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方特色文化 抓好农村文化建设

李顺亮

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加快我市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本次政协会议委员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并纷纷就此提出提案。

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又是一个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2005年5月公布的我省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中,三明地方戏曲——永安大腔戏和泰宁梅林戏入选其中。这两个地方戏曲种,是全国独有、三明特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然而,现状有些不容乐观。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上可有可无,资金上极度缺乏等原因,三明的传统戏曲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威胁。我市戏剧团数量急剧缩减,戏曲演员后继无人。拯救保护,传承发展我市这两个地方戏曲种刻不容缓。

保护和利用这两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三明人的优秀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明中华职教社提出了《关于让传统戏剧艺术回归城乡舞台的建议》。提案建议,要重视剧团的生存问题,保护我市难得的戏曲文化遗产,引进省内外戏剧艺术表演团体,并大力引进戏曲创作人才。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也提出提案,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重视培养两大戏曲种的优秀传人。同时,建议三明学院艺术系开设“三明地方戏曲”课程,承担保护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工作。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让三明人民重新认识、真心喜爱自己的大腔戏和梅林戏。并且借助这些平台,充分展示这两个艺术瑰宝的文化魅力,重振我市戏曲艺术风姿。

让文明新风吹拂农村大地

农村文化事业,与基层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保护我市特有戏曲文化的同时,我市还应抓好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

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所作的努力,委员们看在眼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弘扬,文化下乡活动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农村文化市场规范有序,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委员们急在心头:经费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只有繁荣农村文化,才能推进乡风文明。农工党三明市委员会提出《关于加快三明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希望逐步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扶植民间文艺团体发展,继续做好广电“村村通”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农村电影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马玉太等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建议》。希望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牵头作用,采取政府拨付一点,有关部门赞助一点,村民捐资一点的办法,集资为每个行政村和人口聚集的村民小组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冯华明委员也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议》。希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并进一步加强文化馆(站)、图书馆的建设。同时,做到乡镇文化专干专人专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的作用。

保护地方特色戏曲文化,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献提案,给对策,委员希望切实抓好这些工作,让文明新风在三明大地得以充分展示。

三明日报2007年2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