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人民法庭

——记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集体大田县建设法庭

叶峰 李顺亮

编者按 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联系会议领导小组、中共中央组织部,近日作出表彰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的决定。我省十个单位及个人受表彰,其中我市的大田县人民法院建设人民法庭获得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法院系统,也是我市农村基层单位唯一获此荣誉的集体。

建设人民法庭是我市的老先进典型。1999年6月19日,市委曾作出决定,开展向大田县人民法院建设人民法庭学习活动。那么建设法庭在轰轰烈烈的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如何与时俱进,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建设法庭。

“法律信得过!”

“建设法庭法官态度好,一根烟都不抽,立案起诉不会看人大小。嘿嘿,我还教人打赢了两起官司……”

7月11日一大早,赶到大田县奇韬镇奇韬村郑际明家时,这位朴实的农民向记者夸奖了他心目中神圣的法庭。

郑际明今年50岁,本打算靠向隔壁的广平镇的县东岩水泥有限公司输送石灰石原料致富。可没想到企业业主换人后,近6万的卖料款拿不到了,一拖就是几年。

后来,郑际明花了一番心思,将东岩公司所欠货款,转到县五龙岩城水泥有限公司还。三方于2001年2月16日,签下书面协议,约定当年7月28日前还清。

但到约定之日,郑际明才收到17034元欠款。事情再次发生波折。原来,五龙岩城公司也不景气了,更严重的是业主准备撤资。当年9月25日,万般无奈的郑际明赶到建设法庭求助法律。由于担心法庭拖拉误事,他甚至提出要出钱给警车加油。

可没想到,法庭不仅当即给予立案,法官还迅速赶往奇韬进行财产保全。不仅油钱不要他出,连当地吃便饭的习俗也被婉拒了。很快,一审判决后郑际明拿到了全部欠款。

办清一个案子,树立一次形象。此后,郑际明四处宣传建设法庭秉公办案的故事。2002年6月,文江乡朱坂村的廖启冲因为邻里纠纷,听信了郑际明走进建设法庭。

廖启冲与廖国洽家上下相邻。廖国洽在廖启冲家护坡上续砌石头并填土,结果导致廖启冲家的护坡坍塌压坏了房子后墙。为索赔之事,双方动口又动手,虽然廖启冲家兄弟多,却也没法让对方赔偿、消除危险。时值雨季,后果不堪设想。

建设法庭接到廖启冲诉状后,急事急办干脆利落地审断了此事。事后,廖启冲特地到郑际明家夸道,“建设法庭确实办案公正,起诉没有遗留症。”

同样,另一起纠纷也经郑际明的说教,走进建设法庭得以化解。只有不偏不倚、公正断案,法庭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建设法庭的荣誉室里,一幅原告被告合送的“公正审判、效率显著”的锦旗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被告是广平镇铭溪村的池某。再婚的她将借来的15000元交给丈夫郑某投资经营汽车,可不久夫妻关系紧张、闹离婚。她本已艰辛拉扯死去前夫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下又担心一离婚,那笔15000元的债务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于是,去年3月31日她和债权人张某合计,一起将郑某与他人合伙经营的那辆汽车扣押。之后,张某又觉得这样做实在不妥,情急之间,找到片区法官,向法庭起诉池某。池某也哭哭啼啼跑到了建设法庭。

片区法官了解案情后,意识到这个案件如不及时妥善处理,矛盾还会进一步激化。法庭当即传来4名涉案人。郑某承认拿过这笔钱,并当庭达成协议,同意在4月17日之前把钱还给池某。

一场借贷纠纷本已顺利解决,但法庭想到郑某与其合伙人还未拿到车子,可能还会节外生枝。庭长吴永雄与书记员刘其江又赶往扣车现场。结果一验车,发现马达烧坏了,就责令扣押方修复。

当完好的车子交到郑某手中后,两法官才回到法庭。此时已是下午5时多了,他们又立即做出调解书,迅速返回铭溪村向当事人送达生效。忙好这一切,晚9时他们终于放心回到法庭。

原告债权有了保障,被告债务又不会缠身。次日,原告和被告再次合计,携手给建设法庭送来了那面锦旗。

此后,池某逢人便说,“建设法庭,信得过。”每每听到群众赞誉时,建设法庭的法官就笑道:“法律信得过!”

