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尽开颜

——我市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一周年侧记

本报记者 李顺亮 彭 峰

重建,一个温暖的名字。

不堪回首,2010年6月13日至7月7日间,特大暴雨持续多次袭击我们脚下这片土地。长达20多天的苦难历程,三明灾区多少山体崩塌,多少河流改道,多少抗灾奇迹。

风雨之后,必见彩虹。灾区群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夜以继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靠坚强不屈的信念、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三明。

重建,留下一路美好的回忆。生命无价,希望永存,科学发展,民生为重,风雨过后,灾区人民尽开颜……

宜居、宜业,建设美好家园

泰宁县和将乐县,是受洪灾破坏最为严重的两个县。尽快让受灾群众住进新居,恢复生产,是我市灾后重建工作的两个重点。

今年元旦,泰宁县、将乐县分别在朱口镇和万安镇举行灾后重建户搬新居仪式。一大早,市委书记黄琪玉、市长刘道崎就先后深入泰宁和将乐,亲切看望灾后喜迁新居的重建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灾区群众的心坎上,鼓励乡亲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更加温馨的家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站在刚刚揭牌的泰宁县朱口镇神后垅宜居综合体前,想想当初徒步走进灾区抗洪抢险,所到之处满目疮痍的景象,再看看如今焕然一新的新徽派农家新房,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鲜红对联,处处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由衷地感到高兴。

3月29日,解决了住房问题的泰宁县朱口镇福兴新村村民黄华良,正在朱口镇鲜切花生产基地里,忙着为去年10月从云南引进的非洲菊除草施肥。看着这些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的非洲菊,黄华良对今后的致富道路充满希望。

这片鲜切花基地原本是一片180多亩的农田。去年洪水过后,农田里泥沙堆积,无法复垦。面对难题,当地党员干部四处请教专家,最终因地制宜,开发出这个鲜切花基地,并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原材料并代销鲜花,使他们恢复生产。

为了让受灾的群众恢复生产,朱口镇党委、政府还牵线搭桥,介绍灾民到企业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生活。据了解,当地所有受灾群众都在春节前搬入了新居,农田复垦率达到85%以上,水毁道路、桥梁100%修复完成。

与朱口镇相似,泰宁县杉城镇、上青乡、新桥乡都是深受洪灾之害的乡镇。洪灾来临时,镇、村党员干部带头深入一线,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灾情一过,党员干部又忙活着灾后重建,带领群众重建房屋、复垦农田、修复道路桥梁,掀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热潮……

5月的春风,拂过将乐县万安镇翔安小区的天安街,人行道上的金桂树抽出翠绿的枝芽,绿化带中的红叶石兰展开嫩红的新叶,沿街的节能路灯整齐划一,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这方乐土的安宁。

不必说小区里农家书屋、健身场所、邻里中心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单看小区住户的家中,雪白的墙壁、崭新的门窗,以及厨房、卫生间、卧室等结构的设计,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舒适、宜居的人间乐园。

这些,都是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科学统筹项目安排,投入灾后重建取得的成效。天安街是万安镇主街道之一,也是304线省道必经路段,全长1200米,总投资750万元,而将乐县万安镇自筹了400多万元,另外300多万元均来自其他部门的各项补助资金。据介绍,按省级绿化补助标准,种两排以上树木,每亩能获得300元补助。天安街按标准增加的几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共获得省市县各级补助资金十几万元。

为了让翔安小区住户安居乐业,将乐县万安镇党委、政府一方面从政策上保障所有外来村民与本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以产业作支撑,用项目来拉动,加快产业规划中的烟田改造,推进金银花和食用菌种植区的前期准备工作,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

在将乐,除了这个集中安置点外,还有大源乡集镇房屋安置点和安仁镇安福房屋安置点。三个集中安置点都遵循一个建设思路: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科学选址,引导重建户尽可能向县城和集镇集聚;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相衔接,与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貌相协调,力争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新村。

眼下,除泰宁、将乐外,沙县、清流、宁化、明溪、尤溪、大田等受灾县的灾后重建工作也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截至3月29日,全市10337个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户,已全部搬入新居。

关爱、支持,点亮灾区希望

5月13日上午,泰宁城区,细雨潇潇。新建的东洲大桥将于9时正式通车的消息,如同这场小雨迅即跑遍全城。得知这一喜讯,泰宁人民顿时沸腾起来。

“我一大早赶来,就是为了见证这一刻。”家住泰宁城区榆树六巷的69岁老人吴仕健,怀着激动地心情,不顾雨丝拂面,耐心地等待着。和吴仕健一样渴望大桥通车的城区老百姓,挤满了整个南桥头。

“不到一年,这座桥就修好了。有了它,我到水南办事再也不用绕道了。”个体户小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衷感谢福州援建队对泰宁人民的大力支持。”他一直骑在心爱的摩托车上,任发动机的马达声轰轰作响,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在通车的第一时间,穿过东洲大桥。

小孙不会忘记,去年7月7日,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冲垮了为泰宁人出行提供便利的东洲大桥。之后的半个月,全城百姓纷纷议论:“真不知何时,我们才能重建这座桥,让过河跟以前一样利索。”

泰宁人民的期盼,就是各级领导的牵挂。“高起点设计,高标准重建,让老百姓过河比以前更加利索。”这是省、市各级领导的要求,更是泰宁人民的殷切渴盼。

福州对口支援三明灾后重建工作组也与泰宁人民心连心,将东洲大桥重建工程列入对口援建项目之一,报请福州市委、市政府审批。2010年1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对口支援专题会议决定,将东洲大桥作为福州市对口支援三明市灾后重建第二批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成为福州对口援建的最大的桥梁项目。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武汉分院,根据泰宁历史文化名镇风貌和徽派建筑风格,结合汛情特点,精心设计重建方案。中交二航局福州分公司组织有经验、高水平的施工队伍,进行科学施工。援建工程指挥部更是把东洲大桥作为援建工作重点,做好各项协调工作,抓紧检查督促。

