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三明发展的新天地

——三明以项目为抓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侧记

李顺亮

初夏的三明,发展的项目在争先,发展的方式在转变。

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三明核电公司刚刚挂牌成立,早日动工建设的目标就已排定;不锈钢复合板、无机粉体造纸和竹纤维素产业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民生项目快马加鞭。市区徐碧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全长约8.1公里的江滨路,正在改造成双向六车道城市Ⅱ级主干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出了三明发展的新天地。今年1-4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增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增21.6%,37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30%的行业达到13个。

思想观念巨大冲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

新世纪以来,三明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纵向比,三明自身发展一次次取得了新的跨越;横向比,兄弟地市发展更是快上加快。“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时刻压在三明人民的心头。

去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一次全新的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摆在了三明人民面前。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之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成为三明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明发展有优势,也有劣势。这里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工业基础扎实,交通日益改善,后发优势凸显。但是三明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产业聚集度还不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对三明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任何一次转变都会是一次洗心革面的艰难选择。要不要“压小”,能不能“上大”,就是这样的生动事例。近年来,三明在淘汰52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的同时,全市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350万吨,成为海西重要建材生产基地。

三明人民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大项目、好项目仍然不多,特别是带动产业链延伸、引领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部分重点项目由于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等困难,进度滞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三明齿轮箱公司这些年也是在转变中发展壮大,成为我省最具规模的齿轮和装载机变速箱生产企业。公司负责人童麟章说,三明有基础,有实力,但要做大做强必须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很大的功夫。

今年以来,三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共识,提出要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始终不渝地突出发展、始终不渝地解放思想、始终不渝地转变方式、始终不渝地统筹兼顾,突出“快”,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三明一切问题的根本,突出“转”,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突出“优”,着力创优政务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突出“实”,切实做到责任更实、运作更实、成效更实,以积极进取、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以项目为抓手,切实树立争先进位的意识,被提上了更高的层面。在目标上自我加压,争创一流;在举措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先行先试,;在行动上快人一步,每项工作都想在先、干在前,特别是在争取政策、对接项目、策划项目、运作项目等方面,一定要见事早,行动快,在抢占先机中嬴得主动、加快发展。

今年1-4月,三明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1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2.89%,同比提高59.3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4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增24.9%和26%。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里有机统一了起来。

依靠扩大投资增“量”,加快建设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8条高速公路、4条快速铁路、1个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着力推进67个投资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依靠园区开发增“量”,拓展提升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6个正在申报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做强做特8个特色园区,通过园区集聚企业、壮大产业。依靠企业提升增“量”,今年重点扶持38家成长型工业骨干企业,提升10家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10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

连日来,在厦工三重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高性能平地机进行安装调试。这个去年与厦门大学成功对接的“6·18”项目,促进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到退城入园、脱胎换骨,厦工三重公司这些年经历了与厦工资产重组,再到沙县异地扩建的深刻转变。这个推动三明和沙县市县一体化的技改项目,占地比原址多了近20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也随之放大,其中筑路机械产品3300台,路面养护维修机械产品1500台,垃圾压实机及相关垃圾处理设备300台套。

目前,三明全市机械行业有中小企业200家,纺织行业有中小企业178家,林产加工业有中小企业428家,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有中小企业85家,“小而全、小而散”的现象突出。实现三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提升产业上实现“转”。厦工三重公司、双轮化机公司、辉煌重工集团,一个又一个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退城入园”项目中得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三明市机械协会秘书长李而楷说,“退城入园”以及“退二进三”,不是企业简单的挪窝和异地克隆,而是结合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促使企业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运行机制。

