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市区工业经济 本报记者 李顺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区工业基本建立了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食品加工、塑料加工、林产品加工等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涌现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成长型企业。 市区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地市中心城市比,特别是市属企业增长速度相对落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力弱。主要的制约因素有:市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小、用地少、地价高、征地难的矛盾突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机制置换不到位,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低,投资环境不宽松,制约了我市工业快速发展。 发展市区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是全市上下所盼。市政协委员更是对此极为关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昨日下午专门组织专题协商座谈会。 李金雀常委建议,对市区工业经济发展空间问题,根本解决途径是要做大做强金沙园。建议在金沙园中划出一块地作为“飞地”工业区,集中全市力量建设。对所有制结构不合理问题,要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三明经济第一增长点来抓。对主导产业不突出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服务,鼓励成立行业协会和经济商会。 金宁铭常委建议,市区工业发展要整体规划和定位,一个工业园区更要相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要发展,政府转变观念很重要。业主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应注意科技和人才,不能有赚一把就走的思想。 胡东生委员建议,主导产业不突出,问题在于主导产品没有做大,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改投资规模。要选准技改突破口,把技改资金投向集中到优势、重点行业上。要把企业的改革、改制与重组和技改相结合。要加强技改的管理,提高技改的效益。 范朋常委建议,市区机械工业目前发展形势较好,掩盖了存在的国有比重大、机制不活等问题,要及时进行资产重组,并且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开发新产品,提高制造水平,提高制造的精度,使其尽显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对成长型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李联锵委员建议,国企改制问题要有个时间性的界限。企业是财源所在,要把行政融于服务之中。 王秀成常委建议,应对民营经济给予更大的关注。国企体制、机制转换,要抓紧时机,不能久拖不决。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国企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竞争的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担保公司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壮大担保力量。 张奕清委员建议,对市区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成长型企业,要继续改进服务。对支柱产业要进行整合,科学论证,确定方向。民营企业要主动介入国企改革,关键在于增量投入,在参与国企下游产品开发中,挖掘一些项目。 王毓才委员建议,国企改制要彻底,尤其是在职工身份置换问题上,应一步到位,不留后遗症。 此外,许睦湘常委就国有资本减持和担保公司发展问题,吴德萍委员就如何贯彻落实省里出台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问题,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协商。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鑫在听取协商意见和建议后,感谢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并就有关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他说,委员提出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值得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措施、贯彻落实。他希望和委员继续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沟通,共同致力于市区工业经济的做大、做强、做优,使其真正在加快市区经济发展中挑大梁、作贡献。 三明日报2004年2月12日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