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发展我争先

——尤溪县化“危”为“机”求发展侧记

李顺亮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发展我争先。

不久前,《地理标志产品 尤溪金柑》国家标准(标准代号GB/T22738—2008),刚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实施。这是尤溪县制定的首个国家标准,实现了在这个领域“零”的突破。

4月9日,记者在尤溪听到的是,一个接一个化“危”为“机”的发展喜讯……

发展要当仁不让

发展要当仁不让。

严冬过后就是春天。金融危机带来了经济寒冬,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等待与观望不会解决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最低谷,同样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去年,尤溪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铅锌产业,全行业在阵痛中基本停下了脚步。重新上路的铅锌产业,决不能再是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生产!

尤溪地质结构多样,铅锌矿藏资源丰富,下辖的15个乡镇一半左右有铅锌矿藏。其中梅仙镇有谢坑、丁家山、鬼洞、峰岩、关兜、坪寨、南洋等矿化点,还有台溪七官场、汤川后场、中仙龙门场、西城米源里等矿化点共24处。据华东地质勘察局探明,尤溪梅仙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有3处,远景储量300万吨,银2000 吨,为福建省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床。

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做资源整合文章,县里采取重组、兼并、联合等措施,将现有19本采矿许可证整合成6本,91个开采系统整合成25个,推动矿业企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同时,关小扶大,引进和扶持华港电源、诚明冶炼等投资上亿元的企业。

再也不能把资源挖给别人,污染留给自己。在强调“效益、速度”的同时,县里突出了“环保、节能”的理念,与华东地勘局合作,进一步摸清了铅锌资源,并且委托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研究中心,编制《尤溪铅锌产业环境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铅锌产业环境治理规划目标。

节能减排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县里示范推行了金东公司选矿废水净化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这个系统是尤溪金东矿业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与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尾矿处理中心合作,采用高新技术把尾矿里的铁、硫精矿进行了综合回收。

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发展自然要为了更好地就业。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县里对高就业的纺织行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去年,纺织行业的产值已经高达20亿元,三年来均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

县里在拉长纺织产业链上下功夫,引导纺织企业成立了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联手经营机制,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起绒—染整—制革—服装加工”的产业格局,不仅使纺织行业有效发挥了支撑万人就业的作用,而且成为今年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展是应对危机最好的良药。仅今年1-3月份,县里就新增私营企业46家、注册资金4.25亿元……

发展要多策并举

发展一靠项目,二靠资金,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多策并举。

资金是源头活水。县里金融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加大,一季度信贷投放大幅增长,重点扶持林业、纺织、矿业等支柱产业发展。截止3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44.97亿元,比年初增加4.55亿元,同比增长48.32%,完成全年计划增量52.9%,其中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96亿元,同比增长 49.9%……

项目是发展保证。县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推进 “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在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中,县里突出强化项目组的运作,抽调精兵强将,与原有的项目工作 “三个一”工作机制有机融合,保证了项目工作的强力推进。

一个地方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间的集聚与集群经济。发挥工业“集群效应”,成为了今年县里工作的着力点。县里重点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工业平台拓宽工程、签约项目落地工程、困难企业帮扶工程和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围绕矿产、林产、纺织、水电、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发展思路来扶强做大支柱产业,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巩固提升埔头园、培植壮大城西园、实施新建洋中园、规划开发临港工业园,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做优农业产业的关键在特色,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是今年县里对农业的总体要求。县里增加了财政对“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八大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培育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积极策划上报10万亩超级稻项目的同时,目前,县里集中精力打造“尤溪绿茶”品牌,积极申报“尤溪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且加大对三林木业、金门春、沈郎食用油、劲力源、绿尔香、丰业农产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帮扶力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旅游经济发展,也被县里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媒体”产业提到了全新的高度。县里以“八闽人杰·朱熹”入选福建十大名片为契机,发挥朱熹“名人效应”,加快实施以朱熹故居为核心的朱子文化旅游区、以九阜山为中心的森林生态度假旅游区、以闽湖为龙头的水上旅游区、以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民居和古建筑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区、以中国金柑之乡为重点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等五大旅游板块工程为核心,紧紧围绕打造朱子文化城这一目标,扎实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发展要干部带头

迎难而上之时,领导干部更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发展、四求先行”,要实现尤溪崛起,必须工作争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里要求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切实做到市委提出的“不让政策在我手中截留,不让差错在我手中发生,不让时机在我手中耽误,不让业主在我这里受到冷落”。

一人干、大家看,不是事业的成功之道。领导干部尤其要敢于负责,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处理,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为此,县里创新了体制机制,在着力打造“创业尤溪”、“效率尤溪”、“平安尤溪”、“诚信尤溪”等方面,探索和完善进一步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和督查落实机制。

干部不分一线、二线,都要发挥服务发展一线的作用。县里制定了《2009年乡镇和县直机关绩效考评工作意见》,完善党政主要领导绩效考评办法和副职、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考评制度,建立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并且强化岗位问责制,年终考评倒数三名的乡镇和倒数五名的县直部门,不论成效如何都要向县委、县政府书面报告情况……

干部要更好地走近群众,就要学会“普通话”。在结合县里实际,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尤溪县情,了解朱子文化基本知识的同时,县里强化了对干部掌握农业技能的要求,水稻、烟叶、毛竹、茶叶、油茶、金柑等实用新技术的学习,成为乡镇干部的必修课。

实干才得赢得民心,上大项目更要群众的支持。在去年全市铁路征迁安置工作考评中,尤溪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依法征迁、和谐征迁,确保了铁路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荣获了一等奖。目前,完成主线征地面积1339亩,提供临时用地面积1100亩,林地砍伐808亩。310座坟墓已全部迁移到有关村公墓。完成红线内房屋拆除任务80%以上。团结村和剑溪村集中安置点规划已经完成,“三通一平”工作正在进行,团结村拆迁安置户已完成宅基地选择。“三杆”迁移协议已全部签订,目前大部分杆线已经迁移,保证了施工建设需要。已发放各类补偿款2808万元。

去年县里承诺的15件实事办实,同样收到了很好效果。今年县里又重点围绕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扶贫搬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农村公路、惠民医院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而下降,更是成为今年县里工作的重点。

民心聚、民力足。真正为人民群众多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多办促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实事,通过“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的提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追赶战略,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努力做大做强城区,使尤溪朝着逐步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品牌农业的集中区方向迈进,尤溪争先可以期待。

三明日报2009年4月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