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为证:伴我三明写春秋

——三明日报创刊50年科学发展纪实

李顺亮 王艳蓉


50年岁月,50年风雨。

半个世纪的征程,《三明日报》经历了沧桑变化,始终用自己日新月异的新闻激情,守望着三明人文历史的点点滴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三明日报人,在三明这片海西热土上,始终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成就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海西先行,三明争先,我们见证……

明景清音

创业之艰辛,让多少三明日报人为之感慨。

5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选择在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相继建成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三明重机厂等企业80多家,掀开了三明历史的新篇章。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筚路蓝缕,风餐露宿,艰苦创业,筑起了一座现代工业城市。1959年1月1日,《三明日报》也应运而生,伴随着三明这座城市开始成长,纪录着三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着每一位建设者奋勇向前。

缺采编人才,缺经费,缺设备,缺发行量,缺广告,甚至连报纸印刷都需要送到遥远的厦门……但这些都难不倒三明日报人。首任总编辑李玉贞先是临时组织7名厦门大学的大学生参与办报,而后从宣传部抽调人员兼作记者,再从下放到三明的知识分子中选人组建了编辑部。

能够支援三明的建设,能够亲历三明的成长,是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光荣。正处于创办初期的《三明日报》,一向厦门大学求援,缺人才的问题就得到了缓解。在这一批来自厦门大学的大学生中,中文系大学生何少川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正因为亲身经历了当初办报的艰难岁月,后来担任过省委副书记的何少川,一直对三明日报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情。2004年3月,他参加了《三明日报》复刊20周年庆典。今年,在《三明日报》50周年华诞之际,他又欣然题辞:明景清音,鼓励三明日报人继续前行。

办报之不易,常常令人感慨。《三明日报》之所以需要复刊,是因为1969年报社奉命停刊,不得不停顿了下来,三明日报人开始了看似漫长的蛰伏。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83年地市合并后新兴的三明市,很快把复办这份报纸,提上了市委的议事日程。

“三明发展商品经济,搞改革开放,致命弱点是信息不灵……从文革到现在已有十几年没地方党报,这很不正常,怎能没有自己的喉舌……”时任市委书记邓超果断决策。先后为《三明日报》撰写过百篇评论的龚人左,曾被邓超称为“首席秘书”,对《三明日报》的复刊过程一清二楚。

凤凰涅槃。1984年1月1日,《三明日报》正式复刊。从此,《三明日报》获得了新生。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虽然仅有10多人的报社,但是却能每天出版《三明日报》,纪录会议盛况,让与会代表惊叹不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

进入新世纪,《三明日报》更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嬗变。在报业激烈竞争的态势面前,三明日报社风正气顺、人和业兴,迎难而上、大胆创新,改版扩版有新的面貌,采编业务有新的进步,经营管理有新的突破,队伍建设有新的气象,为三明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崛起、争先作为,发挥了党报这个新闻媒体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天彩报、日日特刊,早已不再是新鲜事;从“铅与火”到“光与电”,文明的进步在这里不断出版;从委托邮局发行到率先在全省地市实行自办发行,每天报纸快速深入到三明大地每一个角落;从责任经营承包到广告全面对外代理,广告收入比10年前翻了一番……

三明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一个荣誉的身后到处都有三明日报人的背影。意气风发的三明日报人,办好了手中的这份报纸,唱出了一曲三明时代风景的清音。

“突出发展、注重运作、凝聚合力、弘扬正气”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明日报人总是积极营造。在今年新春慰问时,市委书记黄琪玉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三明日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办得很有特色、很有成效!

新闻常新

岁月如歌,新闻常新。

2006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来到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看望乡亲们。“祝大家日子越过越好!”领袖的丰采与厚爱,我们三明日报人瞬间定格。

2007年11月23日,三明人民期盼已久的向莆铁路,历经多年努力终于开工,向莆铁路三明段开工动员大会让沙县富口镇成了欢乐的海洋。人民的喜悦与期盼 我们三明日报人即时纪录。

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冰雪连天,一场历史罕见的冰灾突袭三明的西部地区。风雪灾区过大年,踏着冰雪无畏前行,夺取抗灾救灾的最后胜利,英雄的壮举与豪情,我们三明日报人在线传诵。

其实,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例子,在三明日报史上俯拾皆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是三明日报人永恒的信条。新中国共产党人亲手缔造的三明,这片海峡西岸热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三明日报人用报纸作证……

“人民益友、读者良朋”,是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对《三明日报》的赞誉。心系故乡的张老,十分关心家乡这份报纸,总是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家乡的点滴进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50年来,我们三明日报人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报的鲜明特色,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党报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

