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流溪鱼”游四方 ——清流县改革开放30年渔业巨变纪实 李顺亮 上联:吉宅傍鱼塘喜卜他年农民跃赤鲤,下联:华堂迎旭日欣逢此载凤阁引红蕾。 新房能傍着鱼塘,如今,成了清流渔民最开心的事。这不,连对联都贴上了大门。 秋收时节的清流渔业,早已不是当年旧模样。 对联人家 贴对联的人家,名叫陈应光。他是县沧龙渔业专业合作社社员。 养鱼致富,让这个嵩口镇小渔村老老少少开了眼界。这些年,沧龙村利用河边的滩涂地,修起一口又一口鱼塘,沿着九龙湖畔,前后绵延2公里。 谁都知道养鱼是要本钱的,可当年的沧龙人却连温饱都成问题。沧龙人养鱼所需的“第一桶金”,是靠外出打工赚来的。合作社股东陈志仁说,村里这一批三、四十岁的养鱼人,都在外打过工。 陈志仁就在外打了21年工。2004年下半年,他从湖南请假回来,在村里第一个请来勾机挖起鱼塘。因为当时没有像样的路进村,无奈的他只好再花5千元,让人把勾机弄进了村。 陈志仁养鱼这一试可不得了!那时养的主要是草鱼,一公斤卖9.2元。第二年,有些外出打工的乡亲,也顾不上外面的“精彩”,学着他回来跟鱼打起交道。第三年,40多位外出打工的乡亲就全回了村…… 就这样,村里的鱼塘从第一年的600亩,到第二年的1200亩,再到第三年的1800亩,一直在成倍增长。如今,全村共有鱼塘2200亩。怎么会这么快,村里的群众自己都想不到。 养鱼的人一多,基础设施就成了问题。车进不来、出不去,老叫养鱼户推车,总不是办法。2005年,沙土路开进村。2006年,他们铺起石头路。渔民的辛劳,县里看在眼里。2007年,县里帮助村里打上了水泥路。 用电也是这样。鱼塘下半夜最容易缺氧,养鱼大多是下半夜才用电。原来渔业用电与居民用电共用,经常造成断电,增氧机用不上,渔民就只能望着鱼塘干瞪眼。县里不仅帮助装了2台专用变压器,还协调了低价用电,一度电降了1毛钱。 全村总共才200多户,养鱼的就占60多户。养鱼的人多了,自然是好事。但能不能把好事变得更好?去年8月,县渔业主管部门牵头,村里16位渔民坐了下来,共识很快形成,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统一调配鱼苗、购买饵料,确定卖鱼的最低价……当然,这个最低价是按每年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去年草鱼的最低价定在4元。一年多运作下来,合作社的好处明摆着:鱼苗费用节省10%,饵料费用节省5%,卖鱼收入却增加5%! 如今,草鱼养多了,市场相对饱和。合作社有了新想法,他们正与在县内投资渔业的台商洽谈,准备拿出村里1千亩鱼塘,饲养市场紧俏的宝石斑,争取每年供货500吨。 这里早已是全市高密度养殖最成功的地方。“现在是一年才养一季,到时候就要一年养两季了……”陈志仁信心十足。 筑坝沙芜 说起沧龙养鱼,还得感谢沙芜造势。因为,清流的养鱼,还得从沙芜乡寻源。 连城县文川河、清流县龙津河,在沙芜汇聚。上个世纪70年代,下游安砂水电站的建成,成就了九龙湖的水色烟波。这里库区网状水域面积5万亩,其中库湾1万亩,淹没滩涂6千亩。如今的库区,盛产50多种经济鱼类和虾、蚌等水生生物。 资源是得天独厚,但除了弄点鱼虾佐餐外,千年河水似乎总是白白流逝。改革开放之初,这里“百姓炸鱼、炮声隆隆”,沙芜人至今记忆犹新。1990年市里将库区水面管理权下放后,县里按照“立足资源、项目带动、培育特色、做强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主动服务,一个全新的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捕鱼到养鱼,从拦网到筑坝,从不投苗到投苗,从不投饵到投饵……库湾养殖、网箱养殖、大水面承包增养,一个又一个阶段接踵而至。九龙湖渔业由小到大,不仅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带动全县大中型水面的开发利用。 如今,沙芜乡库湾养殖6500多亩,网箱养殖2900余箱,大水面承包增养15000亩,年渔业年量3000多吨,渔业产值3000多万元,渔业收入近千万元。渔业已经成为乡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全乡4220人有1300人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经营。 大河面冬天会退水,没办法养,而夏天一涨大水,网箱又会被冲……渔民的苦,乡长廖志明十分清楚。