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书5折讨个说法

李顺亮

新书居然可以5折出售,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并不是在新华书店,而是在街头地摊。

对于读书人来说,现在的书是贵得要死,也不知是洛阳纸贵,还是因为书贾哄抬物价。能买到半价的书,自然是大快人心,既可一饱眼福,又可免囊中羞涩之苦。5折新书,于是诱惑多多。有了消费需求的存在,就必然有人经营这个项目。而半价书市的出现,不仅带来对新华书店等正规化书店从经营理念到服务方式的严重冲击,同时对以书为代表的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也产生的不小的影响。

日前,记者上街偶遇地摊5折售书,隐去身份,和小贩畅谈,一窥其中缘由。

时间:4月24日上午,双休日。

地点:东安新村梅列实验幼儿园对面。

5个类似装面包的塑料箱里全是书,大概4、5百册。记者在书摊前大约左看右翻了10分钟书后,和小贩聊了起来。

记者:前几天怎么没看到,新来的吧!

小贩:才来2、3天。

记者:书满齐全的吗,有历史古籍、人物传记、中外文学、生活时尚、古玩宝典、少儿读物等等……

小贩:都是经过市场考验的书,销路较好。

(里头有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秋雨散文》,才半个小时,小贩就卖了一本。)

记者:是。可惜有些书的版本不太好,出版社大都是边远内陆和有关行业等名不见经传的。比如《史记》、《资治通鉴》,这些版本我是不会再去看第二眼的。

(施展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对我的恩泽,小贩从我的谈话中有了收获,于是套上了近乎。)

小贩:版本等书的高深的东西我就不懂了。所进的书,都是和一起做书摊生意的人交流,并且在自己的售书实践摸出来的。

记者:书都从哪里进?

小贩:您要做这个生意,我带您去进也可以。是在郑州,那里是全国最大的书市。

记者:听说武汉的书市也不赖。

小贩:那里的环境不好,我只去进了一次。一个书市如果有10家书店,你必须每一家都进一点,否则会有流氓地皮来敲竹杠。

记者:去进书一趟要多长时间,都要自己去吗?

小贩:到郑州一次来回4天,邮购那会亏死你,鬼才知道给你寄来的书情况怎样,只有自己去才可保证拿到好书。

记者:有卖盗贩吗?

小贩:这是二渠道的书,一般都是人家出版社、印刷厂多印出来的书。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不这样那些企业难以生存,叫你印10万册,就给你印20万出来,多出来的书就自己赚外了。

记者:我对书比较爱好,以前大都一个星期就要买一本书,现在的书太贵了,这2、3年已基本上没有买书了。

小贩:我们的书都是5折,不贵。在我老家,大部份人都是买这种书。

记者:怎么有办法5折,那不是没有什么利润了吗?进价是多少?

小贩:说实话是没过税。按书的4折价进得书,按5折卖,我们只赚1折的钱。

记者:有打埋伏吧,那你一天的收入会有多少?

小贩:刚来三明,这2、3天还没有什么生意,差不多每天只有5、6拾元的样子。刚来也不顺,原来三明有人做这种生意,而且还是5折,我们打出了6折就没什么人要了。

记者:那你来三明没有调查一下?

小贩:有,雇了个三轮车,30块钱兜了一圈,只是没看到。问了个戴眼镜的,也说不知道。

记者:是纯利润那还可以,赚到钱有没想交税?

小贩:一般。原来在南平,生意比这里好,每天可赚2、3百元。摆地摊只是交一些管理费之类的,没人叫交税怎么会去交。

(就在记者和小贩说到这不久,一个城监市场管理员过来收占道经营费。)

记者:那怎么还要来三明?

小贩:因为好卖得书大多就这些,市场就这么大,卖到一定程度就卖不动了,而刚出来的新书毕竟畅销的不多。我们一般一年左右就换一个地方。原来和我在老家江西九江卖的17、8家书摊中,有7、8过来南平。在南平卖了4、5个月,那里流动人口多,不错,去年春节也是在南平过的,可是旺季,每月4、5千块,哪里舍得回家。我和妻子是先过来三明的,房子租期一个月,看情况,不行就到永安、大田……

(原来小贩是个探路者)

记者:你这样书摊那么多在大街一摆,人家新华书店不就受影响了吗?你们摆摊有没有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

小贩:书摊就我一个人经营,我就是老板,赚了钱是一个人的。人家新华书店有那么多人吃闲饭不说,还要养退休职工,光老板经理就有好几个。干扰肯定是有的,南平新华书店就向文化局告状,但这并不犯法,只叫我们办个证就了了。

记者:办证好办吗,审查难道不严格?

小贩:好办。在南平交了30块钱,而在老家九江只要23块就够了。就把你的书翻一片,没有政治问题、不是黄书之类的非法出版物就行。

记者:那你在三明打算办吗?

小贩:不知道在哪里办。

记者:你干这一行多久了,今年多大了,文化程度呢?有没想多学一点目录学、版本学等专业知识?

小贩:干了近两年了。今年25岁了,初中没读完。专业的知识太深,搞不清楚,就一个人做生意,也没空学,只是卖书的间隙看一些人物传记。

记者:老是行商,这么久了,赚了不少钱了,可以当座商了。

小贩:这一带片区还没看到书店,有考虑找一个店面,既卖书又出租。但在外总会受人欺负,更想回老家开个饮食店,谁都要吃吗,既安稳,又有钱赚。

(在记者和小贩就要告别的时候,有一位少妇带小孩子顺路买了一本少儿读物,2块钱。)

小贩:这个没钱赚,每本就赚3毛。

记者:你贵姓?

