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献策:加快福建旅游业发展

李顺亮

本报福州专电 福建旅游,在“十一五”规划期内,最大的区位优势在于地处我国两个最大的旅游客源地——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以及海峡西岸。从政治和全国影响角度,旅游打“海峡牌”是福建独特的优势。

福建旅游业的发展,是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委员关注的一个话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丁瑜、省政协委员李子林提出了全省一盘棋,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加快福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旅游大省的福建,多年来旅游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全省有1个双“世遗”、1个世界地质公园、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4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观福建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特性也相当明显。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例,福建的丹霞地貌就相当突出,两个世界级旅游区(武夷山双“世遗”、泰宁世界地质公园)都属于此,无论是丹霞地貌的覆盖面积,还是其他地质特征的丰富性、典型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比较优势,其市场吸引力是省内外其他旅游区无法比拟的。

但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旅游业发展后劲仍显不足,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还有较大差距。数字显示,2004年福建旅游收入排在全国第8位,但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增速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省旅游规划相对滞后,品牌老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吸引力不强,难以适应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他们建议要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机遇,加强旅游产业规划和品牌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上向旅游产业倾斜,推进福建旅游业加快崛起。在挖掘和紧扣属于自己的整体区域品牌个性的同时,要遵循“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原则,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制定出几条黄金旅游线,并且真正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

在实际操作上,一是建立真正的区域无障碍旅游格局。如武夷山与泰宁组成“大武夷绿色联盟”,实现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宣传互动,统一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品牌。

三明日报2006年1月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