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诚卫士的红土地情怀 ——记武警福建省森林总队三明市支队政治委员许长有 本报记者 李顺亮 李远明 曾有家乡好友出50万年薪,让他脱下这身军装。可是,对从小就爱当兵的他来说,军装的诱惑更大,便装怎么也穿不习惯。 曾答应给二年级的女儿加油,可学校运动会短跑比赛发令枪响了,还是不见爸爸的踪影。原来,军中有位士兵得了病。 曾有战友笑言他是“工作上的巨人、生活上的农民。”他说自己“精神最富有,这么多的荣誉任何金钱都买不到”。 他叫许长有,从军25年,从一名战士成长为武警福建省森林总队三明市支队政治委员。在新的岗位上,他从开山辟地到建设崭新营区,从组建部队到提升打赢本领,从牺牲“小家”到构建和谐警营…… 最近,武警部队党委签署命令,为许长有记二等功一次。 挺身而出,忠诚卫士英雄本色 2010年7月23日,福建省抗击特大洪灾表彰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许长有获得福建省“抗洪救灾十大功臣”光荣称号。在热烈的掌声中,省委书记孙春兰亲手把一枚闪亮的金质奖章,佩挂在一身戎装的许长有胸前。 当兵之后四出四进三明的许长有,对三明全境情况了如指掌。冲锋在前对他是常有的事。“我自己去,可以把部队在最短时间内带到救灾现场。而对于救灾,开始的一两个小时最关键,救人的成活率最大。” 2010年6月中旬,历史罕见的持续特大暴雨袭击闽北地区。6月18日17时,沙县高砂镇镇政府后山和椒畔村发生泥石流灾害,22名群众被淹埋,情况万分危急。接市防汛指挥部紧急电话后,正在吃饭的许长有扔下碗筷,带领200多名官兵冒着倾盆大雨,立即向60公里外的事发地域开进。抢救生命刻不容缓!一到现场,许长有迅速把抢险官兵分成6个搜救小组全面展开营救…… 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容得下人的缝隙,许长有都会和官兵们一样,钻进去仔细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作业点上,官兵们发现有生命迹象。但由于房屋已经基本坍塌,作业难度非常大,并且随时有再次垮塌的危险,官兵纷纷请缨。 “这里危险,我自己上。”没有迟疑,许长有带着工具匍匐着钻进了烂泥堆。就在他刚刚拉到被埋群众的手时,房子再次塌陷,许长有双腿被压住,小腿被破碎的磁砖扎破一道十多公分的口子,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裤管。许长有继续用手刨挖被埋群众,半个小时后,被埋群众成功获救。经过27个小时艰苦奋战,许长有带领官兵和其他参战队伍一起,成功搜救出被埋群众9人,挖出遇难者遗体13具。 一个个险情,一次次战斗。在历时43天时间的抗洪抢险救灾中,许长有全程组织并参与救灾行动36次,带领官兵执行鹰厦铁路抢修疏通任务2次,组织群众成功避险2次,转移受灾群众2160人,抢运珍贵文物520余件,清理土石方和淤泥5万余方。 部队撤回归建时,许长有被划伤的小腿也严重感染……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武警三明市森林支队的官兵总是全力以赴,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许长有,作为支队“领头雁”,自然没有例外。 2009年2月12日,三明沙县发生罕见的森林大火。火情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这次灭火战斗,许长有带领官兵三天三夜没合眼,先后转战6个火场,开设隔离带3公里,扑灭火点46处,扑打火线32公里,出色完成了鹰厦铁路保卫战、高砂阻击战、阳溪攻坚战和官蟹岭歼灭战等急难险重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了火灾损失。 3年多来,许长有率领官兵在支队所属的三明、泉州和莆田地区,圆满完成60多次灭火作战任务,被驻地人民群众誉为“森林铁军”。“没有人民,哪有人民军队。为人民打场火、救个灾,不能讲任何价钱。”一当兵就到宁化,深受苏区精神熏陶的他,把人民看得重如泰山。 攻艰克难,忠诚卫士青春风采 在许长有眼里,困难就是纸老虎,一击就破。 崭新的营房与鲜花绿树交相辉映,正挥汗如雨苦练本领的官兵们士气昂扬……走进武警福建省森林总队三明市支队机关营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映入记者眼帘。一般人根本想不到,这支部队组建时间只有短短三年! 许长有的第一次战斗就是灭火。刚到新兵连就参加宁化中沙救火,被落下来的东西砸晕又冻醒的他,一声没吭继续投入战斗,没想到20多年过去,自己又干起来了灭火。一纸调令重如千钧。2007年12月,在武警内卫部队工作了22年的许长有调入森林部队,担任武警福建省森林总队三明市支队筹备组组长。 福建是多山省份,三明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哪怕是在三明市郊,建设用地也是“寸土寸金”,营房选址自然难上加难。 疾风知劲草。许长有和其他几位筹备组领导换上胶鞋、背上跨包、带上水壶、怀揣地图,顶风冒雨,翻山越岭走访勘察,到处找地。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先后考察并预选了20多个备选地块。 为了尽快落实营房选址工作,他又与筹备组几位领导揣着部队组建工作相关文件,一次次走访有关部门和单位,经过200多次的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从备选地块中确定3处理想用地。 好事总是多磨。