群众懂法用法,万事不难。“建设法庭形象高大,诉状都吓人。”在采访当日,建设学区财务林起群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新鲜事。

在建设镇街道拥有3个店面的高某,1996年向林起群借了5000元钱。光这租出去的3个店面,高某每年就可收进1万多元的租金。可这个高某,却一直不肯把钱还给林起群。

今年春节,高某带头与一伙人玩赌“孔明灯”。如果“孔明灯”点火后能升空,高某独自一人赔3千元,不能升空则那一伙人赔他3千元。恰巧这事让林起群看到了。

有钱玩赌,却没钱还债。林起群气不打一处来,很快就向高某的叔叔诉说。当天,高某被其叔叔责骂一通后,保证当晚就还1千元给林起群。

可过了几天,高某的叔叔向林起群过问此事,才发现根本没有兑现。这使林起群更是冒火,随后他来到建设法庭拿诉状准备起诉高某。

可填完诉状后,想到乡里乡亲,心就软了下来。于是,他没有马上起诉,而是把填好的诉状复印了一份,给了高某的叔叔。没想到,高某当晚就来找他了,讲定一个月内还清欠款。果然,20多天后高某连本带息还清了欠款。

“庭审直播”

“生病怕进医院,纠纷怕进法院。”因为费事费力费钱。但在建设法庭下辖的建设、太华、广平、奇韬、文江四镇一乡13万人口中,因为法庭公正执法,有纠纷却更想来找法庭。

可是这四镇一乡东西纵横数百公里,83个行政村有55个行政村在偏远山区,村级公路崎岖难行,部分自然村甚至不通公路。交通不便,群众跑一次建设法庭自然十分不易。

那就让法庭走进群众!1996年全省法院系统开展创建公正文明窗口活动,建设法庭结合山区实际,先后连出三招:设立法官责任片区,坚持自备审判桌椅巡回办案,电脑联网当天审结、当天送达法建文书。

两张折叠桌子,六张折叠椅子,一条标志性横幅,几块法官和原、被告的身份牌,组成了“便携式审判台”的全部家当。当地有赶墟的风俗,刚开始,他们定时、定点、定员墟日巡回办案。

在奇韬镇,信用社是唯一的金融单位。然而,小小奇韬信用社历年逾期贷款80多万元难以收回,金融风险偏高,2000年前后差点被人民银行监管。而信用社主要面对农村农民大众,贷款不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要受到影响。

信用社一找到建设法庭,法庭迅速制定对策,先给有钱不还的赖账户以下马威。奇韬镇东佳村郑成重,1990年以前向信用社借的款,本息才1000多元,虽然小日子过得红火,却没想到还钱。法庭的传票送到,郑成重马上赶来信用社还钱,请其撤诉。

法庭又用了几个墟日,接连在信用社门前巡回办案4起,对赖账户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很快,信用社一半逾期贷款清回来了。

奇韬的青柰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在西韬村青柰采摘现场,村支书方来福对记者说,今年全村的700多亩青柰长得好,市场也好,一公斤平均售价一元左右,多亏今年夏肥贷款非常方便。

据记者了解,信用社给青柰项目贷款规模在20万元以上。

可是,一些日子下来,建设法庭发现定时巡回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很快,法庭进行了调整:任何时间空间,均可从从容容开庭。

每一次巡回办案,其实都是生动的普法教育。放养的鸭子被毒致死,这在当地农村原来是较为常见的现象,群众从没有思索过背后的法律问题。

2000年9月18日,建设镇大同村铜锣坪自然村农民方建巧放养的200多只鸭子,窜到了同村的陈占富农田里吃食,结果被毒死了82只。方建巧气不过,和陈占富多次打架。为争个理,纠纷最终在2001年7月10日闹到了建设法庭。

这起案件顿时成了当地群众关注的焦点,同时群众在争论中形成了两方明显对立的意见。一方认为鸭子损失量较大,当然要赔偿。而另一方却认为,在自家农田里撒农药并没有过错,已近成熟的早稻又被糟蹋了不少,无须赔偿。且因为当地习俗的影响,持这种意见的明显占了上风。

坐车沿盘山小道上一趟大同村会让人头晕,而再去铜锣坪还要徒步近1个小时。办案法官四次进山调查了解情况,深入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

在充分的前期工作后,11月26日,巡回法庭进了小山村,对“毒鸭案”当庭审判:鸭群失管,且对被告造成损失,原告应负主要责任。但被告没有尽到告知的义务,也应负次要责任。法庭判决陈占富赔偿方建巧财产损失70元。

