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璃瓦上“酸”与“甜” 本报记者 李顺亮 做个瓦,有什么难? 一般的瓦片是不难做,但做琉璃瓦还真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土与火的考验,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让尤溪县第一次回家乡象山村投资兴业的杨正源,差点选择了放弃。 屋顶上的成片琉璃瓦,在阳光下泛出特有的光泽,一眼望去煞是好看。江浙一带的房屋,使用琉璃瓦的到处都是,如今,琉璃瓦在福建也渐渐成了一种时尚。 这样的时尚一旦流行起来,自然商机不可限量。有一回,恰好来到江苏省宜兴市的杨正源,好心接受了尤溪老乡的一个委托——顺便向宜兴老板了解价格行情。可是,自从看了一眼琉璃瓦的生产,向来小心谨慎的杨正源,却从此深深地陷了进去。 江苏宜兴是琉璃瓦的重要产地。粘土粉碎、成糊发酵、真空成型之后,紧接着压模、烘干、烧结,生产琉璃瓦,看起来真是简单,尤如砍瓜切菜一般。原材料只有一种,就是粘土。 虽然根本用不着再看第二遍,整个生产流程就已经了然于胸,但是说来也是奇怪,琉璃瓦生产,在福建似乎是一个空白。尤溪人使用的琉璃瓦,就是一路辗转从江苏宜兴拉来的。 既然有市场需求,生产工艺又极其简单,粘土更是一挖就来,杨正源动起了心思,这样的好事何乐不为?但是,一向谨慎的他,还是做起了详细的调查论证,在尤溪与宜兴之间,来来回回跑了起来。 这种琉璃瓦是平板瓦,不用请专门的师傅,也用不着一枚钉子,一般人都可以在屋顶上随意叠拼安装。但是,安装之后的琉璃瓦十分紧密厚重,不仅风刮不动,雨更漏不进。 哪怕是记者这样75公斤的份量,站上琉璃瓦任意踩踏,琉璃瓦也是丝毫无损。因为很难损坏,所以也用不着维修。若不从头一片接着一片掀开琉璃瓦,想在屋顶之中单独抽取一片琉璃瓦根本做不到。 不管怎样,琉璃瓦毕竟不是一般的瓦,相对笨重的东西,运费自然不少。杨正源与伙伴一合计,在尤溪自己生产出来的琉璃瓦,哪怕是赚运费的差价,也已经相当可观了。 可是,看起来简单的事,其实并不简单。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备,今年1月5日,兴达琉璃瓦厂正式投产。投产本是让人高兴的事,但是杨正源却开始睡不好觉了。 4孔窑就如吃不饱的“老虎”,用的是上好的烟煤,窑温起来后喊停就意味着失败。可是,杨正源发现,窑口吐出来的琉璃瓦,怎么一片一片瓦头全开了头发丝一般的裂缝…… 这一惊非同小可。原来,琉璃瓦并没有这么好烧。但是,去年筹建时,本地的粘土不管是第一次送到宜兴作土质试验,还是第二次送去窑烧,都是一举成功的啊。宜兴经验丰富的行家,也因此鼓励杨正源可以办厂。 问题出在哪里呢?想找到答案,只有不断试验。虽然每次可以同时进行五、六个的配比试验,但是一次试验下来,就要花去三、五天时间。就这样,杨正源在煎熬之中,连着5个月做了240多次试验。每个批次都编上号,总结出技术数据。 才做到60多次试验,宜兴请来的师傅,就自己选择了放弃高薪走人,并且断言这边的粘土没法烧出精美的琉璃瓦来。宜兴请来的10多个熟练工,也开始犹豫是去还是留。 3月份请来的第二位师傅,其实是从宜兴主动前来帮忙的朋友,没拿工资,来了两回,几天的技术指导之后就走人了。一切还得靠自己,但眼看几个月没有丝毫起色,除了白白烧掉了百万钱财,这让所有的股东都心疼不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正源发现,虽然本地粘土与宜兴粘土的化学成份一样,但是宜兴在太湖边上,那儿的粘土经过长年累月沉积,相对比较稳定。于是,两地粘土的可塑性大不一样,烧结的温度也不一样。 转眼就到了5月中旬。烧制出来的琉璃瓦,成品率开始一天一天地提高,并且从百分七十多的成品率,迅速提高到了百分九十多。日夜苦思冥想的杨正源,此时终于缓了一口气,确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粘土的配比上。 不用宜兴的粘土,用本土的粘土,烧制也能成功!5月底,望着连续8个小时窑口吐出来的上好琉璃瓦,不信邪的杨正源在记者面前开心地笑了。 成品率稳定之后,他心里想的就是再扩大一条生产线,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三明日报2011年6月6日A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