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吴仪在明视察随访记

李顺亮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我市进行视察。在明期间,吴仪深入永安、三元部分景区,品沙县风味小吃,观三明水上夜景,看民间民俗演出,会见我市几套班子领导,深入考察我市的旅游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省领导卢展工、黄瑞霖、朱亚衍,市领导叶继革、张健陪同了视察活动。

桃源洞

香樟,常绿大乔木,树冠球形,叶互生,浆果球形。不仅喜光、根深,而且抗风、抗烟尘,是城市绿化环保树种。

香樟,如今是永安的市树。在离永安城北9公里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源洞前,挥锹、培土、浇水……一会儿,吴仪就植好了一棵香樟。

“这棵树就是我的了。”从叶继革手中接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后,吴仪笑了。

桃源洞本是明代当地人取“世外桃源”之意改名而来。古时这里的两岸长满桃树,而今依然植被繁茂。

“这叫什么树?”一草一木总关情,无论是飘香的八月桂、怕“痒”的紫薇,还是涧边的石蒜,吴仪都问得仔细,听得认真。

“介破巉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 在120米高的峭壁上,四个两米见方的“桃源洞口”大字下,1605年最早开发景区的陈源湛所题的一首七律诗,引起了吴仪的兴趣。“哦,过去游玩可以划船的。”

踏上桃花涧的锁洞桥,只见此桥横贯幽谷,小桥流水,桃树成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听说桥下有一石头形似巨龟,把守洞桥,因名锁洞桥,却找不着石龟的踪影,吴仪追问,“石龟还有吧?”原来,库区水位上来后,石龟已经没于水下了。

“这就是一线天啊?”上到通天亭,吴仪仰望一线天。只见一道大山裂缝,就象用刀劈出一样,绝壁裂处,直透崖端。“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这样记叙这一奇观。

从地质学角度分析,一线天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逐渐上升,经挤压形成一条缝隙。这条缝隙称为地质节理。岩层表面这一节理缝隙最容易受流水侵蚀,形成了与节理走向完全一致的平直狭窄的深沟,即形成一线天这一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

侧身,抬脚,向上……穿过高90米、长120米、206个台阶的一线天后,吴仪连连称奇。“这里干很多,一线天石头一动,人会变成肉干……”有人告诉吴仪,福建这一带的八大干素享盛名。

登高远眺,景区风貌尽收眼底。景区规划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分别由桃源洞、百丈岩、修竹湾、葛里、栟榈潭五大景区组成,分布在沙溪河的两岸。

“一线天值得来。”吴仪说。

万寿岩

“人骨化石发现了没有?”一进三元的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吴仪就问道。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高居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2001年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铺地面,排水沟漕……这里的遗迹在改写人类历史,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20万年,填补了福建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并且成为闽台同源的重要史证。

石铺地面是人工的?考古得靠有力的证据。“要千方百计证明这上面有人住。”吴仪边听边点头,石灰洞里有鹅卵石,的确,这明显是人“搬进来的”。

从考古角度说,四周洞壁没有鹅卵石,而且洞内已经有巨岩的地方,上面就不铺鹅卵石。从地质角度说,山洪冲进来的鹅卵石,具有相对的定向性、分选性,可这里却是大小混杂,犬牙交错。

一层层文化层、一个个古化石、一处处遗迹……在船帆洞里,正在现场工作的考古工作者,特别是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员尤玉柱,为吴仪展示了古人类的生活画卷。他们做过砍砸器的试验:10公分的树,用砍砸器1分钟可以砍掉。

“辛苦了,不辞辛苦到这里来。希望发挥余热,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出更大的发现。谢谢你。”听研究员说动物化石都鉴定出来了,吴仪询问目前最好的鉴定办法是什么,并且赞叹道,“考古是非常枯燥的,又是非常有学问的。”

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犀、水鹿……这里有3层文化层、4个动物群,而且动物的种群非常大,是我国东南古化石最丰富、最完整的文化遗址。“是不是把人都吃了?”

动物对古人类威胁是很大,但可以用火抵御。现在没有发现人类化石,是因为当时只发掘了灵峰洞和船帆洞的一小部分遗址,专家相信在附近可以找到。目前,省里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洞口地貌作古生态恢复。“还要挖多深?”他们介绍说还要挖下去2米左右。

“辛苦哦。”吴仪连声慰问考古工作者,鼓励他们找到古人类化石,“非常辛苦,整天在这种环境工作,希望早点听到你们的好消息。”

“考古很辛苦,我很尊重你们!”

格氏栲

进入格氏栲景区,空气清新惹人醉。吴仪赞叹道,“到这来洗洗肺。”“有股清香味。”……

这里是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之一,面积1.6万亩,木材总储量21万立方米,其中格氏栲占8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栲树林。这片天然栲树林已有200多年历史,平均树高26米。

这样大面积的栲树纯种林带,全世界仅此一片,因此,被专家们称为凤毛麟角。1958年,我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考察了这片林子,建议保护这片原始森林。1960年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使格氏栲林得以保存至今。

格氏栲是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开黄花,而且花如花菜般成团成簇,非常漂亮。“那挺好看的。”格氏栲的叫法带着洋味,吴仪笑道,“应叫中国栲。”其实栲树的原名叫青勾栲与赤枝栲,俗称“红柯”。

格氏栲可是珍稀林木。据说那是当年英国有位叫格瑞米的植物学家,来到我国华南地区考察,首先采集到了这种树种的标本,回国后专门撰文介绍,遂定名为“格氏栲”。

格氏栲生长缓慢,材质坚实,纹理细密,耐腐蚀,为造船和高档家具的上等材料;树皮可制栲胶;其果实含淀粉,甘甜可食,有“小板栗”之称。而栲林之中,只要气候适宜,就是产红菇的好地方。红菇至今无法人工栽培。

一条直径不过3厘米的青藤,在无任何附着物的情况下缠到高高的树冠上,可算是格氏栲一绝,吴仪为之赞叹。原来,这树与藤从小就缠到了一起,它们一起长大,一起长高,经过200多年的共同成长后形成了这天然奇观。

吴仪就要步出景区了,这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原来,已在景区里游玩多时的一群孩子们,在发现吴仪后早早等在了出口齐呼,“吴奶奶好,吴奶奶好……”

吴仪微笑着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合影!孩子们围拢在他们的吴奶奶身旁,一阵开心的笑声,在栲林里久久回荡……

三明日报2004年9月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