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闽中山海对接第一镇

——尤溪县洋中镇小城镇建设纪实

叶明华 李顺亮

曾经,偏僻、闭塞、交通不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而今,京福高速公路使这里成了我市的东大门,成为展现闽中风情的第一个窗口。

两年前,这里建起了第一个工业小区;

如今,几大工业小区已逐渐成为集镇人口、资金、项目集聚的重要载体,23个项目落地开花,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69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6000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实现产值翻番。

隆冬时节,走进全市重点建设的5个县域次中心之一的尤溪县洋中镇,听到的是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看到的是一幅幅加快发展,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闽中山海对接第一镇正在这里崛起。

起跳,瞄准制高点

“小城镇建设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第一道工序。

共识促共为,在专门委托省市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编制的《洋中镇总体规划》和《洋中镇产业发展规划》中,洋中镇未来建设与发展蓝图跃然纸上:本着“完善功能、保护生态、拓展空间、持续发展”建设原则,以小城镇提质扩容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经济功能、社会服务等方面整体推进,实施工业强镇、生态兴镇、旅游旺镇三大经济战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定位明,思路清。尤其在去年被列为5个全市重点建设县域次中心之一后,洋中努力把形象做美、功能做优、品位做高、实力做强、人气做旺,小城镇建设更加红火。

“天晴一身土,下雨两脚泥,街窄道不宽,逢集车难行。”这曾经流传在群众中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洋中滞后的基础设施面貌。改变就从路开始!洋中镇把唱响“大路歌”,实施小城镇交通网络工程,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序曲”。

镇里重新铺设了长2公里宽9米的主街道和河边路至湖头路、新山路水泥路面,拓宽洋中路、中兴路,在镇区,“六纵三横”的路网畅通无阻。

一年来,一批以水利、交通、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同时,洋中不断提升集镇建设档次,打造精品示范住宅区,集镇95%%的居民建起了新房。

洋中镇区在变,洋中的农村也在变。去年来,洋中镇抢抓省、市、县对农村路网建设进行补助的政策机遇,多方筹集资金2800多万元,镇区路网建设、镇域路网建设双管齐下。镇辖17个村已有14个村全部通了水泥路。

路修好了,实惠看得见。后楼村是食用菌专业村,全镇50%%的食用菌来自后楼,仅香菇一项年产450万袋(每袋1.5—2公斤)。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里食用菌外销困难,如今,村民杨为民乐了,今年村里水泥路一通车,来村里的收购商是往年的几倍,香菇的价格每公斤比去年要高出2.5 角。

发展,借力抢先机

要实现小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开放兴业,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的开通为洋中带来了发展良机,洋中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区位、环境、资源、人文综合优势,倾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建设县域次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当车辆行驶到京福高速洋中互通口,坐落在樟溪坂工业小区的华姿服饰有限公司分外引人注目。这家公司是全省首家由中国自然人与外国投资者的合资企业,今年10月建成投产,总投资2千余万元,达产后产值可达近亿元,提供岗位千人左右。

华姿为何弃长乐、宁德等地而选择在洋中投资兴业?公司总经理林文告诉记者,从地域上看,洋中正处于福州与三明的中间地段,华姿所需布料从三明运来只要1个多小时,成品运往马尾港口也只要相同时间,交通十分便捷。

其实打动华姿的不仅仅是洋中的区位优势,更有洋中的诚意。值得一说的是厂区选址的小插曲。原选厂址距高速公路太近,而要向后平移又碰上了一家小企业。镇政府协调后,小企业顺利搬迁了,华姿很快落地。而不能修建建筑物的原厂址则成为镇政府无偿赠送给华姿的绿地。

华姿服饰是近两年洋中引进23个项目中的一个典型。洋中镇党委书记赖诗洲介绍说,县里对洋中小城镇建设极为重视。洋中每引进一个项目都能享受县里专门出台的配套优惠措施。项目落地后不仅全镇干部齐心协力,县里有关部门也纷纷协助项目工作。在拥有了地利的同时,洋中“寓招商于服务之中”,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梧桐引凤来。如今,阿根廷、新加坡的客商来商谈项目;外出经商10余年的陈仕鲜回乡投资650万元办起了信达纸业有限公司;为华姿服饰配套的加工企业,投资800万元的华姿腰带厂目前已投产;占地971亩的福建农林大学实训基地定在洋中,福建机电中等技术学校更是把主校区从福州搬迁至洋中,校长许振端说,洋中就像福州的“后花园”……

腾飞,源头注活水

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洋中着力工业强镇、生态兴镇、旅游旺镇,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实力,浓墨重彩绘新章。

工业小区从无到有,从有再到整合,做强工业是洋中一以贯之的主题。镇里对现有的宝亭洋工业小区、新湖工业小区进行整合,做大樟溪坂工业,做强后楼工业区,再规划建设际口工业区,区分加工、制造与纺织、高新技术不同项目,分别入住相应工业小区……

“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发生态财”。在洋中,这句话正被实践着。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公司占地1500亩,年存栏4万头猪,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养猪基地。

洋中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省级森林公园枕头山风景怡人。其紧邻沿海省会城市福州的地域优势,让洋中人看到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也吸引了客商前来考察市场。如今,做活旅游业成为了洋中的新课题。据介绍,今年,已有福州的百人团前往桂峰探古访今。

“灯要亮,路要宽,房要高,树要绿,人要多,财要旺。”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上的群众似乎每天都能感受到洋中的变化……

三明日报2005年12月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