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区日记 李顺亮 灾区日记(一) 从宁化刚一进入建宁县界,车子就难行了。龙头村段的山体滑坡,虽然经过突击抢通,但大堆的土石耸立两旁,依旧狭窄难过。 不一会儿,路遇一部运送灾民的军车。车斗上的灾民一听说省、市领导都来慰问他们,精神振作了起来。可一问起受灾时的情况,他们依然有些后怕,哽咽地连声说感谢军人。 本来沿途山地的植被很好。可就是这样长满林木的青山,居然还是因为雨量过大造成不少滑坡。灾后远望,青山被划下了一道道白白的沟坎。沿河更是一派惨状,有一处桑树不仅被洪水连根拔起,而且还被洪水剥光了皮。洪水所过之处,农田里的农作物全部倒伏…… 紧接着到了龙下村,有一处山体滑坡把山脚的一座农房全部压塌。这户农家是闽南南安迁来的移民,所幸一家五口全部脱险。受伤躺在床上的女主人,当时被埋在乱泥石堆里,其15岁的男孩硬是将她拖了出来。这位勇敢的男孩子救母时,脸上被碎石所伤,留下了一道道伤痕。 记者赶到均口镇本点,已快下午6时了。街道淤泥很深,记者只好高卷起裤脚。两旁的房子,一二楼之间的过水痕迹清晰可见。沿街有一座房子,主人仍在二楼阳台煮饭。 在一个十字路口,记者看到,一座钢筋水泥房外围被镇里用红绳子圈起来,并立上了警示牌。原来,这座房子不仅一楼屋体贴面磁砖被洪水卸光,而且还因长时间泡水变成了危房。 街道口一座桥在洪水中幸存了下来,桥前的路却被水冲了一个大口,变成了泄洪通道。可这是去县城的必经之路,只好临时铺上了大量碎石,勉强通车。 此后,一直到建宁县城,沿路都可看见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黄泥浆。很多低洼的路段还有积水,变成了小山沟的临时泄水道。 记者所住的荷花宾馆,水、电、通讯都已经抢通,但闭路电视还是没有信号…… 三明日报2002年6月19日一版 灾区日记(二) 昨天一大早,建宁县城的天空还是有些阴云,给人依然要下雨的感觉。上午8时过后,天渐渐地开朗起来。紧接着,已几日不见,让灾区人民企盼的阳光,开始普照大地。 然而雨过天晴,并不意味着救灾工作就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应对。最紧迫的大事摆在了灾区人民的面前,那就是清淤。当时城区一片汪洋,最大淹没水深5.6米,平均淹没水深3.5米。城区楼房的一、二层均已进水。洪水使县城一片狼藉,如果不以最快的速度清掉满地的垃圾,天气转热、气温回升,垃圾就会腐败、发臭,令人掩鼻,甚至严重起来发生疫情。 人民子弟兵总是战斗在最需要也最艰苦的地方,他们成了清淤的主力军。前天,因为下水的沟道被黄泥淤死,就有战士奋不顾身下去用手摸通。而人们并不知道,这群可爱的水伙子们,从部队驻地兼程赶到灾区后,在抗洪救灾一线连续作战,48小时才睡了4小时!省、市领导在18日夜去部队驻地慰问时,获知这一情况后,都心疼地说,当务之急就是让战士去睡觉! 因为远离部队驻地,战士们都只带两套军装。而两套军装中,一套总是湿的,且满身泥浆。每天一大早,战士们就穿起湿冷的军装抗洪救灾。他们干得最多,可他们却最谦虚。有支部队中午12点多赶到建宁,可他们顾不上吃饭就投入了战斗,一直干到了天黑。这让灾区的干部群众十分过意不去。可人民子弟兵却说,一到灾区就看到灾区干部群众都这样坚持在抗洪一线,市县领导也是满身泥浆,更让他们感动。 均口镇洋坑村大际院自然村较为偏僻,受灾后小路更是滑溜难行。受灾的乡亲们说,救灾物资都是战士肩扛上去的,够难的。均口像这样的自然村还有许多。记者了解到,还有一处更为偏远,战士背驮东西来回一次,就足足花了4个小时…… 三明日报2002年6月20日一版 灾区日记(三) 建宁县均口镇洋坑村大际院自然村,是记者见到受灾最悲惨的小村落。这个小村落有几百年的历史,周边的植被很好,一向没有什么灾害。可这次却大出意外,山体大面积滑坡,好几株上百年大树把底下的木屋砸得粉碎。 