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绘彩图

——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海西建设纪实

李顺亮


山奇水秀,三明魅力无限。

山海通道畅通,海西加快建设,三明奋发有为。随着《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的出台,在海西的主战场,三明资源的优势正在不断显现。

如今,海西建设如火如荼,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特点,精心培育优势产业,在碧水丹山之间,绘出了一幅幅发展的壮美画卷……

“双木成林”

“八山一水一分田”,决定了林业在我市的地位和作用。

三明生态建设居全国、全省领先地位。如今,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8%,居全省前列;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为100,居全省首位。

林业活起来、林农富起来、林区强起来,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我市坚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来抓,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并在林业服务中心建设、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流转、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配套改革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我市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影响极其深远,成为全国林改的旗帜,永安市洪田村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村”。依托走在全国前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2005年6月14日,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设立。

思路越干越明。在林产品加工区上,发展人造板、纸制品及林产品精深加工。在生物医药加工区上,培育发展珍贵药材原料基地和天然药物加工产业。在森林食品加工区上,着力发展笋制品、果蔬类食品、高山优质有机茶和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加工业。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区上,依托12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珍稀动植物繁育合作。在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区上,做大做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在科技交流合作开发园区上,加快三明现代林业发展。

海西战略,再一次让三明有了全新的视角。三明的特色在林,三明的潜力在林,三明开展两岸合作,突破口也在林。把这种资源的优势,放在闽台交流合作支撑体系中审视后,三明突出“绿”、围绕“林”、注重“文”,在两岸交流合作中更高站位、先行先试,把小“林子”做成了大合作。

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早就纳入了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之中。作为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的新举措,今年5月,国家新增设立三明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创业园按照区域相对集中、扩大合作领域的原则,重点建设金星加工区、花卉苗木产业区、名优茶果种植区、特色养殖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清流台商联谊会。目前,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引进嘉德农业、大丰山旅游、三合农渔牧等22家台资企业,涉及种植、养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

借助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平台,我市不失时机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从2005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2007年第三届林博会成功升格为国家级会展品牌。去年第四届林博会参会参展喜宾客商达到2430人,签约项目168项,总投资125.12亿元。

到2009年4月底,全市新批办涉林台资企业36家,总投资1.4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4亿美元,累计到资3788万美元,分别是设立实验区之前的1.3倍、7.1倍、5.8倍、2.5倍。

“点石成金”

作为福建矿产的“聚宝盆”,我市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三明地处闽西凹陷带,享有福建矿产“聚宝盆”之称,无论是资源储量和矿业产量都占全省第二位。

目前,全市已发现的矿种79个,已探明储量的矿种49个。煤占全省储量的46%左右。石灰石占全省储量的47.9%。重晶石储量大、品位高,属省唯一大型矿床。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大国,我市矿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将矿产品加工业,列入我市“4+1”重点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强矿业管理推进矿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

煤炭、铁矿石以及非金属等矿产加工业,已成为三明经济的支柱产业。将乐的矿业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占据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全国最大的钨矿山企业在宁化县投产,尤溪铅锌矿冶炼项目捷报频传,清流县氟化工、煤化工也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大田已成为全省矿山机械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矿业机械加工制造业已成为大田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乐红狮水泥公司采用旋窑干法水泥工艺,每年就可消耗掉煤矸石20万吨,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点石”能“成金”。目前,我市正在开采和勘查的矿种中,大宗的有:煤、铁、钨、铝、锡、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蓝宝石等,而这些正是国家急需而又短缺的矿种,市场容量大,产品价值高。

做足矿产品深加工文章,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点。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市里编制了我市矿业发展规划,并且明确提出:一个优势矿种,确定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个专业园区,做成一条产业链,组织一套班子运作。

思路既定,重点就凸显了出来。市里确定了以煤炭、钨、铅锌、铁锰、萤石、石灰石和其它非金属矿7条产业链为发展重点,加强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煤炭产业正在打造海西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钨矿以宁化行洛坑钨矿为龙头,正在策划设立钨制品深加工企业;铅锌矿产业则在着力推进尤溪年产10万吨锌冶炼项目和大田年产5.5万吨铅冶炼项目建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萤石矿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里的认可与支持……

矿产企业处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资源与产业的整合上下大气力,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拉长产业链,变小为大,变少为精,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重组兼并,做强做大,把极其复杂的矿业经济发展,真正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持续推进。

我市还强化了优势矿产的勘查,通过地质勘查,一批项目转入详查,已成为或有望成为新的矿产地。通过整合,全市矿山开采规模有较大提高,矿业布局趋向合理,矿业开发步入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项目在策划中生成,产业在集聚中壮大,三明正一步一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10年实现100亿元,2015年实现200亿元……

矿业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三明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魅力“绿都”

三明是中国的“绿都”,这里的旅游业正迎来新的春天。

目前,泰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入倒计时。在顺利通过国家正式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申报材料审核后,今年9月,泰宁县将迎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

“申遗”是大事、好事,更是难事。但这是三明旅游业整体提升的关键之举,市委、市政府对此做出了总体部署,以“申遗”推动泰宁丹霞自然资源有效保护,提升泰宁乃至三明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我市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整合包装打响水上丹霞、生态休闲、客家祖地等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逐步把三明建设成以优美生态环境为依托,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海峡西岸生态旅游胜地。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是全省旅游资源密度和丰度最大的地级市,目前全市拥有1个世界级品牌,36个国家级、59个省级旅游品牌。不仅有的资源全国少有,而且文化内涵很深。作为理学文化的发祥地,杨时、罗从彦和朱熹都在三明境内诞生,这样的文化现象,引起了研究者深厚的兴趣。

文化交流,是旅游的应有之义。三明有客家祖地,有朱熹的诞生地,有吉山抗战文化遗址,这些都是进行沟通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借助这些纽带,我市抓紧实施的海峡客家始祖文化园、海峡慈航宗教文化园、抗战对台文化交流基地等项目,正在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旅游业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我市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在建的清流灵台山客家文化城和大丰山森林公园台资旅游项目建设,策划包装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开发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围绕“两山两水两岸情”的主题,联合其他地市,向台湾市场主推海峡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市域内对台优势资源整合,主推世界遗产探秘游、沙溪滨河休闲游、客家风情体验游三条市内主题产品线路。

围绕三明旅游整体形象,我市挖掘各地资源优势,分层次构建三明旅游品牌格局:打响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品牌,培育永安桃源洞-石林、将乐玉华洞、宁化客家祖地、沙县小吃等精品品牌,开发三元格氏栲休闲产品、清流温泉疗养休闲产品、建宁乡村旅游等新品品牌,提高三明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打造市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强化公众宣传也提上了议事日程。6月24日,三明市民休闲健身卡正式发行,一年内可持卡重复游览加盟休闲健身计划的16个景区(点)。

此前,泰宁启用了多功能门票,并将1400万元的二期旅游消费券直接印制在门票上。这是继4月1日至6月30日发放首期泰宁3000万元旅游消费券取得效益之后,泰宁在全国首次以明信片形式发售旅游消费券。

旅游,给三明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明日报2009年7月7日一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