小贩:姓刘。

新书居然可以5折出售,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并不是在新华书店,而是在街头地摊。

对于读书人来说,现在的书是贵得要死,也不知是洛阳纸贵,还是因为书贾哄抬物价。能买到半价的书,自然是大快人心,既可一饱眼福,又可免囊中羞涩之苦。5折新书,于是诱惑多多。有了消费需求的存在,就必然有人经营这个项目。而半价书市的出现,不仅带来对新华书店等正规化书店从经营理念到服务方式的严重冲击,同时对以书为代表的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也产生的不小的影响。

日前,记者上街偶遇地摊5折售书,隐去身份,和小贩畅谈,一窥其中缘由。

时间:4月24日上午,双休日。

地点:东安新村梅列实验幼儿园对面。

5个类似装面包的塑料箱里全是书,大概4、5百册。记者在书摊前大约左看右翻了10分钟书后,和小贩聊了起来。

记者:前几天这么没看到,新来的吧!

小贩:才来2、3天。

记者:书满齐全的吗,有历史古籍、人物传记、中外文学、生活时尚、古玩宝典、少儿读物等等……

小贩:都是经过市场考验的书,销路较好。

(里头有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秋雨散文》,才半个小时,小贩就卖了一本。)

记者:是。可惜有些书的版本不太好,出版社大都是边远内陆和有关行业等名不见经传的。比如《史记》、《资治通鉴》,这些版本我是不会再去看第二眼的。

(施展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对我的恩泽,小贩从我的谈话中有了收获,于是套上了近乎。)

小贩:版本等书的高深的东西我就不懂了。所进的书,都是和一起做书摊生意的人交流,并且在自己的售书实践摸出来的。

记者:书都从哪里进?

小贩:您要做这个生意,我带您去进也可以。是在郑州,那里是全国最大的书市。

记者:听说武汉的书市也不赖。

小贩:那里的环境不好,我只去进了一次。一个书市如果有10家书店,你必须每一家都进一点,否则会有流氓地皮来敲竹杠。

记者:去进书一趟要多长时间,都要自己去吗?

小贩:到郑州一次来回4天,邮购那会亏死你,鬼才知道给你寄来的书情况怎样,只有自己去才可保证拿到好书。

记者:有卖盗贩吗?

小贩:这是二渠道的书,一般都是人家出版社、印刷厂多印出来的书。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不这样那些企业难以生存,叫你印10万册,就给你印20万出来,多出来的书就自己赚外了。

记者:我对书比较爱好,以前大都一个星期就要买一本书,现在的书太贵了,这2、3年已基本上没有买书了。

小贩:我们的书都是5折,不贵。在我老家,大部份人都是买这种书。

记者:怎么有办法5折,那不是没有什么利润了吗?进价是多少?

小贩:说实话是没过税。按书的4折价进得书,按5折卖,我们只赚1折的钱。

记者:有打埋伏吧,那你一天的收入会有多少?

小贩:刚来三明,这2、3天还没有什么生意,差不多每天只有5、6拾元的样子。刚来也不顺,原来三明有人做这种生意,而且还是5折,我们打出了6折就没什么人要了。

记者:那你来三明没有调查一下?

小贩:有,雇了个三轮车,30块钱兜了一圈,只是没看到。问了个戴眼镜的,也说不知道。

记者:是纯利润那还可以,赚到钱有没想交税?

小贩:一般。原来在南平,生意比这里好,每天可赚2、3百元。摆地摊只是交一些管理费之类的,没人叫交税怎么会去交。

(就在记者和小贩说到这不久,一个城监市场管理员过来收占道经营费。)

记者:那怎么还要来三明?

小贩:因为好卖得书大多就这些,市场就这么大,卖到一定程度就卖不动了,而刚出来的新书毕竟畅销的不多。我们一般一年左右就换一个地方。原来和我在老家江西九江卖的17、8家书摊中,有7、8过来南平。在南平卖了4、5个月,那里流动人口多,不错,去年春节也是在南平过的,可是旺季,每月4、5千块,哪里舍得回家。我和妻子是先过来三明的,房子租期一个月,看情况,不行就到永安、大田……

(原来小贩是个探路者)

记者:你这样书摊那么多在大街一摆,人家新华书店不就受影响了吗?你们摆摊有没有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

小贩:书摊就我一个人经营,我就是老板,赚了钱是一个人的。人家新华书店有那么多人吃闲饭不说,还要养退休职工,光老板经理就有好几个。干扰肯定是有的,南平新华书店就向文化局告状,但这并不犯法,只叫我们办个证就了了。

记者:办证好办吗,审查难道不严格?

小贩:好办。在南平交了30块钱,而在老家九江只要23块就够了。就把你的书翻一片,没有政治问题、不是黄书之类的非法出版物就行。

记者:那你在三明打算办吗?

小贩:不知道在哪里办。

记者:你干这一行多久了,今年多大了,文化程度呢?有没想多学一点目录学、版本学等专业知识?

小贩:干了近两年了。今年25岁了,初中没读完。专业的知识太深,搞不清楚,就一个人做生意,也没空学,只是卖书的间隙看一些人物传记。

记者:老是行商,这么久了,赚了不少钱了,可以当座商了。

小贩:这一带片区还没看到书店,有考虑找一个店面,既卖书又出租。但在外总会受人欺负,更想回老家开个饮食店,谁都要吃吗,既安稳,又有钱赚。

(在记者和小贩就要告别的时候,有一位少妇带小孩子顺路买了一本少儿读物,2块钱。)

小贩:这个没钱赚,每本就赚3毛。

记者:你贵姓?

小贩:姓刘。

三明日报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