因此,从去年冬天开始,乡里鼓励老百姓在库湾筑坝,在河滩地围堰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鱼塘。目的只有一个:不靠天吃饭! 黄水盛是乡里第一批养鱼的。那时,他恰好下岗不久,乡里一动员,他就来到上坪村承包了一片库湾。“大水一退,跟洗肠子一样,什么都没了……”第一年投了2次鱼苗“暴掉”的经历,黄水盛忘不了。 随着经验一年接着一年丰富,此后自然是亏得少赚得多。2006年,大大小小近6万斤鱼,黄水盛赚了7万多元,仅工资就支付了6万多元。去年,黄水盛把库湾转包给人家,专心做他的鱼干生意。 原来,每年大量小杂鱼没法处理,让黄水盛下定决心,花10万元办个鱼干加工厂,从2001年起加工鱼干。因为卖鲜鱼的累,黄水盛尝过。第一年人家不知道沙芜有鱼,只好自己用摩托车天天送鱼,黄水盛最远送到了宁化。 如今,乡里已经有5家鱼干加工厂,一年加工总量达300吨,黄水盛约占三分之一。这几年鱼好卖,自己那片库湾水又肥,黄水盛总想着再养鱼,而且是库湾筑坝养殖。 黄水盛向乡长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拆网筑坝500米,就有将近2千亩水面…… 溪鱼飘香 现在清流水美鱼肥。去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超万吨,早把1978年的25.55吨远远地抛在身后。 说起县委、县政府对渔业的重视,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李水根感慨万千。1984年,把龙津河渔场作为县商品鱼基地。1991年,将水面开发列为农业四大开发项目,并将1994年列为水面开发年。1998年,将沙芜库区水面开发列为农业重点开发项目。2001年,把渔业作为产业化项目,列入农业工作重点。 2006年,将渔业项目列为农业“5个5”重点项目建设…… 如今,清流渔业已列入“全国100个渔业综合推广模式示范县”。全县可养殖水面7.2万亩,已养殖面积5.2万亩,总水面利用率达72.2%。其中,池塘养殖7千亩,水库网箱养鱼5.2万平方米,淡水网箱养殖数量居全市第一位。 台商也相中清流这方水土。2001年县里引进的嘉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利用李家乡鲜水冷泉资源,去年养殖香鱼250万尾,产量235吨,今年产品还出口转内销,专供北京奥运会! 县里2006年引进的三合农牧渔业发展公司,则投资发展宝石斑、澳洲石斑等名优水产品种,三年内网箱养殖发展到5万平方米,年加工水产品3000吨,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让渔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打品牌的大文章县里来做!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授予15家以烹饪“清流溪鱼”为主的饭店为“清流溪鱼美食馆”,并组建清流溪鱼发展协会、清流溪鱼配送中心,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让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去年开始,县里支持的10部有“清流溪鱼”大标志的配送车,每天将鲜鱼直接运往全省各地…… “清流溪鱼”品牌打响的过程,黄祥秀是最好的见证。在九龙湖畔长大的她,已经与鱼打了12年的交道,从以前鱼抓来都没人要,到现在自己白天卖鱼、晚上卖茶,这是一个多大的转变啊。 每天早起,不光自家的,也收购他人的,连鱼带虾总有三、五百斤,坐上班车赶到县城批零兼营,下午又坐班车回去……熬过这份苦的黄祥秀,在2000年前后花5万元买部龙马车,请师傅开车,开始卖起活鱼。 2001年,黄祥秀买了一部小货车代替龙马车,就这样跑了三、四年。收鱼送鱼没个准点,总麻烦师傅,太不方便,2004年黄祥秀拿了驾证自个开起小货车,顺带着再买一辆大货车,请了两个师傅跑福州。 2005年,黄祥秀把小货车卖掉,又买了皮卡车。因为管不过来,2006年,她把大货车卖掉了。如今,看到县里10部配送车忙得慌,相对轻松的她可高兴了。原来,她不仅卖起鱼干,还盯上鱼网生意…… “‘清流溪鱼’,好游四方!”卖鱼、跑车都是当地最早的黄祥秀,早就渴望有个响亮的品牌。 三明日报2008年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