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灾民春节前都能搬进新居……

——基层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侧记

李顺亮

洪灾过后,各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进展情况怎样?7月5日至6日,记者走进了沙县、三元两地灾区。

严防地质灾害

山间小道蜿蜒而上,而且一路上塌方不断……进沙县高桥镇桂岩村张厝自然村十分不易。这个自然村与南平地区交界,距高桥镇所在地还有17公里。

记者来到张厝自然村时,村里的每一户村民都在忙碌着。只是这一回有些不同,他们是忙着从家里搬出东西,往货车上装,准备离开这个祖祖辈辈居住的小山村。

选择离开家园是艰难的,更何况是整个自然村要搬迁。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个自然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也作梦都没有想到要离开这儿。

做出这样的选择,如今已是他们全自然村所有村民的共同意愿。虽然2003年这个自然村就被县国土资源局定为地质灾害点,但村民显然有些习惯于村落底下的小塌陷。

原来,这里的植被很好。自然村四周毛竹资源极为丰富,整个自然村64户,269人,毛竹面积就2152亩,人均毛竹8亩。植被好,谁也会对村落底下的小塌陷不以为然。

但这一回,他们的确是惊呆了!村落后门山居然也有多处出现裂缝,最长的达700余米,宽度达10—40厘米。6月17日至25日的持续强降雨,让他们领略到了什么叫作地质灾害。

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无时不刻会让他们安下心来。还好,那时在接到险情报告后,县、镇、村三级干部来到了这里,紧急动员全自然村的群众撤离现场,并且得到了妥善安置。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这次抗灾救灾的故事,道出今后生产生活的安排。他们告诉记者,搬到行政村本点也有诸多不便,因此想一劳永逸搬到高桥镇所在地。

现在吃饭没有问题,救济粮和救济款也已经划拔到户、下步生产生活还有什么打算……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坚定了村民们的信心。他们说,村民们的心都想到一块去了。下决心搬,当然得搬好,最重要的就是选好安置点了。

只是这里的山和田,还让他们有些依恋。他们说,仍然会想办法管好。

抢通水毁设施

说起夏茂镇,对农业有感情的人都会心生羡慕。那里有平整连片的万亩农田,是我们全市首屈一指的农业生产作业区。可这回的暴雨真是成了灾,对夏茂镇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水利设施破坏极大。

来到上碓村黄山自然村,记者爬上山去,只见这里的供水渠道断流了,干枯见底。并不是远处的源头没有水来,而是水渠多处在这次灾害中水毁造成的。

沿着渠边羊肠小路,往前走了一小段,就见到了水毁溜方地段;再往前行,很快就发现已经走到了“尽头”,原来前方整个山体崩塌,已成了一处悬崖,水渠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上碓村黄山自然村段水渠的直接受益面积就有2203亩。更重要的是,这段水渠可是当地洋邦水库右干渠中的一段,也是这次右干渠水毁较为严重的一段。整个右干渠水毁大大小小有60多处,影响的灌溉面积就有万亩之多。

下半年农业生产用水再得不到保证,那对当地的农民无疑是雪上加霜。踏着渠边小路而行,镇里的干部告诉记者,因灾上半年的收成已经受到严重影响了。水渠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镇里已经采取应急措施,能抢通的,就先抢通。

当地的农民已经行动起来。夏茂镇松林渠一带被山洪侵害,冲毁了农业生产用桥一座,农田护岸180米,松林2号引水坝左右支渠165米,致使下游1447亩农田的农业用水中断。

为了让这一水利工程尽快恢复,当地干部、群众想尽了各种办法,积极投工投劳,还自己动手用厚厚的木板加工渡槽。只见劳动现场一派火热,有的淌在水里架设临时用桥,有的用木板搭起了渡槽,有的在忙着搬运物资……

农民们已经整整干了三天。他们说,准备再干两天,抢通这条水渠!

扎实重建家园

三元区岩前镇星桥村前一段也受灾了。让农民心疼的是,今年4月份刚刚全面竣工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遭到了水毁。

这个工程是村里去年底筹资100万元实施的。村里修建了U形槽1万米,机耕路8500米,排洪沟2000米,电灌站4个,挡水坝2座,路桥2座,整个工程受益面积达2100亩。

强降雨的影响不小,U形槽损坏了800多米,渠底掏空200多米,山坡溜方900多立方米,电灌站冲毁2个,档水坝冲毁2座,排洪沟被填埋300多米,机耕路被冲毁1000多米。

记者来到现场,只见用机耕路冲毁路段,都用木桩固边填土修复了。村里的群众正在忙着修复U形槽,抢通排洪沟……他们告诉记者,灾后已经投入了500多个工作日,抢修水利设施。目标已经定下,7月20日前全部完成。

入汛以来的持续强降雨使三元区城乡普遍出现灾情。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744处,房屋倒塌近300间,紧急转移疏散群众692户2600多人。全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600多万元,受灾人口1.24万人。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任务很重。区里各种优惠政策相应出台,对农村民房完全倒塌或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56房受灾户,在建房自用材、用地等方面免予一切费用,并给予每户10吨水泥、10立方米自用材的物资补助。

目的只有一个:灾后一定要能看到新房,看到新村,确保灾民春节前都能搬进新居!

三明日报2005年7月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