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集群,需要突出地方特色 ——省委“四个专题”调研培育产业集群座谈会侧记 李顺亮 近年来,我市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主动对接全省和沿海地区主导产业,突出培育冶金及压延业、机械与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林产工业三个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8月9日下午,省长黄小晶、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强带领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在市领导叶继革、张健、刘道崎、陆火生的陪同下,到永安召开培育产业集群专题座谈会。 产业集群需要舞活龙头。我市把龙头企业作为形成企业组团的核心,作为壮大产业的关键,进行分类指导、因企施策,不断增强联动性、带动性、关联性。 对三钢等带动性强的企业,我市主动拓展空间,主动配置生产要素,主动搞好有效服务,支持企业就地增加后道加工工序,就地延伸产业,就地做大。2000年以来,三钢在三明新增投资34.51亿元,钢产量从2000年的117万吨跃升到2004年的253万吨,产值、利税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9.1%、31.6%。 对具备局部优势但缺乏关联度的骨干企业,我市主动靠大联强,利用区外强势企业的资金进行资产重组,利用技术建立协作配套关系,利用机制创新企业管理,不断拓展空间,壮大实力,增强活力。这几年,我市仅在机械行业就有三明重机公司、双轮化机公司、机床公司、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等市属骨干企业与区外行业龙头企业联姻重组。 对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缺乏规模和龙头企业的行业,我市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去年我市引进了大亚科技集团这个全国林产加工的领军企业,投资5.69亿元建设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 市长张健汇报了我市在培育产业集群上的构想与探索。他说,冶金及压延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比较扎实,去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我市突出抓好80万吨中厚板等12个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林产加工产业集群的特色比较突出,重点抓好年产20万吨高强瓦楞纸、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等23个总投资34亿元的项目;机械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目前正在起步,主攻新型载重汽车、重型汽车变速箱及齿轮等17个总投资12亿元的项目。在实践中的体会是,要有一个产业领军的龙头企业,要延长产业加工的环节,要有一个优良的产业发展平台,要有一个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 对待培育产业集群,三明全市上下是“一盘棋”。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说,永安正在建设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全省以高品质中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以竹集成材为主的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林竹资源培育步伐不断加快,去年林业总产值达20亿元。 福建三钢集团有限公司是冶金及压延产业集群的龙头。公司总经理陈军伟说,三钢正在加大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由以建筑用材为主向多品种、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品材的开发转变,力争把三明基地做成高附加值的生产基地。 产业集群是我市企业倍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围绕着这个主题新上了很多项目。谈项目实施情况,说项目遇到问题,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金海、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永安汽车厂总经理陈和平、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天金等在会上发言热烈。 听了大家的发言后,黄小晶说,总的感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路明晰,特色突出,精神状态好。思考问题的深度比较深,比如产业链延伸、对接“6·18”等,都有人在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黄小晶说,三明森林覆盖率高,这是非常可喜的。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生态型的工业、生态型的产业思路是正确的。在生态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囿于保护现有生态环境,而停止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林业上,林权制度的改革三明走在了前头。林改确权及林权流转,建立了林业要素市场,成绩应予充分肯定。要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流转机制,探索配套的措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走到了这一步,改革的路上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路子对了,就会比较好走。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对农民群众的利益更要细心维护。要让林权证真正有高含金量,就要站在林农角度换位思考,降低贷款门槛,缩短审批时间。要把林权证当商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商品交换规则办事。林权制度改革体现了为民宗旨,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村财的集聚,具有深远的意义。 黄小晶说,要突出地方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突出地方特色,不是指单纯的地方上的资源优势,而是指地方上涵盖的资源优势、发展趋势,和引进外资、项目的现状以及将来的趋势。地方特色是可以创造的,要精心发现每一个苗头,哪怕现在比较薄弱,只要加以培育,很快就会壮大。促进产业集聚,就是加快发展的过程,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培育产业集群。三明以项目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一定待遇留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下决心让“6·18”真正成为对接项目的平台,成为把项目带动起来的发动机。要一手抓引进外资,一手抓发展民营经济,两手都继续加强。三明引进外资不是不可能,要依托“6·18”,编制产业目录和招商产品目录,把“6·18”作为引资的平台。随着交通制约的突破,要多宣传自己的优势,这样引进外资的路就会越走越好。 黄小晶说,省属企业在三明,要配合三明培育产业集群,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省属企业在延伸产业链上,也要多想办法。特别是在下游产品的加工问题上,只要当地能够加工的,都要想办法就地转化。 培育产业集群,上下都在关注。调研在深化,实践在延续…… 三明日报2005年8月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