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海桑田乐丰收 ——我市农业发展六十载纪实 李顺亮
六十年河东,六十年河西……变化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农业为本。 共和国六十年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三明,作为我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建成了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沧海桑田乐丰收。在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上,三明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粮食 话当年艰难岁月 三明,原来只是闽西北山区的一个小村落。 “民以食为天”,解决吃饭问题历来是头等大事。民国38年(1949年),三明境域粮食总产量26.5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迅速得到了发展。 但三年困难时期,随后来到。1959年到1961年,福建的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台风,洪水一年比一年厉害。1949年至1958年发生洪水灾害10次,而1959年至1961年三年间就发生了12次。三明境域内也不例外。 来来可以得到较好的收成,大片大片的稻田被摧毁,即将成熟的稻谷都脱粒了,泡在水里的稻秆光溜溜地翘起来,实在令人痛心……说起那段艰难岁月,三明的老一辈们至今难以忘怀。 三明重工业建设的上马,以及三明这座城市的兴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场的。中共省委原书记、三明这座城市的拓荒者伍洪祥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深情回顾那段艰辛的岁月。 “1959年春,三明的粮食供应就开始紧张了。”“后来我在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向到会的大队支部书记了解一下情况,他们都说没有那么多粮食。三明虽然田多,人均8亩地,但只能种单季稻,一季产量只有二三百斤。” “我公开坦诚地说,三明(指原三明县)的粮食总产没有那么多,实际上只有7000万斤……”“三明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难度很大,民工吃的粮食、猪肉大部分是从龙溪地区和厦门同安运进来的,面粉从上海调运,闽东沿海各县提供海产品。” 挑了几十里的山路,挑来的还是几个地瓜,然而有地瓜吃还是令人羡慕的……那样的尴尬令人难以接受,但三明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共和国几代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五”时期(1953-1957),三明境域稻谷播种面积(指累计年限播种面积)1541.26万亩,产量187.61万吨,平均亩产122公斤。而到了 “六五”时期”(1981-1985年),三明境域稻谷播种面积(同上)1827.55万亩,产量520.07万吨,平均亩产285公斤。 如今,当年辛辛苦苦种田,收成却很微薄,甚至填不饱肚子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骑着摩托就可以下田,耕田、种田、收割都用上了新机具,一切都已今非昔比…… 创新 新品种独占鳌头 “是年(指1981年),三明地区农科所谢华安主持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汕优63’获得成功并推广。1986年该品种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米金杯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三明市志的记载。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含金量却奇高无比,“汕优63”让三明人民吃饱的同时,更让全国及至世界人民分享这份成果。奇迹的背后,凝聚着三明农业科技工作者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平均亩产的显著提升,水稻新品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谢华安们的青春岁月开始在三明这块土地上激情燃烧,水稻新品种“汕优63”横空出世。 “汕优6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仅仅到1993年,这个新品种就在南方14个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达5.4亿亩,合计增产稻谷300多亿公斤,增值100多亿元。这是中国水稻史上的一个伟大传奇。 当年2月10日,“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根据1992年制定的《关于设立三明市科技进步效益奖试行办法》决定,重奖三明市农科所所长谢华安10万元,以表彰他主持培育出的汕优63号水稻良种。” 那一幕,至今让市农科所人为之骄傲,更让他们为之感动的是,第二年市委书记的“专车”,也给他们当起了座驾。《“专车”转户农科所》,这则新闻稿至今仍被收录在人民日报五十周年整理出来的资料库里。那是1994年9月20日,那天正是中秋佳节。 当天,谢华安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今天接到国家科委通知,农科所新培育的“汕优78”杂交水稻新组合被选为优先向全国推广的又一水稻良种,以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此后,虽然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对农科所的关心却是“涛声依旧”;虽然谢华安因为提拔离开了农科所,他的精神却留了下来。 新的良种换来了一片又一片丰收的原野。1990年,“汕优63”种植面积达1.02亿亩,占当年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45%。到1999年,全国已累计推广播种近9亿亩。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曾经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 2001年10月,三明市农科所牵头成立六三种业公司。所里的水稻育种成果全都由六三种业负责推广转化,不仅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也让自己与市场真正全方位对接。 所里的“Ⅱ优明86”,是国内第一个将植物新品种权进行产权交易的水稻新品种。最近,市农科所再次荣获“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称号…… 示范 新技术熠熠生辉 耕地增加终有尽头。在培育水稻新品种之外,种植新技术的示范带动,成了三明提高粮食产量、夺取农业丰收的重中之重。 那是如火如荼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三明境域各地大力发展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迅速扩大了耕地面积。至1957年,三明境域各县共有耕地304.61万亩,其中水田291.62万亩,旱地12.99万亩。 随着1958年的到来,三明开始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基建用地日益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5年为272.37万亩,2005年为245.98万亩……与之相对应的是,从“一五”时期到“九五”时期,三明的稻谷播种面积(同上)稳定在1414.9万亩到1954.29万亩之间。 全省第一个售粮冠军,在三明这片热土上诞生。1981年,建宁县黄坊芦岭农民李广东承包水稻田80亩,当年交售商品粮2万公斤。 种粮能手作主人,从 1984年起,王克明连续七年获得“福建省售粮大户”称号,成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种粮大户愁租田,在三明早已不是新闻…… 良种的威力不减。我市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方面,在福建省内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个新品种(组合)通过全国与省级审定。