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区行 李顺亮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天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当年中央苏区21县,我市辖区就占了5个: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苏区的革命画卷,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诗中尽显风采。 如今的苏区人民日子过得怎样?如何加快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苏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12月21日至24日,在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叶继革走进了苏区。 苏区的新貌 “现在铙山村好几十倍了,如今电视可以收20多个台,电话也进来了……”1956年入党、今年86岁高龄的李德旺,对红军最熟。他请市委书记叶继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振郁、三明军分区司令员杨雁雄一行品擂茶,说红军,话变化。 泰宁县大布乡铙山村,在我省第一高峰金铙山脚下。1930年5月工农红军解放了大布,在这里成立了苏维埃乡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长达五年之久。之后,闽赣游击队仍在这里坚持革命活动,直到解放前夕。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一样的苏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铙山村全村208户,不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而且户户通电、通闭路电视,通电话110户。 金铙山果真满山是宝。山里产出的花岗岩,这几年让群众增收不少。而作为闽江发源地的金铙山,怪石嶙峋、瀑布高悬,旅游价值也开始逐步显现。村民告诉叶继革,今年已有近2000人,到这里登山探险。 村民心动了。他们正在门前中心村建设停车场,修起铙山至大布9公里的水泥路……和苏区人民一起看着变化、议着发展,叶继革笑了。他说,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加快苏区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一定要做好苏区工作,尽快让苏区人民富起来,脱贫致富奔小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叶继革说,在千方百计把经济搞好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把风气抓好,千方百计把环境建好,千方百计把班子带好。敢抓敢管,还要善抓善管,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发扬苏区革命传统,聚智集力把苏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苏区的发展,倾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心血。特别是老促会的一班老同志们,搞调研、跑项目、要资金,倾心尽力,更是让人敬佩。此次到苏区,叶继革特地请上市老促会老同志郜治才、刘水生,每到一地都抽空到老促会看望老同志,并到老区办了解工作,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苏区的精神 苏区人民缺的并不是精神。 清流县里田乡李坊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1930年苏区人民在这里建立起清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村口小桥上锲刻的铭文,记载了那战天斗地的岁月。 在村里简陋的会议室里,桌上摆着三盆刚刚插配的鲜切花,让叶继革一行吃惊。这可是当地农民自家地里种出来的。“一亩地可以种菊花15000株,一株留3个头,那么一亩地就有45000支菊花可卖……”村里的群众说起花来是头头是道。 依托去年底乡里引进的元鼎花卉公司,有“公司加农户联市场”壮胆,李坊村人今年试着种起了29亩的菊花。本来还担心这玩艺儿要是卖不出,可是不能吃也不能用,却没想到有些花儿漂洋过海卖到国外去了,一年下来亩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这让李坊人乐坏了。 这可是普通的菊花啊,如果是一亩几万元的名贵花种呢?李坊村人给叶继革细细算起了花账来,明年就扩大到100亩,后年200亩,而全村的耕地也不过600多亩。 今年全乡仅花卉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110元。整个基地花卉种植规模已达到1000亩。就在10天前,省花卉办主任到里田乡一看,连说里田乡鲜切花种植规模全省第一。 出产的花儿每天不断,外运的车辆来回奔忙。苏区的群众领着叶继革去花地里转,在大棚里叙说着他们的梦想:基地朝3000亩扩展,文蕊兰、莺尾、银柳、香石竹等品位较高、市场紧缺的花卉品种,是他们的主攻目标。 山沟沟里不仅种出鲜切花,而且卖到国外了。苏区人民不等不靠,弘扬苏区战天斗地的精神,依靠勤劳的双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叶继革感慨地说,扶贫先扶志。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自我加压、知难而进,才会从中找到发展的办法。 村里群众反映,成本低、效益高、收成快的花卉,是让苏区人民致富的好项目。叶继革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市场经济办法来创业。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更要真抓实干,艰苦创业,抢抓机遇,抢抓时间,加快发展。 抓好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认真研究市场、好好规划,一件件抓好落实……叶继革一再交待苏区的干部群众。 苏区的期盼 “眉毛丘,扁担丘,青蛙一跳跳三丘……”苏区群众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苏区艰苦的自然条件。 因为山高路险,条件较为恶劣,目前我市老区革命基点村,发展相对滞后。明溪县枫溪乡小珩村、宁化县济村乡洋地村、建宁县伊家乡东风村等基点村,都是当地最边远、最贫穷、最困难的苏区村。 当年,苏区人民起来闹革命,期盼着翻身得解放。如今,苏区人民奋力拼市场,期盼着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每到一处,一听说市委书记来了,苏区群众都自发围拢过来,和叶继革说着心里话,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苏区人民,道出他们的最急、最盼。 1993年一场大火,使洋地村的旧房化为灰烬。经过努力,村民们建起了新村。一提起路,洋地村村民代表就感慨良多,小伙子连娶亲都难。 路是走上了,但群众盼的是走上宽敞的致富路。苏区的群众想着点子发展特色经济,可是那几条进村的机耕路,坑洼不平、坡陡弯多,再加上水毁……交通不便的制约,阻碍了几个苏区村的发展。 虽然条件艰苦,但苏区人民没有丝毫怨言,期盼得只是发展。苏区人民觉悟高,叶继革动情地说,党和政府不会忘记苏区人民,始终关注苏区发展。这几年我市各方面工作都有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关心苏区经济的发展和苏区人民的生活安康。 几个苏区村群众盼望吃上卫生水。小珩村的群众原来引来的是山田里的浅层水,卫生没有保障。叶继革关切地询问村里的自来水工程规划,去实地察看水源,并向技术人员了解水质情况。 来就是要帮助苏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水、路、水利等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每到一处,叶继革都慰问五老人员、五老遗属、烈士后代,走进苏区群众之中了解民情。看到几个基点村的群众用不上卫生水,苏区群众要求最强烈,叶继革交待随行的市直部门负责同志立即着手帮助解决,并且督查落实到位,让苏区人民春节饮上放心水。 “一定要把苏区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到底。”叶继革情真意切地对各级领导干部说,要真心诚意、满腔热情地为苏区人民多办好事、实事。当前元旦春节就要到了,更要关心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五老人员和特困人群的生活困难,不能漏掉一户。 今年全国“两会”前,叶继革与其他的三明市全国人大代表视察苏区县,并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有关加快苏区发展的议案,引起了与会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大会将此议案转给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研究办理。叶继革说,在明年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还要继续为加快苏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三明日报2003年12月29日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