打工在外赶回来的林仕清今年38岁。他的一对“宝贝”——14岁上初二的美玲和12岁读五年级的建勇,也许就被深埋在这几株大树之下。他泪流满面地发誓要离开这里,再也不留恋祖辈居住的小山村。在乱泥碎瓦之间,林仕清四处翻找,可是只找到两张儿子的1寸照片,还有一本硬皮本,那是女儿美玲今年被评上“三好生”的奖品。连张女儿的照片都没找到,令他痛上加痛,大男人撕心裂肺的哭喊,使同村的几位村民承受不了,掩面而去。 泥石流还压死了村里60多岁的林国邦老人。老人掩埋后,这些天他的老伴每每望着被废的“家”怔怔出神,而她16岁的孙女小华更是不知所措。山体滑坡,泥石流封路,使小华被压伤的父母,虽经前来救援的官兵昼夜不停紧急抢送,还是次日才赶到县医院。此时,她爸爸的一条腿已经有些臭味了,不得不截肢,而另一条腿也是在艰难力保之中。不幸的是,泥石流还压断了她妈妈的大腿。小华不知道自己和在县一中念高二的姐姐、上初中的弟弟以后该怎么办才好。 亲帮亲,邻帮邻。在灾害面前,灾区人民齐心战洪魔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洪水淹来时,建宁很多领导干部在外头忙碌,顾不上自己的小家,都是亲友邻居帮着照料。县林业局及其下属木材加工厂、林化厂、胶合板厂、木材经营总公司等单位集中在一片,在全城地势最低,率先被水淹,关键时候都是互相帮扶,一位副局长从危房里背出了4个灾民。这场洪灾更是给金溪乡水南村造成致命打击,村里百来户村民受灾。村民刘斌在洪水中凭着一张竹排救出了7个灾民,自家却被冲个精光…… 三明日报2002年6月23日一版 灾区日记(四) 将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建宁县的苦心经营下,刚刚初显特色,却被这次暴涨的洪水毫不留情地摧毁了。 最苦的要数园区内的金丰兔业公司业主李华文。这位部队转业军官去年回乡艰辛创业,一心想着回报建宁这块生他养他的红土地,公司很快成为县里特种养殖的龙头企业。可6月16日凌晨,李华文一发现洪水袭来,刚费劲逃出,水已经没到他的腰部了。 可怜整个兔场淹没至顶,没有一只獭兔来得及转移。被淹死的5000只獭兔中,1.5公斤以上的就有3000只。更为惨重的是,400只法国原种的种兔也被淹死了。加上20亩牧草、5吨饲料和被毁的鱼塘,直接经济损失达90多万元。因为通讯中断,受灾之初十分痛苦的李华文,甚至无法向尚在武夷山的家人诉说。 洪水无情,如今建宁有1万多户灾民无力重建家园。7个乡镇126座学校被淹受损,损坏校舍47座。县医院CT机、X光机、B超碎石机以及中西药房也被淹毁……与时同时,四面八方向我市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几天,泰宁往建宁的路,因为塌方严重,仍在抢通之中。从三明要去建宁,得从宁化走。而路上走得最多的,就是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要是遇上往三明方向走,满是泥浆、连车牌都看不清的,那多半是从重灾区建宁出来的车子。 学习工作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灾情更是格外关注,纷纷通过英特网查看本报最新消息,并呼吁做更详尽的报道。在厦门的sherwin说,我从小在建宁长大,万安桥毁了,我很伤心,我准备着为我爱的建宁做些什么!IP地址为 61.131.121.77的夕子说,我是建宁人,但我在外读书。目前无法和家人联系,我很想多了解一些关于建宁水灾的事情。建宁籍的俊杰家在伊家街上,由于电话没有办法联系,也请求帮助…… 广大读者的期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明日报2002年6月24日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