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安群燕舞

本报记者 李顺亮 叶明华 俞 杰 本报永安记者站 童长福

“山歌本是农夫唱,歌手也算是人才。开放带来好时代,乡村处处有歌声……”

每天下午,永安江滨公园总是人如潮、歌如海,一唱就是4个多小时。成百上千的人们从城里乡间一起赶赴这场文化盛宴,只为了来把永安山歌唱个够!

在这露天的舞台,谁都可以“秀”自己。老汉、大妈,小伙子、小姑娘,想唱就唱。本地方言家乡音,一首首即兴吼出的山歌,唱火了红红的日子,唱响了幸福的永安。

“热在群众,乐在基层。”当文化之花根植群众,根植最广阔的社区、农村,燕城的文化之花朵朵激情绽放。

山歌好比燕江水

“如今,普通人精神文化更有需求,也想有表现的舞台,不再是只想当看客,也想参与,当主角了。”10月27日,永安市文艺创作辅导室主任戴中平说起燕江边的山歌会,颇有感触。

当年可不是这个样,一听要唱山歌,谁都躲得远远的。2002年,戴中平到乡镇作文化普查,发现曹远镇有个唱山歌的能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一提要请出家门唱山歌,这位农家老汉就满脸害羞直摇头:“子女会笑话这么老的人,还唱什么阿哥、阿妹。”

为此,戴中平费尽了心思做起了动员工作。还好,这位老汉曾经当过支部书记,后来总算“服从组织安排”登台亮相唱起了“杨梅歌”。这“金口”一开,朴素无华的原生态山歌,立即轰动现场,不仅拿到了当年永安市文化汇演的第一名,而且破天荒让山歌回到了农家自己的舞台。

这阿哥、阿妹土味十足的山歌,如今居然成了永安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2006年,永安市参加CCTV“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最终,永安市从全国35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圆梦“中国魅力城市”。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其中也有永安山歌的功劳。回荡在演播大厅的山歌,倍增永安地方文化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燕江水暖山歌长。山歌就这样悄悄回到了永安人的生活中。2009年4月,魏桂柳、魏彩宜、魏俊梅等几位60岁上下的老阿姨闲时凑到一起,来到江滨唱起山歌自娱自乐。没想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跟着唱的人也越来越多。

1个月后,连大湖镇、曹远镇、上坪乡等附近乡镇的乡亲们,也闻讯特地坐班车赶来。你唱,我学;他唱,我和!从此,每天下午,燕江之滨就成了山歌的海洋。大家都争着听,抢着唱,不仅大大方方,而且争个雄长,大有波涛滚滚英雄会的模样。

大湖镇魏坊村70多岁的魏阿婆,老伴自己行走不便,但是听说江滨有山歌会,马上拿钱叫她坐车去听歌。没想到,她用录音机将整个活动录下来带回了家,让老伴也饱了回耳福。听说江滨有人唱山歌,燕西街道办下吉山村老刘的子女鼓励他也去开开心。老刘开始有些不乐意,后来越唱越有劲,不仅天天到场,还成为组织者之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很快,这里的山歌会引起永安市的注意。文化部门不仅派出专业人士指导收集歌谣,而且帮助配置音箱器材,协调组建山歌协会。去年,永安市山歌协会一成立,6个乡镇马上跟上成立分会。文化部门的音乐行家里手,也当起了山歌协会理事。

永安三中的退休教师范益彰,不仅自己创作山歌,还花钱制作MIDI。燕西街道办下吉山村刘建业的《路途歌》,燕南街道茅坪村邓上钦的《永安新山歌》……大家齐动手!就这样,《做人处世三部曲》、《台湾夫妇游永安》、《劝赌歌》等一大批反映新生活,歌唱新时代的新山歌在永安唱响了。“山歌来自民间,生命力也在民间。关键是要鼓励当地人自己创作,提倡健康向上的山歌。”让更多的人感受永安山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戴中平的心愿。每次看到登门拜访的本地山歌创作者,他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古韵清音焕新生

永安古韵,盛世清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2007年12月26日,当一曲曲幽远深沉且带着空灵的古曲,拉开首届中国古琴名家新年音乐会暨古琴文化节的序幕,如听仙乐的永安人惊喜地发现,原来古琴声穿过了时间隧道,在燕城停住了脚步。

这可是永安自己的琴音。在永安古琴文化艺术节召开之后,贡川中心小学上了一堂与古琴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课。课后不久,有20多名师生,学会弹奏《阳光三叠》古琴曲。毕竟,永安古琴与贡川有不解之缘。

