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明学院实践科学发展观侧记

李顺亮 黄丽莉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第七次工作研讨会上,三明学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使办学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成才需要、符合教职工施展才能需要,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得到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等专家学者高度肯定。

内强素质

30个省、市厅级科研立项;与多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2个科技成果在今年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对接,1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实验示范中心立项……省学士学位授权评审以来,三明学院走内涵建设之路,取得了累累硕果。

作为一所2004年新建的本科院校,开展内涵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学院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紧紧围绕质量这个核心,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全方位抓好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毕业生质量、学生就业等工作。

提高办学质量,教师是根本。几年来,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通过“内培外引”,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科梯队和创新团体培养计划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内培”:每年选送25-30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进修、访学,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取得博士学位和晋升教授的教师,以引进人才的待遇给予同等奖励。

“外引”: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担任省重点学科和校优势学科带头人。对引进的教授、博士,提供较好的创业平台和生活条件,给予专项科研经费,并且鼓励他们成立与三明发展联系紧密的研究所。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推行以教师为主体的岗位聘任制改革,大力改善教师住房条件,留住现有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

提高办学质量,教学是关键。在稳定与发展教师队伍的同时,学院加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2005年5月正式启动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本科课程体系建构、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已拥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34门、评选校级教学优秀成果项8项、设立校级教改立项52项。同时,在省精品课程建设、省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和省化学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等均有立项。

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内涵建设的终极指向。高等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只是仅仅掌握一技之长。学院在深化第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岗位转移的要求,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

主攻特色

“立足三明,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办学定位很有特色。”这是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三明学院的共同评价。

学院自身资源有限,但依托三明乃至海西发展,情况就会骤变。三明是天然的“植物王国”,拥有1700多种植物资源;三明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红红火火;三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客家祖地、理学故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主动对接中突显特色,让这些优势资源为我所用。理清思路后,学院开始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的发展,新增了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逐步形成工学、理学、文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院对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分类建设的办法,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协调发展。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学科建设工程,遴选了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项目、9个校级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今年1月,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重点建设学科。今年6月,学院又与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合作,成立了闽台林业研究所。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物技术等一个又一个学科成为学院的特色学科。“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为三明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去年11月,《三明蛇足石杉资源分布、快繁及HupA测定》项目获省级立项,为提取、制备石杉碱甲,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可能。如今,学院在产学研工作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与三元区吉口林场共建天然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基因库,引入的药用植物达55种。

培养实用特色人才,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赢得主动权。学院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先导,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2004级化生系学生承接的废水处理实验项目,在一家化工厂实践获得成功,去年底项目由市环保局进行检测合格。

校企紧密合作,科技支持产业发展的特色就会更加鲜明。11月29日,三明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学院成立,开始三明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的前沿攻关。这是学院与三明蒲岭汽车工业园管委会、福迪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产物。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加强了实践基地建设,已签约教学实习、实践基地达56个。

外塑形象

“学校依山傍水,宛如三明南大门的一颗明珠,特别是新落成的校部大门,磅礴大气;兴建的图书馆,博雅大方。校园景观错落有致,环境很美,也能让人感受学院正在蓬勃发展的力量……”甘肃省河西学院党委书记周永革,在研讨会上这样评价眼中的三明学院。

硬件要更硬。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学院在2006年底迎来了基本建设的大发展,启动了新校门、田径场、图书馆、结构与机械实验室、教学实验综合大楼、教师经济适用房6个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较大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目前,已有部分工程完工并顺利投入使用。

要把学院建设成为三明城市南大门的重要窗口。学院认真组织研究了如何把学校发展的历史痕迹传承下来,把学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特色物化地体现出来,同时,通过精心组织做好山、水融和的校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逐步把学院建成景观美丽、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明校园。

但外塑形象在本质上要靠特色文化的打造。它与特色学科、特色人才一样,是学院在办学特色上缺一不可的有益补充。因为,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学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及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全面塑造科学民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奋发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院在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第三届林博会举办期间,三明学院的大学生们承担了组委员大部分的志愿者服务,成为三明这座城市的文明使者,给海内外宾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学院成为三明的城市名片,是学院的不懈追求。今年,三明学院首次招收外省生源,在校生达7200多人。来自广西省梧州市的两位新生家长,因为放心不下,专程来到三明学院私下“摸底”。回乡后,他们特地发来感谢信,感谢这里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为自己的孩子能在这里上大学而自豪。

“这次研讨会在三明学院召开,是对福建高等教育的有力推动。”“虚心学习全国各地兄弟院校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我省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省政府特地为这次研讨会发来的贺信,已经成为学院继续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

三明日报2007年12月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