可一算受理费、诉讼费,原告得负担280元。虽然自己告状多花钱,方建巧却心服口服。事后,群众也都明白了:“如果陈占富在田头竖一块警示牌就好了。”

巡回办案在便民、利民的同时,因为庭审走进山乡群众,使群众在参与中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被他们亲切地称作身边的“庭审直播”。

创新出质量

建设法庭新老交替从2000年初开始,如今人员又换了一茬。面对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法庭的集体一等功等一连串的荣誉称号,新任庭长吴永雄一班人形成了共识:人员可以流动,精神却要长存。

黄氏父子,因儿子将煤矿付给其父的水田补偿费擅自领取使用,导致本已隔阂十余年的父子大打出手,并对簿公堂。

片区法官驱车百里到广平镇大吉村开庭,同时动员村干部、当事人的亲人协助做好思想工作。下了一番功夫之后,当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一对父子重归于好。

这是法庭完善法官责任片区制,强化调处矛盾责任,并把案件调解率作为考评一项重要标准的结果。去年法庭调解案件135件,调解率高达71.8%。连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到建设法庭实地采访之后都发文惊呼,调解是效果显著的“润滑剂”。

巡回办案,最受群众欢迎。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他们突出了法律服务,“走百村入千户,法律服务万里行”活动紧接着开展起来。他们选择农村常见的案例和身边的案例,设计制作了“流动法制宣传栏”。

要做到公正与效率,打铁还得自身硬。如今,庭里有1人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其余5人参加专升本学习。同时,在坚持好的做法基础上,他们大胆进行司法改革。

审判方式一改革,法庭又及时将电脑联网签发法律文书,转变为案件记录、文书的电脑化。同时,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提高当天送达法律文书率。

去年,法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达89.3%,当庭裁判、调解结案的153件案件中,当天送达法律文书128件。记者追问,再上诉案件情况呢?6件无一改判和发回重审!

为了解决片区法官去巡回办案时,群众到庭找不到片区法官,他们建立了预约法官栏;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他们坚持驻庭制度,双休日、节假日也保证值日法官在岗……

建设法庭成立了党支部,并在全省基层庭率先配备1名司法警察。可就是这样,法庭总共也才6个人,其中只有3名审判人员。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再苦再累,也值。记者注意到,这几年建设法庭的接案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原来,自从“有纠纷找建设法庭”的口号喊出来后,法庭不再就案断案,而且延伸服务,确保案了事了。当地农村不稳定因素,大多被消除在萌芽状态,案件自然减少。

过去群众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牵扯了地方党委政府大量的精力。曾在大田县人民法院任副院长参与创建建设法庭这个典型,后到地方工作,再转回建设镇任镇党委书记的何金星,换位之后对法庭发挥的作用体会更深。

这里没有纠纷缠身,来建设镇后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抓发展了。这几年到建设镇投资的企业数大幅度上升,就与投资商安全感大增分不开。何金星感慨地说,建设法庭贵在能几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上。

法庭的累,当地党委政府不仅看在眼里,而且还帮助分忧。在建设法庭辖区的四镇一乡,包括建设镇在内,这两年已有三个乡镇建立了月社会综治例会制度,对农村苗头性的问题齐抓共管。建设法庭,每会都被邀请来作法律指导。

法庭的累,当地百姓记在心里,总想给予报答。2002年2月7日,已是农历大年二十六了。为了28位被假化肥坑害的村民能过上个安稳年,建设法庭的法官顾不上连日的大雨,驱车辗转到案发地建设镇大同村宣判。

可结案后回程时,法庭吉普车却在简易的村道上深陷泥泞之中了。几经折腾,依然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眼看法官们就要在路上过夜。

没想到,消息传开后,20多位村民不约而同自发赶来,帮助推车。车子打滑溅起了泥浆,村民们丝毫不顾,硬是用手推、靠肩顶,将车子推出了泥坑。

车子发动后,村民们又跟在后边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宽阔的大路上。望着浑身是泥的村民们,车上几位法官全感动了,眼眶湿湿的。

“有纠纷找建设法庭”,不再仅仅是建设法庭辖区内一块块醒目的标牌。采访越深入,记者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已是当地农民的口头禅,也是他们的“定心丸”。

记者还了解到,经过多年探索,全市基层法院已全面推广建设法庭的经验,由巡回法庭衍生出了“田头法庭”、“灯光法庭”、“手电法庭”……全市16个基层法庭全部成为省级“公正文明窗口”达标庭。

三明日报2002年7月18日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