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情

李顺亮

苏区行,苏区情。时隔一年,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的苏区基层人民群众可好?

11月19日至23日,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叶继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振郁,在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元和、帅金高,市老促会领导郜治才、刘水生、邹鲁生,市委办、市农办、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广电局、市国土局、市畜牧水产局、市老区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再次走进了苏区。

开放兴业

“洋坑府、半寮县、何坑街上金锣殿。”

这是建宁县均口镇半寮村当年用来歌颂红军的谚语。半寮人至今还为那段历史而骄傲,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曾经在这里与白军作战,并且驻扎在街上秧田里邹姓老百姓家近十天。

如今的半寮人则为他们的墟场骄傲,半寮是建宁县仅有两个村级墟场中的一个。别看半寮山高路远,只有223户948人,这里可是三县交界之地,与宁化、明溪两县毗邻。农历逢五、十,赶墟的人就四处聚来,着实会让山村小热闹一番。

这不,21日清晨,正逢农历初十,有两位年纪稍大的小贩,就挑着货担一大早从山路赶来,一如往常摆起小摊,卖起衣服鞋帽。那天他们的摊前可热闹了,原来是叶继革一行进村了解情况来了。

从哪儿过来的?

宁化县水茜乡。

走了几里路?

几十里山路。

一天会卖多少?

卖上四、五十元。

……

墟场上的群众,很快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墟场让他们骄傲,但也让他们烦恼,天一下雨,这里到处是泥泞,自然卖不成也买不成。群众都感叹,要是能清整一下,搭个雨棚,那该多好啊。

苏区的群众最盼的是发展,憋足了劲要致富。“说句真心话,谁愿意穷啊?”清流县东华乡严坊村村民刘长根,对叶继革大发感慨。村里的群众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与澳大利亚客商洽谈,准备开发休闲度假项目。

为了增收,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对接县里的支柱产业,培植起自己的增长点。他们推广山地套种红豆杉,建立母牛繁育基地,加快劳动力向县外转移。今年村里新增出国人员6名,新增出县务工经商人员32名。

解决苏区问题,最根本还是要靠发展。叶继革说,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出路,出去就是路。在立足当地资源,做好山上、田头、户里增收文章的同时,还要走出去,请进来,谋发展。既要大胆创业,千军万马闯市场,又要善于争取各方支持,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为我所用。

叶继革说,要开拓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放兴业。用大农业的观点,做好山上、田头、户里的文章的同时,还要用大开放的思路,市场经济的办法研究发展。

对看准的特色发展路子,叶继革说,一定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下狠心,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说到底,就是一个心愿,希望苏区生产要发展,经济要搞活,百姓要富裕。

科技强业

在苏区,哪怕是小小的村落都有红军的故事。

泰宁县大田乡谙下村,175户742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重要的活动据点,仅一次突击扩红就有30余人参加红军。解放后,村里的桥被改名为“红军桥”,以纪念那段历史。

跨过红军桥,来到群众家,叶继革一行了解到,村里养羊存栏447头,群众养羊的积极性很高。全乡养羊量占全县的百分四十,而这个村又占了全乡的六分之一。

但问题也多,不仅羊的品种杂,羊小得跟狗一样,一般只能养到二、三十斤重,只有好羊种的一半重。而且再发展的话,牧草也供应不上。还好,乡里的兽医反映,周边还有三块荒山可以开发。

同样,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的油茶也存在问题。村民张原润早就想着靠油茶致富。他告诉叶继革一行一首当地的歌谣:“寒谷要想富,上山去种树。茶树管得好,奔上小康路。”

这个村背靠江西,解放后确认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21人。目前,全村303户1296人,享受低保的就有70多人,涉及20多户。这里人多地少,光山秃土,是风化紫色页岩重点水土流失区。

油茶是当地村民的摇钱树。可村民张原润说自己种的那片油茶,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一再减产,让他心痛。原来能打300来斤油,现在一半都打不到。

看着这几年毛竹身份倍增,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唱响山歌谋增收,准备把竹林面积扩大到6000亩。而建宁县均口镇隆下村村民也不再满足于原来的零星种植。可毛竹山效益要高,扩鞭等技术十分重要。

连中央电视台第7套节目都收看不到,清流县东华乡严坊村村民胡应其摇摇头,说出了心里话:只有农民掌握科技,才能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售信息,也增加不了多少的收入。

叶继革说,就是种种养养,也要依靠科学技术。质量不好、产量不高,肯定难以致富。因此,要典型示范,在技术、资金、种苗、市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特别要重视抓科技示范户,通过典型突破,推动面上工作。

此次再访苏区,叶继革特地准备了科技书籍,给所到的每一个老区村送一套。这套科技书籍,有《肉牛科学饲养》、《家庭养鸡疑难问答》、《食用菌栽培与加工》等,一共50多册。

叶继革说,有大农业观点,大开放思路,还得有大科技意识。要以人为本,通过科技扶贫、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依靠科技使农民致富。

艰苦创业

苏区的发展,倾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心血。

老促会无私奉献,老区办兢兢业业。每到一地,叶继革一行都抽空看望老促会的老同志,到老区办了解工作。叶继革交待说,老促会老同志们一定要保重身体,量力而行,为苏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各级党委、政府对他们要多关心,多提供方便。

苏区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迫解决的问题,一是水,二是路。宁化县石壁镇三坑村当年在苏区曾赢得“红旗不倒”的赞誉。全村2000多人如今还在饮用溪沟水和井水。所到之处,苏区群众对早日喝上卫生水无不翘首企盼。

苏区崎岖的山路,往往拖住了山村致富的脚步。清流县长校镇黄石坑村,从村里通镇的唯一通道,是条坎坷不平的简易拖拉机路。令卢兰英等村民时常担心的是,这条路还得经过竹青背电站渠道,行路的安全都没法保障。明溪县瀚仙镇大焦村的三座桥因年久失修,村民来往十分不便。

摸水量,查水质;问交通,看规划……站在水源边,走在山道上,叶继革交待随行的市直部门负责同志说,一定要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帮助苏区群众办实事。百姓健康是第一位的,饮水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让苏区群众春节前喝上卫生水。要保证质量,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特别是设计方案要从严把关,工程施工要抓紧进行,建好使用要长效管理。

每到一地,叶继革都慰问“五老”人员和“五老”遗属。他说,没有苏区人民的奋斗,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切实关心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苏区工作,加快苏区发展,抓好苏区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务必要特别关心,全力帮助,摆上位置,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

扶贫先扶志。苏区这几年变化很大,苏区干部群众发挥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加快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叶继革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鼓励苏区人民振奋精神,继续艰苦创业、真抓实干,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争发展。

容易让群众最怨的是干部的作风。叶继革说,思路要拓展,措施要灵活,作风要扎实。要通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要知难而进,自我加压,苦干实干加巧干,发挥党员干部、团员青年、民兵骨干的作用,带头解放思想,带头艰苦创业,带头发家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关心集体,带头扶贫帮困。

三明苏区面广。叶继革说,没有苏区的发展,谈不上三明的发展;没有苏区的稳定,谈不上三明的稳定;没有苏区的进步,谈不上三明的进步。一定要让苏区群众共同享受中央出台的大好政策,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三明日报2004年11月 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