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的呼声就是我们的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叶继革苏区行随防记 李顺亮 11月7日至10日,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叶继革,深入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看望苏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苏区新农村建设情况,着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苏区发展步伐的思路和办法。 关心老区 这次叶继革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光祺,在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金凤、欧阳元和、帅金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再进苏区, 深入到5个苏区县10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看望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呼声。 苏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历史,清流县里田乡廖坊村村民至今仍爱说道。廖光春老人告诉叶继革,村里的革命遗迹还有保存完好的,只是可惜毛主席借粮食的条子不在了。刚解放时,保管这张借条的人家房子失火,借条也随之烧掉。 “变化是相当大,很多东西从无到有。”叶继革一行所到的5个苏区县10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仅3个还没有通上水泥路。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村民群众一个个感慨万千。原来进廖坊村的路是羊肠小道,现在通上了水泥路不说,村民们还想铺环村水泥路。 廖坊村的景色很美。一波绿水环绕着村庄,河对岸是如诗如画的阔叶林。村里的132户、580人,生活在风水宝地,日子一好过,自然就想把村子建得更美一些。村民群众带着叶继革转村子、看规划,廖坊村虽小,但他们有志气。 叶继革勉励村民群众说,应当按照精品村的要求,把规划搞得更好一些。当然,规划要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把房子摆摆就是新村规划。更重要的还是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盖盖房子,首要的是生产发展。 泰宁县开善乡余上村和杉城镇南溪村都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南溪村很多村民年初正拆旧房要建新房之际,向莆铁路确定从村里穿过,新村规划得重新调整,建新村暂时停了下来。虽然生活受到影响,但是村民对向莆铁路充满了期待。村里借机大力发展旅游项目,开辟大洋嶂阻击战红色旅游线路和湍溪漂流休闲旅游线路。 “党的政策实在好。”走水泥路、打手机……对于生活越来越大的变化,明溪县盖洋镇雷西村村民们喜在心头。雷西村278户、1063人,光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就达345人,其中有26人出国在外。 “作为农民,能生活在这个时代,非常幸福。应该响应党的号召,更加勤奋努力建设新农村,才能对得起党。”村民汤胜文几个孩子在外工作,可他喜欢村子里的生活,仍然坚持在家种了几亩地。他告诉叶继革自己一年订报纸杂志达400多元,“我们想听到党的声音……” 叶继革说,执政为民,就是要这样让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来苏区,既要对苏区广大人民群众过去的贡献表示感谢,更要为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办一些实事,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难、最怨、最盼的问题。 叶继革说,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新农村建设是惠及全体农民的大事,大家富起来了,更不能把苏区丢掉,各级党委、政府要一如既往对苏区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解决问题 苏区因为区位的劣势和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明溪县夏阳乡杏村村,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村本点190户860人,就生活在小河的两岸。随着河道的淤积变迁,加上村子地势低洼,多年来这条小河无拘无束,成了村民的心腹之痛,每年大水都要漫进80多户村民的厅堂。 村民肖德富就为这事时常苦恼。大老远可以看见他的木屋歪斜得厉害,这座上世纪70年代盖的木屋早已成了危房。叶继革一行走进他的木屋,只见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似乎这是一个贫困的家庭。 但肖德富一诉起苦来,却让大家大吃了一惊。“不是没钱盖新房,我们怕涨大水。”这位农民朴实地回答叶继革的询问。原来,河堤没修,沿河的农户不敢就地盖新房,钱不是根本的问题所在。每年都要受淹的木屋,家里的添置当然能免就免,眼前的“穷困”皆因此而起。 “村里打算怎么弄?”叶继革与围拢过来的村民群众,就他们最关心的这件事仔细探讨起来。村民群众的意见是一致的,群策群力建设这段220米长的村庄护提。“新房子要盖,河堤也要建设!”叶继革转声交待随行的市水利局负责同志,帮助村里把河堤方案设计好,与村民群众一起同心协力解决这道难题。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村里连台洗衣机都没有。”这样的感慨,不仅在杏村村能听到,整个苏区的革命老区基点村的饮水问题更加具有共性。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的村民,对此反映特别强烈。 因为喝水难,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就开始打井了,后来他们发现更为严重的是村里的水质有问题。结果,井儿东打西打,群众的心凉了又凉,想在村里找卫生水,根本不可能。 于是,喝上卫生水成了村里几代人的梦。村民们说,这里有些病症明显高发,因为这个原因,当年打井时才有卫生部门帮助化验,并且最终确认是水质问题。 2000年,在市老区办的补助下,村民自筹资金兴建起简易的自来水引水工程。但因为取水点地势较低,处在田间地头,农民施肥、喷农药,极其容易污染水源,而且几年风雨下来,水管生锈、断裂严重,经常堵水缺水。 连喝水都怕得病!村民们情绪激动。革命烈士的后代——80多岁的老人谢学旦,回顾当年先辈的革命历史,声音已经有些哽咽,说起喝水来心里更加难受,眼泪夺眶而出,“饮水,这是目前迫切的要求。” 叶继革说,你们的呼声就是我们的责任。要把尽快改善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真心诚意,满腔热情,全力支持,多办实事,帮助苏区解决事关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和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叶继革说,饮水都没有保证,生活质量如何谈起啊?水是生命之源,选址要准,方案要优,质量要好、进度要快,务必确保春节前让群众喝上卫生水。 加快发展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苏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是苏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清流县里田乡廖坊人发展生产的想法很多,并且已经付之实施。美丽的剑兰、非洲菊就种在廖坊的大地上,村里已有5户农户种植花卉13亩,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村里正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建成180亩的花卉基地。 和廖坊村一样,所到之处都能听到苏区村民群众的致富心声。建宁县黄坊乡陈岭村和溪源乡鲇坑村,尽管不是示范村,致富路上不掉队,田园风光型新农村建设规划让人眼前一亮。 靠山吃山,“山上抓果竹”,陈岭村这几年实行科学育竹,每年笋竹这一项创产值从2000年的100多万元猛涨到了现在的1000多万元。因为笋竹量大,鲇坑村民还自发成立了笋业合作组。 叶继革高兴地说,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造福。发展的思路一定要非常清晰,要抓关键、抓重点、抓突破,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就是生产要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重点,就是要通过项目带动,做好农民增收、村财增收文章。突破,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研究推进工作的突破口。 苏区人民有志气,张仁和精神就在宁化县产生。粮食、烟叶、畜牧业、劳务输出……增收项目一项一项做深做透。宁化县石壁镇邓坊村与宁化县方田乡朱王村,在立足实际抓发展的同时,还坚持村务公开,推进依法治村。邓坊村把“钱袋”交给村民管,告别了“糊涂账”。 “要干就要干得最好。”叶继革说,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弘扬张仁和的精神,说好要做好,说到要做到,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 叶继革说,艰苦奋斗的优良老区传统不能丢,苏区人民更要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一定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快改变苏区的落后面貌。 三明日报2006年11月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