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嫁接"果实丰

——清流县拓展明台农业合作纪实

李顺亮

落地

一株普通的梨树经过嫁接,长出了优质的蜜雪梨果实。随着市场的需求,在蜜雪梨树枝上还可再嫁接,长出黄花梨、黄金梨、新星梨、丰水梨等各色品种……

如今,高位嫁接技术在清流县果树种植中得以广泛运用。“十年磨一剑”,聪明的清流人在长期拓展明台农业合作过程中,引来了一家、带来了一批、开发了一片、富裕了一方。

蜜雪梨就是从农业较发达的我国台湾引进的。1996年,台商刘定丰在李家乡对原有的老果园进行改造,投资创办青龙果蔬有限公司。公司的千亩蜜雪梨基地,采用高接换种、矮化修剪、营养液施肥、分级包装处理等新技术进行生产。今年已投产的230亩果树产蜜雪梨6.5万公斤,每公斤蜜雪梨售价高达8元以上。明年的所有产出,也已被新加坡客商事先全部订购。

台资农业企业,在清流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92年,我省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桦信茶果开发有限公司在清流落户。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的清流,一度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农业发展处于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状态,却能在全省率先引进台资农业企业,当年令人大吃一惊。

台商许良远看准的是林畲乡的地理气候,投资开发1500亩茶果山,引种了“四季春”、“软枝乌龙”、“金萱”三个台湾优质茶树品种。目前,许良远的茶山已有180亩投产,今年产春、夏茶近3000公斤。

许良远创办的馥华茶厂,还引进了台湾先进的制茶设备和制茶工艺。桦信公司的馥华茗茶,今年一公斤售价高达200多元。因为,在中国海峡两岸2002年春季茶文化交流品鉴会安溪茶王邀请赛中,馥华茗茶荣获了福建台式乌龙茶组银奖、铜奖。好茶自然卖出了好价。

目前,清流已累计批办台资农业企业10家,总投资550.25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380.19万美元,已到资280.19万美元。但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些台资农业企业在清流,一个个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10年来,清流已引进台湾优良品种29个,推广辐射面积8670亩,良种覆盖率达93%以上,累计从台资农业企业引进新技术28项,推广面积9730亩。通过明台农业合作交流,清流的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得到提升。

生根

清流地处偏远,投资硬环境比不上沿海,但山区也有它的比较优势。山区的资源吸引着台商。

台商吴先生前不久来到了偏远的李家乡,看中了鲜水村鲜水塘的冷泉。“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鲜水塘冷泉真是个宝,碧波粼粼,纤尘不染,日流量达2.6万吨,常年水温在15度至22度之间。这种冷泉在南方极少见,是虹鳟、金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佳养殖地。

吴先生说:“这宝贵的冷泉白白流掉多可惜,我要在这里建一个南方最大的冷水养殖场。”目前,他已在李家乡办起了嘉德综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期投资10万美元,动工修筑道路、建设养殖场等基础设施。

建设冷水鱼养殖场,要征用鲜水村103户农民的宅基地和部分生产用地,而且冷泉开发还会影响2000多亩农田灌溉。刚开始,当地农民极力反对,认为台商是来争夺资源的。

鲜水村村民李竞伟本来就在鲜水塘承包2口鱼塘养鱼,有一笔固定的收入。如今,台商来了,鱼塘要转让给台商使用。李竞伟想不通:台商能在这里养鱼,自己却不能养鱼了。

引进台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群众受益。这时候,县里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果断决策:修建引水渠引来琴源水库的水,以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并开发荒地 575亩返还农民。台商也主动配合,结合乡镇规划建设,在乡所在地承建2个住宅小区安置拆迁户。当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农民与台商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

明事理的李竞伟也想通了,鲜水塘的冷泉让台商用来养鱼,产生的效益大不一样。台商用冷泉养殖虹鳟鱼、金鳟鱼、鲟鱼、锦鱼、三纹鱼等这些他从未听说也不敢养的鱼,而且台商还要在鲜水塘一带开发建立集旅游、休闲、疗养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这将给鲜水村带来多大的变化呀!结果,他不仅把鱼塘的鱼盘给了台商,还主动帮助守鱼。

结果

落地容易生根难。起初落户山区清流县的台资企业,给当地农业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可之后不久,一些台资企业陷入了困境。

