳的表现。

勤用脑,会动手,赛场上是高手,就业时更是“抢手货”。沙县嘉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整条生产线都是三明学院毕业生在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三明学院又是一个东风。三明学院党委书记曾祥辉说,关键是要让改革创新的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明日报2013年12月1日A1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