回望历史,著名的古琴大师杨表正,就是明代永安贡川人,号西峰山人。他一生专注音乐,勤学古琴,是我国音乐史上江派古琴的代表人物。与琴结缘的历史与现实,使永安享有了“南国琴城”的美称。虽然永安是出琴师的地方,但是古韵清音想要传承,也有些不容易。“琴、棋、书、画”,这是古时读书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可是,自杨表正以来,永安市民间虽然一直有练琴修身、以琴会友之传统,但几百年来习琴人数并不见多。

怀其璧,尽其用。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开放的永安用世界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来这就是永安的文化。于是,这些年来,永安市以“传承”为支点,通过传承古琴艺术,培养古琴新人,着力打造古琴文化这一品牌,让这“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7年永安市投资1000万元,采用古典园林式建筑方式,规划设计建设占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杨表正古琴艺术纪念馆、培训中心、古琴艺术研究馆的西峰山琴院。

此后,永安市每年都会举办一场古琴演奏会,让古琴爱好者聚集一堂,以琴会友。只要永安有重大演出活动,古琴演奏一定是保留节目。而普通市民,任何时侯,只要想学琴,都可以前往西峰山琴院报名,在那接受免费培训。

古琴文化逐渐在永安重焕了生机。2008年9月,贡川镇政府与永安市文体局联合举办了“走进闽派古琴故里——贡川,纪念大明琴师杨表正诞辰488周年古琴音乐会”。音乐会上,来自永安各地的古琴爱好者以弦歌、古琴独奏、合奏、琴舞等方式演奏。其中,弦歌《秋风词》,取音苍古,韵味十足,51位琴手同台演奏,其情其景其声令人震撼。

乘势而上谱新篇。投资100万元修建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永安“劲草琴堂”,方便授艺及海内外琴友切磋琴艺;成立西峰古琴学会,会址设于永安阳顶山浮流宫;联手省艺术研究院在永安成立“闽派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一浪更比一浪高。

古琴也可以与园区联系在一起,令记者大开眼界。永安市西峰古琴产业园区,被省文化厅评选为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愿更多古琴从这里走出来,把高雅的文化带给大家。”李德辉虽然到永安市文体局工作才几年,但是对古琴文化充满了感情。

“种”出文化新天地

大湖镇有武术队、唱花队、舞龙队,曹远镇有山歌队、金编锣鼓队、舞龙队,安砂镇有秧歌队、山歌队、舞龙队,清水乡有大腔戏、打黑猩,上坪乡有龙角舞、屏山诗社……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这么多精彩纷呈的特色地方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永安的广阔天地里。在永安市,11个乡镇每个都有自己的文化队伍,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百花争艳。“这是我们从下乡‘送文化’到‘种文化’后呈现出来的好局面。”长年奋战在文化一线的戴中平,对这些年的永安文化工作重点的转变了然于胸。

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送文化下乡,群众欢迎,而把文化“种”到乡村,更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让文化在永安处处生根开花呢?2002年起,永安市委、市政府围绕“挖掘文化艺术精品,展现地方文化积淀,发现文艺人才,丰富城市内涵”的主旨,连续七年开展了全市文艺调演、民俗展示、体育比赛“三项活动”。

文化部门每年挑选30位具有文艺、体育、民俗特长的业务干部,分别派驻到全市15个乡镇(街道)担任文化联络员。“我们到包干的乡镇,先文化普查,发现好的,再进行打造,有专业老师辅导,有补贴,还送器材。”对这些年四处奔波“找文化”的经历,永安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能脱口而出。

有心人、天不负,文化之花就这样在永安大地处处盛开。一些鲜为人知的民俗文艺和民间技艺,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提高,都登上了大雅之堂,走入人们视线,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仅曹远镇就挖掘出了蔡地村的山歌对唱《杨梅歌》、《洗衣歌》,樟林村的用工尺谱记载的民间音乐《北调》、《起手快》。小陶镇的《朱氏九节龙》、青水乡的《打黑猩》经过重新编排,在永安“笋竹节”期间闪亮登场,倍受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槐南的《安贞旌鼓》。如今走进槐南的农户家,家家户户都有面小旌鼓,人人都能敲两下。重新编排的《安贞旌鼓》已是永安民间艺术的明珠,200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10月,在我市召开的第七届省农运会上,“安贞旌鼓”作为重头戏亮相开幕式。阵容庞大的安贞旌鼓,鼓手们按一定的节奏,忽而敲边,忽而敲鼓心,鼓声振奋人心,边声节律清快,威武雄壮,极具震撼,令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泥腿子也能上舞台。群众从“给我看”到“我来演”,文化生活大变样。不仅在村里乡里演,还要到市里演,2002年至今,永安举办了各类文艺演出400余场。不仅演一演,还要赛一赛,舞龙赛、山歌赛各种比赛每年都举行。

把文化送下乡,还可以把文化请进城。2009年,清水乡的首届歌王赛就在永安市区摆起了擂台,让城里人也来评一评,看一看原生态……

三明日报2011年11月14日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