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到燕江,三峡移民落户10年,几多感慨……

不辞长作永安人

本报记者 李顺亮 俞 杰 叶明华 本报永安记者站 童长福

“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10年前,一首《巴山夜雨》唱出无数三峡移民对故乡的眷念。

落户永安,十年融入,十年情深。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创业,全新的家园,给了他们太多的惊喜。“我们现在真的是永安人了。”来自重庆的227位三峡人家在这里续写新的幸福,把梦中的长江永远地留在了身后。

埔岭村、福庄村、霞岭村…… 10月27日,记者走进永安市三峡移民聚集地,倾听这群新永安人讲述他们落地生根的心路历程。

“大家都能叫出我的名字”

在永安市西洋镇福庄村,来自重庆奉节县的周传明,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整个福庄村的马铃薯种植业。

金秋十月,在整齐叠放着饲料的客厅,一张摆放着茶具的桌子特别引人注目。入乡随俗,周传明像个地道的永安人给大家泡起了工夫茶。

“我也是来永安才学会泡茶的。”如今,泡茶已成为周传明生活的一部分。两地生活习惯的不同,容易克服,两地生产方式的不同,“入乡随俗”真是难上加难。

告别隔江相望的白帝城,2002年8月31日,周传明一家三兄弟14口,落户千里之外的永安市西洋镇福庄村。从此,“他乡是故乡。”在这片新土地上,周传民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他先是养鸡、捕鱼,啥都做,但毕竟都是新鲜事,自然经验不足,似乎干啥啥不是。

“我们老家人喜欢吃马铃薯,有种马铃薯的习惯。”刚到永安头两年,周传明一家只是试着种些马铃薯自家吃,有多余的才拿到当地市场卖,没想到都卖出了好价钱。在考察市场行情后,他决定干自己熟悉的这一行:种马铃薯!

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却被当地人好言相劝:“两地土质和气候差异大,想致富可能有些异想天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铃薯也不是那么好种的。

的确,老家的地是旱地,而永安雨水充沛,土质含水量大。生产方式大不同。周传明用心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挖沟、排水、铺膜……气候不同那就换品种!他和两个哥哥把从南到北的马铃薯品种试了个遍,每年都试种好几个品种,最后在东北品种上获得成功。

于是,周传明一干就是8年,不仅亩产前后翻了一番,而且客户也发展为全省的各大超市。“村里有人看我种得好,想跟我学,我也很高兴能帮到大家。”他热心提供起马铃薯的技术和品种,跟他学种马铃薯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在,全村有200亩左右的马铃薯地。

有事没事,村里人都会到他家客厅泡茶,交流马铃薯种植信息、经验。每到马铃薯成熟的季节,他家就更热闹了,商贩们都到他这里打听信息。村里谁家能收了,谁家有多少产量,他最清楚。

品着福建特有的铁观音,周传明自豪地对记者说:“在村里,大家都能叫得出我的名字,连小孩子都认识我呢。”下一步,他打算成立合作社。“要是能把附近的村子也带动起来,一起来种马铃薯就好了。”

说起将来,周传明低头不好意思地笑了,铁观音淡淡的香味难掩他甜甜的梦想。

“当年,我主动要求移民来永安”

“来永安10年了。我是真的永安人了。”以永安为荣的三峡移民很多,袁春荣就是其中之一。

与其他三峡移民不同,10年前离开家乡时,袁春荣满心欢喜。10年后,他在第二故乡永安,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汽车美容中心和川菜馆,为当地创造了90个工作岗位。他是落户永安的三峡移民中最成功的商人。

虽然夜幕已经有些低垂,但是闽兴汽车修理厂依然一派繁忙景象。10月27日傍晚,一走进厂区,迎面走来的袁春荣就让记者眼前一亮:一身运动打扮,黝黑的皮肤,短短的头发,有神的眼眸,精气十足。提到10年前移民的那一幕,他一下子拉开了话闸子:“当年,我主动要求移民来永安。”

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之重,谁都懂得在于百万大移民。上世纪末的重庆奉节县,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迁建工程在这里展开:全县动迁人口13万,淹没实物占三峡库区淹没总量的十分之一。当时,经营饭店和服装生意的袁春荣皱起了眉头:人一走,我的生计怎么办?

他急忙来到县移民局打探情况。当得知移民局要去福建永安考察之后,他不假思索地请求:“带上我吧。”这一次出行,更加坚定了袁春荣移民的信念。环境美,治安好,是永安留给他的最初印象。“当时还去了好几个地方考察,但我就认定要移民永安,还跑去‘找关系’呢。”

回到奉节县后,袁春荣积极地响应移民号召,并主动做起了家里人的思想工作。移民前,袁春荣专门请了县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吃了一餐饭。“当时,他们都愣了,人家都怕走,只有我不想留。”袁春荣笑着回忆。

在天涯海角当过水兵的袁春荣,天生一股闯劲。来到永安后,凭借着豪爽的性格和吃苦的精神,袁春荣很快就融入了社会,并通过与当地人合作办厂,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围绕汽车把事业做大做深是他的梦想,最近,他又筹建起一家汽车施救中心,再次延伸他的汽车产业链。“他们有困难,都是第一个打我的电话。”社会交往相对更广的袁春荣不忘帮助同胞,并且总是尽可能地帮大家。毕竟,三峡移民来自同一个地方,如今又同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

“淡化身份,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

在永安市落户的三峡移民有227人,分散在4个乡镇街道10个建制村,人数占全省的5%,是整个三明辖区接纳移民最多的地方。三峡建设看大坝,安置工作看当地。“关键是淡化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永安市库区移民开发局局长熊永泉说。

融入其实是双向的。燕南街道的埔岭村是永安市接收三峡移民最多的一个村。2002年,首批三峡移民入住埔岭村后不久,村里开始进行“林业分红”。一些村民有他们的小道理,反对三峡移民参与分红,认为村里的林地和三峡移民没关系。虽然永安市库区移民开发局等多方协调劝导,但仍有部分村民坚决不同意。

苦口婆心引导教育不行,只有依法依规解决才有出路。最后,在永安市移民开发局的支持下,埔岭村的74名三峡移民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并最终胜诉。

打赢了官司,维护的不仅是三峡移民们的正当权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村民资格”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在法律面前 ,他们也是村里人,这让当地人长了一回见识。事实胜于雄辩,随后很多看起来难以解决的棘手事情,在大家都是村里人面前迎刃而解。

但是,村里人并不好当,也有责任和义务要履行。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凡是征用农村集体耕地,村里可以提留10%-30%纳入村集体。在缴纳提留款面前,洪田镇洪田村的三峡移民犹豫了,这5户26人不太愿意交这笔钱,毕竟钱来得并不容易。

为此,永安市移民开发局工作人员几次赶往洪田村,说服移民:“虽然你们是移民,但首先你们是村民,只有尽了一个村民应尽的义务,你们才能享受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这样的大道理谁都能接受。

风雨之后是彩虹。只有不断淡化自己的移民身份,积极融入村集体,融入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去年,永安市库区移民开发局被评为省平安库区先进单位。

如今的三峡移民以主人的身份,在永安创业发展,邻里相亲,其乐融融,安居乐业。埔岭村的三峡移民搞起货物运输,洪田村的三峡移民做起贩猪屠宰的买卖、新街村的三峡移民贩菜到外地……三峡移民的第二代和当地人通婚早已不是新鲜事。

2300年历史的奉节古城,随着三峡水库水位的上涨,早已消失在了170多米水位线下,但秀美如画的永安桃源胜景,却见证了227名三峡移民们在这里种下的幸福。

三明日报2011年11月5日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