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育成 “汕优63”、“威优77”之后,又育成“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1273”、“汕优82”等新组合,水稻区试单产水平提高8%左右。 良种归良种,缺少好的栽培技术,往往只会劳而无功。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水稻再生栽培、优质稻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对提高三明市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插秧不用弯腰,是农民的梦想。可新技术如果不示范,就难以走进千家万户。当年,因为抛秧传出的故事很多。农民有自己的“老传统”,除非眼见为实,否则改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抛秧新技术在三明推广时,死活不肯抛秧的农民不少。和多数人一样,永安市江坊村农民张祖全,眼见“执拗”的妻子抛出的秧田比往年多收了两担谷子后,最后才与妻子一道,愉快地把秧“抛”到了田里。如今,虽然抛下的秧苗东倒西歪,这样的种植新技术在三明大地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也是这样在示范下取得了成功。这项作为1994全省重点引智项目,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广为农民接受。1995年,这个项目在全市示范推广 29.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25万亩的任务;1996年,全市完成推广61.17万亩,平均亩增稻谷47.6公斤,总计增产2925.95万公斤,价值 4388.69万元,项目获省人事厅、省科委、省农业厅颁发的科技一等奖;1997年省下达任务75万亩,完成94.6万亩…… 60年的风风雨雨,让懒汉种田的笑话,永远成为过去,水稻免耕技术,在三明不断上演新的传奇。 推广 新机具喜入农家 三明水稻良种复盖率达90%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超级稻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全省第一,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被农户广泛采用…… 这是《福建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课题三明调研报告中的内容。这份2007年三明民盟承接省民盟课题,见证了三明水稻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但春种秋收,“收”的问题也在60年里浮出了水面。原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干活缺人手的现象,在我市也是普遍存在。 农业机械化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我市风生水起。“种粮状元和他的农机军团”的故事,在三明引人注目。尤溪县城关镇腾洋村农民陈明极,是县里今年评出的“种粮状元”。从最初的稻田耕作,到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再到销售运输,全程机械化,让陈明极尝到了甜头。 起垅机、旋耕机、收割机……机声隆隆,农民欢笑。“政补农机”,让建宁的联合收割机甚至作业到了外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让农民得实惠,是三明上下的期盼。今年,市委书记黄琪玉在农村基层调研时,鼓励建宁县在全国首批100个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中,发展特色农机,走出山区农机化发展创新之路…… “政补农机”,在沙县则成就了种粮大户。沙县富口镇柳坑村农民邓声灶,和脚下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地许多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出外经营沙县小吃,他却租种连片土地,原来是“政补农机”让他吃了“定心丸”。人手不足、忙不过来的担心成了多余,2006年邓声灶购买了1台机耕船、2台手扶拖拉机和1架收割机,甚至还为村里其他农户的农田“代耕、代种、代管”。 新时代的农民应运而生。沙县富口镇姜后村农民姜发灶去年种田515亩,今年增加到700亩。三明农民正阔步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手记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不慌。 面朝黄土背朝天,千百年来,农民的命运与春种秋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从土地改革到土地承包,从分散经营到土地流转,我市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这块热土上,三明农民在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农民群体,依然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粮食问题,依旧时刻牵挂在我们的心头。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首六十年来的农业生产尤其粮食生产,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就再次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让人感慨万千。一个高产的“汕优63”的选育与推广,塑造了一个广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三明传奇。但让人人都有饭吃,仍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难上加难的问题。耕地资源极其有限,这在以农业为主的三明仍然如此。耕地资源的变动,是记者在查阅60年三明农业历史资料时所心忧的。 粮食安全,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粮食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生产新机具……今天的三明,在保护耕地资源的同时,不仅有效解决了三明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初步成就了这块全省重要的粮食基地。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无论用尽各种办法,粮食高产总有尽时。因此,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每一位三明人民的共同责任,不能仅仅挂在嘴上,而是要切切实实落实在行动上。 广积粮,是历史已经证明的富强之策。目前,市委、市政府对切实加强秋粮生产做出了安排,要求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0万亩,总产量要达到121.5万吨,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量的80%以上。这是今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起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落实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千方百计扩大秋粮种植面积,认真抓好秋粮田管,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切实保障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并且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曾有人说,读得懂农民,就读得懂中国。这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今天的现实。让我们在做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三明日报2009年8月22日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