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兜的笑声……

李顺亮

碧波万里,别样生机。

闽中18亿立方米库容的街面水库去年蓄水后,大田县湖美乡因此有了一汪湖水,显得格外漂亮。望着这清凌凌的水,农村里的能人谁都不会放过。

这一片水域养了200多个网箱的鱼,仅林兜村与库区村合作的网箱就有100来个。因此,林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郭舜伟、村主任林高善一有空都会往这里跑,看看库区里的情况。

这不,9月6日下午,郭舜伟、林高善又到了库区。水面上一个又一个的网箱,可是蕴育着村里新的希望。网箱里大多养着草鱼,8个月就可以出鱼。一个5米×5米的的网箱里,至少有4000公斤的鱼呢。

其实,林兜山高,林却不密。220多户、800多人的林兜,因为自然条件差,村里成了“空壳村”不说,无法出外的群众只能想着法子赚点小钱。生姜、木薯、玫瑰茄、辣椒,就是他们这几年坚持的种植项目。

库区一天天越蓄越满的水,并不是谁都懂得是“宝”,而郭舜伟、林高善早已瞧了一次又一次,心里痒痒的。说来有趣,虽然林兜离库区近,只有短短的二、三公里路,但是林兜并不是库区村。到库区里养鱼,对于林兜来说,真的是“借鸡生蛋”。

恰好,村里有一位乡亲林高联,原来就是在县里的坑口水库养鱼的。郭舜伟、林高善找到这位乡亲一合计,心里有数了。有了技术支持,村里来街面水库库区养殖的项目,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林调康就是“跟着”来这里养殖的。

今年1月,林调康与他人合作,养了15个网箱的草鱼。本来在县城开三轮出租车的林调康,如今“落户”到了街面水库库区,晚上都是守在渔排上,伴着鱼儿入眠。精明的林调康肯跟着干,那是因为对林高善有信心。

因为村里穷,林兜这些年基本上能外出的,都外出谋生了。1970年生的林高善,也是早早就在外创业了。投资选矿、参与客运……这些年,林高善经历了风风雨雨,并在县城打下了坚实的家底。

自家富了,村里却还是“容颜”依旧,连干净的自来水都喝不上,更别提会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了……林高善满肚子的心酸与想法,终于被村里的乡亲知道了。2006年,林高善被乡亲从县城里“请”回来,经选举担任了村主任。

要致富,先修路。林兜以前可没有公路,与外界交通就靠山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坎坎坷坷,下山一次需要2个多小时。甚至连种一回田,最远来回要走14公里的山路。

自家种的西瓜,请人家来挑,还得对半分,根本谈不上收益。其它东西,自然也难以运出去。“希望在路,致富在人。”林高善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民代表大会的认同。

一条长9.6公里、宽4.5米的盘山水泥路开始设计了。工程总造价380多万元,村里需负担110多万元。形势喜人却又逼人,去年林兜的修路任务占全乡的四分之一。可村里的穷,大家是知道的。有人夸张地说,连张红纸都买不起。

是停还是修?去年8月,市外经贸局的郭舜伟一到林兜挂职,就遇上了难题。要知道,工程队可不是傻瓜。村里的情况他们了如指掌,于是,每修500米水泥路,就非要与村里结算一次不可。

你有情,我有义。郭舜伟、林高善一拍即合。林高善带头捐资之外,还拿出了自家的钱,一垫再垫、前前后后垫出了近20万元。郭舜伟在市外经贸局的支持下,也是跑东跑西积极筹资。

别以为有钱就能修路。其他村曾拿到过不少钱,才修了半公里的水泥路。一切都给这条水泥路让行!村里的群众也不含糊,没人来要一分的补偿。因为这路,村民还自行迁走了28座坟墓。今年元旦一过,路修通了。

今年春节前,村里通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村部。如今,与县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即将上马,村里的路灯也开始着手规划……郭舜伟、林高善的努力,林兜乡亲看在眼里。

祖祖辈辈一个又一个梦开始圆了,乡亲们笑了。如今,高兴的事越来越多。就在8月27日,村里还“破天荒”头一回,请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吃饭,并且从刚成立的教育基金里,给每人补助1000元学费,外加300元路费。

但也有一件事,让乡亲们感到惋惜。原来,去年,林高善被推荐作为上级荣誉表彰的候选人,最终落选了。林高善倒没在意,他本来就不在乎什么,只在乎乡亲们的信任。街面水库养鱼,就是这种信任的结果。

8月30日这一天,林调康卖了3250公斤的草鱼。他说,鱼还偏小一些,大多才1.5公斤左右。1个网箱光投入的本钱就要3.5万元左右,同时出鱼的,人家1条草鱼都2公斤多了。

“赚得不够多。”林调康自谦地笑了……

三明日报2008年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