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改革开放30年农村巨变—— 土地流转 转出农村新模样 黄丽莉 李顺亮 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从在家务农到外出创业,从步入市场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的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根植于土地。这一切的变化,自然都得从土地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市广大农村迅速推广开来。我市的农民,很快成为了敢想敢闯的时代弄潮儿。 农民与土地的故事,在三明这片肥沃的原野上不断上演…… 农民的路在脚下 1990年的一天,明溪县沙溪乡沙溪村罗祖廉的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更为奇怪的是这位熟悉的“客人”,竟把自家的土地承包证交到了罗祖廉的手上。 原来,这位不速之客是同村村民胡志明的母亲,因为儿子自打1989年赴意大利劳务之后收获不小,就打算长期在国外发展,特别交待她,把家里的土地承包证委托给村主任保管。 说起此事,罗祖廉就憨厚地笑了。在那个年代,能够像胡志明母亲那样,把自家“珍贵”的土地承包证,拿给别人保管确实罕见,是一种再也无法超越的信任。 土地证“沉甸甸”的,罗祖廉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不能让胡家的土地闲置,更不能抛荒。“包括胡志明的,别人委托我流转的土地承包证,现在在我手里的一共有四本。”罗祖廉一脸的自豪。 在明溪,胡志明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沙溪乡,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胡志明是明溪县第一个“走出去”的人。到1996年,胡志明一家六兄弟先后都出了国。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乡6149口人,出国劳务经商1825人。沙溪乡乃至明溪县,作为“海西新侨乡”的品牌已经打响。 走的人多了,解决土地闲置的问题,自然越发突显出来。“农民生存靠土地啊,土地荒了可要坏事!得想着把它们利用起来!”罗祖廉忧心忡忡。沙溪乡的村干部们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把各家各户有威信的人召集起来商量。 从自发流转到规范流转,土地经营权最好的解决办法,在三明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2003年10月28日晚8点整,在沙溪乡第四村民小组长家,全体小组代表聚集在一起,开始了村里首次对土地流转进行集中讨论的村民小组会议,最后形成决议:被闲置的土地经营权由村民小组统一收回,再由村民小组统一发包。 从此,以村民自发为主的沙溪乡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开始向多样化转变,形成了以委托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和个人转包等相互结合的多样化模式。目前,沙溪全乡流转耕地面积达7843亩,占承包总耕地面积的73%。 同样,我市各地也在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在沙县,随着 “沙县小吃”品牌越来越响,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人员也逐渐增多,全县农村劳动力一半以上从事非农产业,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加上种田效益相对较低等因素,对土地规范流转的要求更加迫切。 沙县针对这个问题,通过政策促动,出台农资供应、信贷支持、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措施,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既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保证了农民外出创业的需要。 观念一变天地新 走进沙溪乡梓口坊村,一栋栋亮丽别致的洋楼拔地而起,一幅优美的新农村画卷铺陈开来。这是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大好景象,更是外出人员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创作。 最早从梓口坊走出去的是张友兴一家,他们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了意大利。在他们的带动下,总共只有1926口人的村子,前前后后出国的竟达到了650多人。 村书记傅阿才告诉我们,在1997年之前,这些出国劳务和出外打工者的田地,就免费给他们所属小组的村民经营。后来,村里开始集中进行土地流转。如今,村里总耕地面积2606亩,70%多的土地都流转给外地人发展生产。 承包面积达200亩的蔬菜基地嘉南公司,就是其中最大的承包户。于2004年开始进驻梓口坊的嘉南公司,一改昔日的牧草种植为蔬菜种植,由最初的单一种植向多样化种植迈进,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 记者在嘉南公司蔬菜种植基地看到,几名工人正在轻松地操作着农药喷洒机,对田地里的200亩萝卜进行半机械化作业。这里采取轮作方式,冬季种植日本品种萝卜,夏季种植台湾品种脆瓜,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产出效益。 嘉南公司田间地头作业的工人却是梓口坊村的人。每天四十元受雇在家门口打工,既不会荒废了自家耕地,又能轻松地赚钱,对他们来说是件高兴的事。 不再单纯依赖土地的农民,却更加重视土地。全村46栋新楼,只有两户人家的不是出国劳务者出资所建。建新村的确谁都会,但其他地方难上加难的退宅还田,在这里却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一退就退出了133亩!就在这片退出来的50亩地上,明翠园苗木基地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如今,全乡连片经营土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达3000余亩。记者了解到,2007年沙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2002年净增1524元,增长46%。原来,实行土地流转后,一方面农民从农田耕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农民可获得每亩约200-300元的转租收入。 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的10位农民,外出经营小吃返乡后,也筹措资金200万元,合伙成立了“金农高优农业合作社”,从农户流转出耕地1000余亩,建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蔬菜种植、水稻制种和黄翅鱼养殖。 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把留守村民和外出劳务者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每次外出劳务者过年返乡,村里都会召开座谈会,与他们共同谋划家乡美好的未来…… 探索永无止境 如今,土地流转已在我市遍地开花。 沙县夏茂镇长阜村、中街村等7个村,统一由村集体做“中间人”,浙江宁波塍头绿化苗木公司向农户成片租地,种植名贵苗木,共涉及400多个农户,流转面积2400亩。明溪县瀚仙镇岩里村有耕地面积1330亩,通过土地整治,引导农户集中成片流转面积达1000亩。 土地流转是必由之路。但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属自发性交易现象较普遍,它往往会加大交易成本。于是,我市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引导群众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农场式”承包、代耕代种及联合经营等方式,推进土地多形式的流转。 市政府适时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工作意见》,为我市土地流转机制的有效运行保驾护航。从自发流转到规范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得以推进。 我市坚持在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农户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依靠村组、项目推动和创新流转模式等各种方式促进土地流转。 至2008年6月底,全市已实行二轮承包的耕地面积为 228.2 万亩,占应实行二轮承包耕地的98.7%;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44.61万份,签订耕地承包合同43.97万份,流转耕地面积35.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98%。 在流转运作中,我市各地充分发挥村组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引导、组织、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中介组织,较好地促进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全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3家,比上年末增加114家,增长超过一倍。 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明溪县通过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连片规模开发优质、高效的名优特产品,形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全县建成2.5万亩烟叶基地、0.5万亩木薯基地、3.1万亩红豆杉基地、0.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万亩牧草基地。 探索永无止境。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准入机制,土地流转激励机制,耕地抛荒约束机制……我市在不断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积极策划、包装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的落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三明日报2008年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