如今,新建的东洲大桥全长116米,宽20米,桥面为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30公里,行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看到一座经久牢固、美观大方的标志性工程——东洲大桥建成通车,一年来饱受过河交通之苦的老百姓,行走在新建的大桥上,脸上禁不住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正如泰宁人民所说,东洲大桥的建成通车,与省、市各级领导关爱三明灾区,支持三明灾后重建工作是分不开的。

去年6月30日,省委书记孙春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决定由福州市对口援建三明市。福州市领导范美先受组织委派,开始担任三明市委常委、副市长、福州对口支援三明灾后重建工作组组长,全面负责对口援建工作的日常事宜。

紧接着,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副省长、福州市市长苏增添,立即带领福州市四套班子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福州对口支援三明灾后重建工作组全体成员,到三明灾区实地调研,与我市全面对接灾后重建工作。

对灾区的那份牵挂,总也放不下。去年8月30日,省委书记孙春兰率领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岳,副省长张志南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到三明市将乐县和泰宁县,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调研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今年1月2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黄小晶带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昌平,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谦,省政协副主席叶继革,现场察看了援建工程将乐县万安镇翔安小区的建设情况。

4月15日至16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苏树林带领副省长倪岳峰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三明调研指导工作。苏树林对三明市把灾后重建工作与加快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市几套班子领导一次又一次深入泰宁、将乐、沙县、清流、宁化、明溪、尤溪、大田等受灾区,与当地的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商讨灾后重建工作,确定受灾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捐钱送物,志愿奉献,倾力相助……社会各界对灾区无私的援助与无尽的关爱,更是让灾区人民永远难以忘记。

灾区人民永远记得,是这些关爱和支持,点亮了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希望。

感恩、坚强,彰显重建力量

直到现在,我市清流县嵩口镇高赖村的永宁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还一直流传着一段佳话。

“那是一场由省委书记和省长直接指挥的生死大营救。”中铁十七局A7标段项目部的施工人员不会忘记,去年6月18日14时许,滚滚山洪突然暴涨,顷刻之间,就淹没道路、淹没沟渠,拌和站迅即成为了一座“孤岛”,守驻在此的29名施工人员远离“陆地”100多米,一旦山洪不止,他们的生命将陷入绝境。

得知险情后,省委书记孙春兰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抢救29位工人的生命。刚刚参加完在福州举行的“6·18”海峡两岸项目成果交易会开幕式的时任省长黄小晶,和市委书记黄琪玉一起当即马不停蹄,赶往清流调度指导嵩口救灾。

施救工作在有条不紊的指挥下有序展开,最终通过把三台大型装载机缓缓开进河床,并在装载机之间拉起绳索,搭起了“生命之桥”。当日18时40分,29名工人终于安全撤离“孤岛”。

“当时,我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安排救援,传达给弟兄们,让他们感到我们是有依靠的。”中铁十七局A7标段项目部经理郭斌忠说,“我代表我们被困的29名员工和我们的家庭,感谢各级党委对我们的关心、帮助和无私的救援。”

从死亡边缘成功逃生之后,中铁十七局A7标段项目部的施工人员,一个个怀着感恩的心,纷纷回报三明这个第二故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硬是凭着一股坚强劲,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一个拌和站。而通常,这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坚强,还在以3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三明公路灾后重建工程项目青年突击队中演绎着。

去年洪灾,三明境内道路交通受损严重。这支突击队,践行着“灾后重建、青年当先”的誓言,跋山涉水,仅用15天就确定了国省道147处路基缺口、7座受毁桥梁、22道受毁涵洞、3处滑坡和县乡道123处路基缺口、8座受毁桥梁、11道涵洞的修复方案,并完成施工图的设计。

之后,他们还每天行车300公里以上,检查、督促、评比各水毁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参与水毁项目的竣工验收。在灾情面前,他们不曾言弃、不曾言累、不曾言怨,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三明人的坚强。

有一组来自福州市对口支援三明市灾后重建工作组的统计数据,让三明人民倍加感动:

截至5月10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审定的51个技术援助项目和11个由福州援建工作组组织施工的援建项目,总投资19586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9449万元,完成投资比例约99.3%,已拨付14796万元,拨付比例为77%;6个由当地政府自建并由福州援建工作组予以资金补助的援建项目,总补助金额5893万元,已拨付5314万元,拨付比例约为91%;给予三明市重建户补助每人3000元共计3000多万元,已拨付2300万元,拨付比例约为77%;总计已拨付援建资金22410万元,占总概算28779万元(含三明市重建户补助金)的78%。

福州市对口支援三明市灾后重建工作组还承诺,下一阶段,要全面做好援建项目扫尾工程,积极扩大援建覆盖面,开展多层次的对口支援活动。这种无私奉献,激励着三明人民更加知恩图报,奋发向上。

“党的恩情永不忘,对口援建记心上。艰苦奋斗不能丢,回报社会永不休。”这是住上新房的受灾群众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们已经走出了洪灾的阴霾,走向了农田,走向了果园,走向了工厂……

“我们就是要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化作灾后重建的坚强力量,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历经这场洪灾之后的三明人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如今,随着一个个灾后重建项目的竣工,一个个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三明人民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以感恩之心、以坚强之力踏上新的征程,在海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中继续艰苦奋斗,创新三明的发展之路。

三明日报2011年6月2日A1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