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车的变迁 李顺亮 祥子,人力车夫,那是文学大师老舍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在进步,生活更丰富,而我们身边的“祥子”, “祥子”的人力车,自然而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早在三明市区出现的是三轮车,鼎盛时期达到了2500多辆,如果将它们接起来,竟有10公里之长,与三明城从头到尾的距离相当。这时的三轮车是人也拉,货也拉,脏是肯定的。因为失管,乱,更成了这一时期人力车营运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有的甚至是顺手牵羊来的自行车,拿了去加个斗就加入了三轮车营运队伍之中。安全自然就得不到保障了,刹车不灵,翻车、碰车的事经常发生。 规范管理,成了市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呼声。1996年,客用、货用人力车分离已是大势所趋。当年,用木头作斗,顶上加蓬盖的客用黄包车,共201辆,以每辆2000元的价格出售给市民和外来人力车夫,投放到了市区的人力车市场。人力车市场初步得到了规范,客用人力车的安全度明显提高,但这时的黄包车档次偏低,很快就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了。 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快全面整治人力车市场,成了三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一直到今年初,市城管办前后分三个阶段,对人力车市场进行了重点整治。坚决取缔无牌无照的人力车,到1997年5月,市区的人力车压缩到了1500辆。动态的人力车净化了,但静态的人力车乱停乱放,不仅竞争无序,还经常造成了交通堵塞,根治的办法随即跟上:指定地点停放。木头作斗的黄包车,没经过多少风吹雨晒,破旧之相就显露了。破旧的黄包车日夜在街上往来行走,难看,和三明这座文明城不相称了。干部群众反映:要换! 市里涉及的几个相关单位经过论证,最后确定由厦门后坑玻璃钢制品厂生产新型的钢制黄包车。厂里在参考了南京、杭州、温州等地的黄包车之后,几番试制改进,最终定型出现在市区街上运营的黄包车的样子。这样的黄包车不仅无烟无臭带有环保性质,而且样式新颖亮丽,成了三明街头一道流动的的风景线。 通过宣传教育,以一辆旧车换一辆新车的更新方式得到了认同。期间,考虑到交通运输企业的实际困难,在市场承受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又确定增加60辆新车,三明运输公司、第二运输公司、联合运输公司、货运公司各得到四分之一,以增加企业的收入与下岗职工的困难。如今,在市区营运的黄包车总共有261辆。市区还设有黄包车服务管理站呢。 舒适、好看,这是广大市民群众对新型黄包车的共同评价。而这些年,人力车的顾客也因为车型的更新在发生着变化。起初,很多人是不屑于坐那三轮车的,“一点档次也没有,哪 是拉人的车”,不体面;到了木头斗的黄包车,坐得人多了起来;而今,坐黄包车已是一件太过平常的事了,出行的人只会想:坐黄包车,“方便”。 人力车夫自然也在变。虽然“祥子”大多还是以来自江西、四川的占多数,仍是以住在列西、富兴堡这样的城乡结合部为主,但是先前“车比路脏、人比车脏”状况早已不复存在。“祥子”们踩着新车,越发地注意起自己的文明仪表与那言行举止。他们已融进了文明城,成了文明城里的人了。黄包车的租金也从最贵时的700元,下降到如今的500元。“祥子”的月收入一般在7、8百元到1千元之间,要是两口子日夜轮踩,收入还要高些,更何况有的“祥子”踩得还是自家的车哩…… 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