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林改继续走在前头……

——市政协深化林改重点提案落实侧记

李顺亮

作为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发祥地,在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在我市大有可为。

“八山一水一分田”,决定了林业在我市的地位和作用。林业活起来、林农富起来、林区强起来,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2003年5月,我省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来抓,做到领导力量、工作班子、经费投入、配套政策、激励机制“五到位”,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

2005年11月,我市12个县(市、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并在林业服务中心建设、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流转、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配套改革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我市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影响极其深远。仅以永安为例,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239批次约1.98万人次到永安考察林改工作。去年,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永安深入采访,共有19家中央主流媒体推出了林改系列报道,永安林改工作成为全国林改的旗帜,洪田村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村”。

在成绩和经验面前,问题和不足并不回避,这是有志进一步推进改革者的自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再强调,要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研究,查找问题,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继续保持我市林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认真是最可贵的,存在的问题被市民盟在深入调研中一一发现。发放林权证工作不平衡,林权证发放不彻底,一些林权证只发放到村民小组或村民群体,林权证到户率不高。林地使用费收取难度大,集体利益难以保障。保障森林安全的制度难以落实,导致营林造林质量下降。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补偿机制存在缺陷,不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林农采伐处置权难以落实,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群众迫切要求简化贷款手续和延长贷款期限……

市民盟就此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提案建议,要加强引导,深化配套改革,及时解决当前林改中反映急迫的主要问题,规范和化解林改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林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既要还山于民,还要还利于民,这些都需要扎扎实实的林改作为支撑。

其实,有些问题不完全是林改出现的问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林业增效、政策调整导致的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因此,矛盾不是林改也会出现,光说林改出现的问题过于简单。

但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有1719个村完成了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总村数的99.94%,完成登记面积2571.72万亩,完成集体林发证2264.78万亩,发证率达96.9%。

今年9月,市政协组织到基层专题督办这份提案的落实时,强烈感觉到了广大农村争山要山的浓厚氛围。在宁化县安乐村,村民大倒苦水,原来村里有一片1000多亩林子的经营权难以要回。因为历史的误会,当年与人家签订协议时,居然含了“永续利用”几个字。清流县林畲乡村民则反映,当年村里集体决策定下来的事情,也由于有关记录不太完整,也造成了今天的麻烦。

随着我市进一步规范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健全林权管理制度,及时做好林权变更、注销及林权抵押登记工作,强化林权的动态管理,档案的重要性也突显出来了。为此,今年7月18日,市林业局与市档案局,联合在沙县召开了全市林权改革档案工作会议,规范林权档案管理。

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涉及到插花山的问题时。2007年,我市县际边界“插花山”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也在全省率先启动,并且稳步推进。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发放“插花山”林权证91宗,面积18235亩。

林改的确需要做过细的工作,但把政策原原本地地交给群众,是避免矛盾问题发生的关键。市政协在专题督办时发现,仍有基层的村干部都不了解政策,误以为生态林被国家拿走了。实际上,权属是不变的,仍然是村里的,而且国家还拿钱请林农管护。

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林改的方针政策中,“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最为重要,要做的就是这一点,但恰恰难点也在这里。

共识在专题督办过程中形成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把握中央的政策,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菜可以想采就采,稻子也可以想割就割,但林木是特殊的商品。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中央的政策明确规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我市为此进一步创新了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目前,全市已经有500多个村完成了生态公益林改革任务,面积达200多万亩,重点以“落实到户、联户管护”模式为主,做到先均后联,并且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永安在我省率先开征了水电附加费、林木采伐森林生态补偿费、旅游风景区森林生态补偿费和自来水附加费,缓解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农增收的矛盾。

林改后,山得到林农空前的重视。争山要山,成为全市的普遍现象。但山林是个天然的仓库,永远不会上锁,“想拿就可能拿”,乱砍滥伐的现象是任何时候都要注意的。令人欣慰的是,安乐乡林业站的同志说,林改彻底的村,管护的压力就小。

林改以后,安乡村全村植树造林面积800多亩,平均每年植树200多亩,比林改前的2003年翻了一番,村民管护山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林权证落实到户的毛竹林,这四年来村民加大了投资力度,每年都进行一次深翻垦复,同时,新修了长6公里的竹山便道,搞起了两处滴灌示范点,每亩的出笋量大大增加。

林农要增收,科技是关键。我市加大了对林农技术培训和林业科技投入,继续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同时,正在积极引导林农建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确保今年各类组织覆盖面达到70%以上,实现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

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和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已经成为我市各地着力的方向。

各地的政策措施鲜明有力:对已列入规模企业但又达不到规模企业要求的,在年内不能达标的,给予摘牌。对资源浪费大、产品档次低、有违法违规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采取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坚决予以关闭。

清流县将对年产值500万元、年税收10万元以下的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督促其扩大资金投入,半年内通过联营联合或技改扩产,成为规模企业;或引导加盟规模企业,实行专业分工,使其成为配套企业;或引导零星布点的木竹加工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集聚。

在我市的“4+1”产业集群中,林业产业集群早已经成功实现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一个新的目标已经确定:利用林博会等各种平台,抓好一批在建、在谈的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最大限度增加林纸、林板的加工环节,力争林产加工值年增长率30%以上……

三明日报2008年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