而在厦工三重公司退出来的三明原址上,建设中的徐碧新城也日新月异、渐露新容。“退城入园”之后的三明,高效利用一块块腾出来的土地资源,一次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里展开。“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退二进三”是要把三明做活,开始重点推进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三明城市物流园区、三明“无水港”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城市特色商圈,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抓好海峡闽中动漫研发制作中心等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三明旅游在“海峡旅游”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做强大“龙头”,促进配套产业集聚。我市重点推进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纺织等4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发展,推动矿产品深加工、化工产业今年内进入百亿产业行列,加快建材、以天然药物提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确保今年八大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明年新增1个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并且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不锈钢复合板、光伏电子、无机粉体造纸、竹纤维素生产等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区。

我市还依托“6·18”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项目是科技部门服务创新的手段之一。今年以来,我市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永安机械厂、三明市东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陶金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考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至此,自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出台以来,我市共有2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强化流域综合整治,全力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同时,我市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区污染整治。目前,沙县金沙园区完成园区至城区污水处理厂5.2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将工业污水接入本县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永安尼葛工业园一期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1.7公里园区排污管道铺设。

新鲜出炉的三明市“环保十佳”评选活动,也吸引了全市上下关注环保、热心环保。其中,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减排突出贡献奖”、三钢集团公司荣获“环境友好企业奖”。

努力探索先行先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致力先行先试。

“人心齐,泰山移”,先行先试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市区的江滨路及西江滨路改造工程还未启动,市里就以现场公示道路改造工程方案与效果图的形式,让市民及时了解相关道路改造工程的具体细节,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虽然因为工程建设,有些路段交通管制,公交线路也随之调整,市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但大家都没有怨言。

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胆在海西建设中先行先试,也是这样在公开透明中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连续3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实行项目化,把各项工作分成了100多个具体项目,去年的项目进展如何,今年又将提出哪些项目,向参加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书面报告。抓项目工作,尤其是重点项目,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早已成为全市的共识共为。

永武高速上半年建成通车,永宁高速完成路基工程,建泰高速全线开工,加快向莆铁路三明段及三明北站建设。永安火电厂扩改项目 10月份首台机组投产,开工建设一批重点输变电工程和县域电网改造提升项目;加快贵溪洋新区、徐碧新城、下洋中区、台江片区开发,完成江滨路、江滨南路和西江滨路改造建设工程,动工建设三明体育场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这些重点项目,早已成为全市关注的热点话题。

科技服务的平台在先行先试。我市机械产业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就是这样的创举。平台向企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等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企业花小钱就能使用最先进的设备。提升企业竞争力,要靠科研和创新,加盟公共平台后,三重铸锻公司体会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妙处。公司负责人黄友星说,“科研和创新,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但单靠企业的自身投入,远远不够。”三明还围绕“4+1”产业集群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先后建立了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三明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变企业“单打独斗”为“抱团互助”。

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事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储备一批对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从关系结构调整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领域,精心筛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入重点储备库。力争年内永安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推进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入了三明项目盘子。

抓生态建设,更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市发展委负责人说,我市抓住当前国家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项目的机遇,重点扶持我市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行业,实施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重点加快永安田龙纺织有限公司系统优化节能、福建高宝矿业有限公司硫铁矿制酸余热回收、泰宁县金湖炭素有限公司药用活性炭能量系统优化等国家节能奖励项目的实施进度,争取尽快建成投产,达到核定的节能标准。

在领先领域继续先行,在探索领域敢于先试,在滞后领域抓紧追赶,才能做到优势更凸显,特色更鲜明。在开发区建设上,我市设立了海西三明台商投资区和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布局在三元区与永安市、明溪县交汇地带,近期开发6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布局在沙县,近期开发12平方公里,以开发三明“无水港”等项目为重点,建成连接江西腹地、福厦漳泉港口的海西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试,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在精神文明创建上先行先试,也为我市赢得了发展先机。

以项目来落实工作,如今在三明蔚然成风。1-4月,全市78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42亿元,占全市重点建设投资70.4%,其中24个省预备重点项目已有8 个转入在建实施。16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81亿元,占年度计划36.2%,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由我市负责跟踪管理的42个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03亿元,占年度计划 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完成比例近年来首次位居全省第一位。

三明日报2010年5月18日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