茶叶种植是相对长效的产业,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1992年桦信公司在林畲乡落户后,想以短养长,可牛蛙、鱼、鹅等几个养殖项目成效都不大,公司一度周转艰难。

1996年引进的青龙公司起初不是种植蜜雪梨,而是种植珍珠西红柿、台湾苦瓜等20多个品种蔬菜,最终都因规模小、没有市场宣告失败。为此,台商刘定丰也曾不想再干。

问题出在哪里呢?在县委、县政府帮助下找到了“病根”:关键是台资农业企业与当地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够紧密。

一枝独秀不是春。要让台资农业企业在清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使之成为当地农业的龙头企业。县委书记陈有极说,引进台资农业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引进台资农业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销模式,用以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发展高优农业。

“高位嫁接”富人又富己的大思路有了,但要让台资农业企业真正为我所用,具备带动一方产业的功能,关键在于通过党委、政府的工作,使其融入当地的实际,成长为清流的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为台商提供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定期到台资公司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了解台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里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为台资农业企业架桥铺路。

最终想走的台商不但留了下来,还积极帮助引进其他台资项目。台商许良远引来台商林诗俊到林畲乡种植日本甜柿。台商吴先生也是刘定丰先生介绍引进的……

清流县的水果业有一定的基础,“村会协作”经验经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推广后,当地的柑桔成了品牌货一直畅销。但组织起协会营销、一向精明的大路口等地农民却想得更远:发展早熟水果,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是方向所在。县里也因势利导通过台资农业企业,适时引进了蜜雪梨等优质水果品种。

很快,蜜雪梨成了清流县农业的主打品种,全县农民已种植蜜雪梨8342亩,今年全县生产蜜雪梨25万多公斤,畅销广东、福州、厦门等省内外市场。而青龙公司也相应成为清流县农业的一大龙头企业。

如今,青龙公司成为果农的学习基地,台商刘定丰在当地是受人尊重的“老师”,很多农民自发前来学习搭架、拉枝、嫁接、疏花、疏果、套袋等种植蜜雪梨技术。

台资企业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当地群众大开眼界。李家乡乡长黄光成是科班农技人员出身,也感叹以前只知道保花保果,哪知疏花疏果效益更好。他说,李家乡鲜水村一位姓邱的农民,学种50亩蜜雪梨已投产30亩,今年产蜜雪梨2000多公斤,仅此一项创收8000多元。

如今,桦信公司的龙头企业作用也正在显现。过去,这个乡的农民由于种茶、加工茶的技术不先进,生产的茶叶卖不了好价钱。现在,他们向台商购买优质茶苗,借鉴台商的茶园规范化管理经验,造平台、挖深沟、施猪肥……

按照无公害茶叶标准进行生产,100多户林畲农民产出的茶叶,市场售价一公斤高达100元至160元。有的种茶大户还办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向阳村的茶农还着手申请注册“向阳春”品牌……

经过十年风和雨,台资农业企业在清流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8月27日,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喜讯,清流蜜雪梨在今年全省优质早熟梨评选中获得综合评比第一名,已作为早熟优质梨在全省推广。

短评

从1992年我省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在清流县落户以来,我市的明台农业合作交流走过了十年的路程。10年发展,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一句话,不能就引资而招商,对台资农业企业要从更高层面上着眼,与本地的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高位嫁接”。

其一,要在高优品种上“高位嫁接”。引进和推广农业高优品种,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制高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但受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所有的高优品种都适合引进和推广。前车之鉴,还在眼前。1999年冬,那场霜冻对一些高优品种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至今难忘。因此,引进和推广的高优品种应当因地制宜,并且有选择性地主攻一二。清流蜜雪梨的成功就是明证。

其二,要在先进技术上“高位嫁接”。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的农业发展,才有源源不绝的科技动力。疏花疏果,给蜜雪梨套袋,果实分等分级,这样的技术并不难学,关键是要真正有心去学。台商向县里提出推广套袋技术的建议后,清流县迅速买入两条套袋生产线,并在全县推广这一技术,很快一招见效。当然,技术进步永无止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

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必须与本地的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高位嫁接”。清流县总结出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结合实际,增强台资农业企业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结果引来了一家、带来了一批、开发了一片、富裕了一方。富人又富己,为我所用,实实在在地让台资农业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愿明台农业合作交流果实长久飘香。

三明日报2002年9月8日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