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看紫云今胜昔 李顺亮 这几天,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的饶丽梅,一直在她的三层小洋楼里忙碌着。这幢新楼是她家的第三座宅屋,将开发为家庭旅馆,布置24张床位,迎接五一“黄金周”的到来。 原来,村里瀑布群被城里人相中,前来投资开发,即将对外开放。藏在深山之中的美景,今年第一次让紫云人感受到了它的价值:29年经营权转让得了64万元。 这美景,一向无人问津,因为紫云村太偏僻了。虽然从紫云到县城仅67公里,可是村里到乡里是18公里的羊肠小道,乡里再出来还有18公里的山道。 颠簸三个小时的车程,让人难受。要是遇上天气不佳,连吉普车也进不了山。就这几年,紫云成了中央组织部表彰的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后,才稍有些人进山参观学习。 已经几上紫云的记者,这回却大吃一惊,行车不到一小时就到了紫云村!走的是捷径,从梅列区的小蕉、沙蕉直上村里,仅27公里。紫云瀑布群,也因交通便捷,纳入了市区生态旅游圈,紫云人多了一条生财之道。 这条新路对于紫云至关重要。村里有竹、木、笋、菌等绿色山宝,可1995年就当选村主任的张连盛感慨地说:“当时难发展,物资流不出去。”原来紫云离三明市区虽近,却有4公里的断头路,长期无法打通。 紫云人记得,1998年初,市委书记苍震华上了紫云。那时,记者也随行在旁。村里有位罗大妈,拉着苍震华的手遗憾地说,虽然孩子在三明工作,可此路不通,三明元宵灯火一直没机会看成。罗大妈反映了紫云人的心愿。当年底,断头路接通了,市县两级为此投了140多万元。 这回记者再访紫云,又在罗坊自然村口瞧见了罗大妈。巧的是,记者随后走访的家庭旅馆,那主人饶丽梅就是罗大妈的媳妇。一说起当年的事,饶丽梅就开心地笑了。 挂钩联系紫云村的夏阳乡党委副书记李远良告诉记者,村里像饶丽梅一样,准备开家庭旅馆的共有6户。 新路通了,紫云815米的海拔,如今反而成了优势,紫云人打起反季节蔬菜的主意。记者进村,只见田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施肥、喷药,有的在播种。 一了解,原来村里因势利导,1999年从市里的老蔬菜基地——三元区莘口镇沙阳村,请来了农技人员。除在张坊自然村无偿提供了20亩田,让农技人员种菜示范外,还适当给些路费及生活补助。村民有人也跟着试种起四季豆、苷兰等反季节蔬菜。他们尝到了甜头,第一季亩产值达2000多元。现在搞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农田有1200亩,占全村农田的三分之一。全村353户人家,种菜的在150户上下。 紫云全村1531人,人均2亩多农田,以前只是种着烟、稻。而现在加上反季节蔬菜,一年可种两至三季,一亩地年产值最少在5000元以上,效益提高了。一算账,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就可增收100多元。 5月至10月,紫云蔬菜的销售旺季就要到了。通过新路拉到三明市场的蔬菜,每天约有10吨,而且价格比其他产区高。紫云一年到晚被子不离床,早晚温差较大,蔬菜品质更好,一公斤会多卖0.50元左右。而且有10多户村民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了营销专业户。新路带来新气象,村民观念更新。前些年,紫云村柑桔多,现在全村依然有2000多亩,虽然柑桔产值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但传统优势项目不能丢。 村里与县经作站进行了“村会协作”,对老果园进行改造。去年从永安引进“柳核尔”脐橙,进行“高位嫁接”了500亩,今年准备全部改造嫁接完。嫁接后,两年就可挂果。 村里的竹山也成了大财源。全村6000亩竹山,山居洋、长圳头、黄连地三个自然村就占了4000多亩,去年光是鲜笋就卖了10多万元。而以前不通车,顶多只卖点笋干。这一段竹山正出笋,高峰期一天有40吨鲜笋运到三明。 新路给紫云人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他们的干劲更足了。村里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后,村两委针对群众最怨的问题进行整改,10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 “五通”。但加快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财收入,才真正是村民关注的焦点。采访快结束时,村主任张连盛再次对记者感叹:“压力更大了。”因为随着新路的开通,村民观念变化很快,要求更高了。 紫云有7.6万亩的森林,食用菌栽培本是村民致富的看家行当,可现在也萎缩了,因为这行当“耗资源、破坏生态不能长期搞”。 村里本有养羊的习惯,村民思路一宽,胆子更大了,畜牧业成了又一主攻方向。如今全村养羊15户、存栏2000多头,其中有4户农户引进了200多头“南江黄羊”、“波尔山羊” 等新品种。 山地田地充分利用,草本木本要相结合。村里组织人员到浙江等地考察,引进半夏、白术、元参、元胡等中药材350亩。在此基础上,去冬今春与三明日宇研究所合作,在半岭山场荒坡地建立集育苗、供种、科研、推广为一体的600亩药材基地。 基地不仅每年交给村里近万元的荒坡地租金,而且优惠提供种苗给村民。今年,村民又整出了400亩荒山,准备种植中药材。 紫云在变,但村里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了下来。4月14日中午,记者在村部食堂用餐,这回依然每人要交5元的伙食费…… 三明日报2002年4月24日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