地是选好了,土地征迁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又接踵而至。2008年7月,泉州大队营建土地平整施工开始后,选址内有172座土葬坟茔需要迁移。驻地百姓信奉祖坟风水,宁拆一幢房,不迁一座坟,抵触情绪很大。 最难协调的是80多岁的庄老汉,老观念作怪,一直想不通。许长有按照当地风俗,带着红酒和线面一次又一次到老人家中拜访,前几次还被轰了出来,但他仍然不厌其烦地与老人家拉家常。最后,不仅庄老汉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村民们也主动配合,172座坟墓很快顺利迁移。 武警三明市森林支队机关营建点也遇上了麻烦。原来,营建点上空有两条11万伏的高压线,一条是三明市主要供电线路,一条是南昌铁路局的供电专线。前几年,就是因为高压电线难以迁移,在这里建设工业小区的想法不了了之。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许长有先后20余次奔走,四上福州、三赴南昌,终于赢得了理解。在三明电业局的支持下,不到一个月就将两条高压线搬迁了。 “其他本事没有,我就是学会了‘堵’。您没空,我就等,等到您有空。”为了支队机关营建点,许长有在夜里把村主任“堵”在了家门口。把承包这块地的下岗职工,也“堵”成了部队的亲人。在补偿协议还没签,一分补偿没有拿到之前,就主动清掉了刚要成熟的果园。 就这样,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武警三明市森林支队机关营房正式落成。从开工到竣工,不到一年时间,成为武警福建森林总队新组建单位中征地、开工、竣工和搬迁入住最早的部队。 成绩是可喜的。可成绩背后的的一组数字却是枯燥的。3年来,许长有累计驱车行程21万公里,因公误餐200余次。 大爱无言,忠诚卫士博大情怀 大爱无言。 支队抽组官兵来自16个师以上单位,如何选人用人,直接关系到部队建设和官兵成长进步的大事,如果不能以公心处理,不仅会影响官兵的一生,而且会损害党的形象,败坏部队的风气。 于是,许长有上任伊始就在全支队宣布:“下级给领导最好的礼物是干好工作,上级给下级最好的礼物是公平公正。想进步最好的渠道是实干,钻门子找路子不如脚踏实地干出样子!” 2009年6月,泉州大队大队长空缺,候选的2名同志都很优秀,其中一位与许长有来自同一个支队。“我们沙场点兵,让大家来评。”最后,另一位防火灭火经验丰富的同志脱颖而出。“真没想到自己能被委以重任,支队处事如此公心,再苦再累也心甘!”事后,这名干部发出感叹。 部队组建3年多来,许长有和党委“一班人”坚持用党风带队风、用官风带兵风、用公心赢得人心,不凭感情选人、不凭关系用人,支队在选送干部调学、士官保送入学、技术学兵、战士考学、调配干部和选改士官等方面,均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官兵说,这关系那关系,干好工作就是最硬的关系;这路子那路子,提高素质是最管用的路子。 官兵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许长有眼里,官兵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2010年1月,士官小周查出左侧重度肾盂积水。得知这一情况后,许长有立即与上级反映,将小周送到医疗条件最好的原福州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之后,他每天打电话给伴随护理的军医了解治疗情况,嘱咐小周好好配合治疗。小周在手术前,院方要求家属签字,得知小周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春运火车票又紧张,许长有自己掏钱为小周的父母买了往返的飞机票。 家和才能万事兴,在许长有眼里,部队这个“大家”更重要。三明市驻地部队多,家属工作安置难度非常大。2010年,他再次将妻子的安置指标让给了支队一名干部家属。这已是许长有第3次把安置指标让给了其他干部家属。3年多来,许长有先后帮助解决了14名随军家属工作调动和安置,可他自己的妻子工作关系仍在外地…… “有愧家庭,无愧官兵。”尽管家人住在三明市区,离支队机关临时住所仅4公里路程。可任支队政委以来,许长有却极少回家,头发这3年变成灰白了,体重也瘦了不少,战友们看了都心疼。他说,部队是个大家庭,人多事多,官兵们离不开自己。 远在金华老家70多岁高龄的父母,也理解自己的儿子,用自家的棉花,给当时还是支队筹备组的每位同志,都弹了一床重重的棉被,让几位不适应南方冰冻天气的北方汉子感动不已,后来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暖心被”。许长有的爱人,更是在筹备组账户还没有批准设立的窘境下,拿出了自家辛苦积攒下来的10多万元积蓄。 翻开许长有个人军旅档案,清晰记录着他的成长足迹。入伍25年来,许长有在所从事的11个工作岗位上全部被评优记功,先后荣立三等功12次,所带的7个集体全部被评为先进集体!其中,他先后被评为“武警部队优秀青年干部”、“武警部队团以上领导干部勤廉兼优先进典型”、“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武警三明市森林支队被评为“先进党委”和“基层建设先进支队”。 一串串足迹,悄然地诠释着一名忠诚卫士的满腔大爱。热血沸腾,青春无悔。许长有说,他还将带领全体官兵用忠诚为党旗增辉、为警营添彩。因为,忠诚卫士的责任如山…… 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A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