50 年来,项目年、林博会、老苏区、新农村……我们全面、真实、客观、准确报道,引领三明风尚,丰富群众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报社多年来一直着力宣传三明特有的药用植物的栽培、发展,着力宣传生物制药、生物产业的科技开发、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上规模上水平,终于成气候,引起各方瞩目。”

50 年来,雪域高原的米林县、东海之滨的三明舰、西域边垂的木垒县、四川震区的红岩镇……祖国的广袤大地到处都是我们新闻的舞台。“报纸没有刊登形形色色的娱乐明星轶事、各种离奇案件以迎合庸俗,而是用大量篇幅来宣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劳模、一般干部,城乡社区工作者中的先进典型,各行业艰苦创业者,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百姓故事。”

“遇到大事,不仅有社论,还有阐释市委重大决策的系列评论,使广大干群最迅速最广泛了解新决策,掌握其精神实质;还经常发表各种经济评论,为新生事物进行喝彩、壮胆、鼓励;还不时发表社会热点时评,反映群众呼声,针对群众困惑,言群众之所盼言、所欲言、所未言、所该言。”

“我与三明日报”征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都是对我们三明日报人最好的评价。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抢险救援勇士”的郑忠华,红土地上“三平精神”的红支书张仁和,知识分子的时代楷模曹云露……一个个典型熠熠生辉。记者在前方奔忙,编辑在后方辛劳,老总在夜里苦盯,这一切都如此别具意义。

新世纪的跨越,有目共睹。《三明日报》从改版到扩版,从宽报变窄报;三明日报人这五年获奖作品总量,一举超过前20年的总和;三明市百花文艺奖,三明日报人一、二、三等奖全有;省劳模、省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省十佳新闻工作者,三明日报人一个没有落下……

网络蝶舞

在今年“9.8”厦门国际贸易洽谈会上,我们的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之后,马上在随身携带的电脑上完成了单次的采访稿件,轻点鼠标后,稿件就通过互联网传回到了报社。

而在2000年以前,记者写稿件还要用笔和纸。“修改起来十分麻烦,一遍一遍地重抄,工作量很大。” 已经退休的老员工庄玉明介绍,因为是手写,字迹稍微潦草一些就不好辨别。当时,编辑和领导看大样要到印刷厂。记者在外地采写稿件,如果是时效性强的消息,就找固定电话,用电话直接口述给编辑。

1990年代末期,当时的三明日报仅仅有少数几台电脑,主要为照排中心和要闻部服务。2000年后,报社基本实现人手一台电脑,要求采编人员“放下纸和笔,操起计算机”,直接用计算机进行采编活动。

随后,报社逐步建立了是以编辑部为核心的新闻采编综合处理系统,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手段、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装备报业。它不仅使记者编辑直接用计算机进行采编活动,更重要的是使整个报社在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以至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规章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点击《三明新闻网》站,时尚清新、简洁明快的页面瞬间呈现眼前,“三明新闻”、“社会万象”、“精彩专题”、“热点时评”等栏目让读者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身边事。《帮你去问》,关注热点难点,反映市民诉求,吸引众多网民关注……

“早在1998年,三明日报就开始租用福建之窗的网络平台,建立了三明日报电子版,发布三明日报的要闻。三明日报率先在全省地市报中走向世界。”网络中心副主任黄承材说。

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三明日报社不断探寻报业的网络化生存路径,实现了报媒与网络的深层对接与互动。三明新闻门户网站的开通就是一个标志。

2004年10月1日,面对一无基础、二无经验、三少资金的挑战,报社开通了三明新闻门户网站,在自己的CMS平台上成功运行,实现了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增强了宣传报道的影响力,报社由平面媒体向“多介质媒体”拓展。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报社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和业态模式,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2002年,三明日报率先在全省地市党报中实行自办发行。如今,以“送报上楼、服务到家”为宗旨的自办发行队伍,已形成了遍及全市的市、县、乡三级发行网络,终端已达到村一级;广告经营率先实现公司化运作,将新闻宣传与广告经营彻底分离;手机报应运而生,提供了点对点高效快捷的新闻服务……一系列举措,让《三明日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更多活力。

“三次革命”

每天凌晨2点左右,万籁俱寂,三明日报印刷厂厂房内却灯火通明,大型现代化的印刷机前,一派繁忙景象。当班的领导拿着一份刚刚出炉的《三明日报》,仔细地看着、读着,一字字、一行行,生怕出一点错漏。

这,是印刷厂员工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几十年来,担当过报纸第一读者这个岗位的人都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在这一关之前,有胶片第一读者、晒版第一读者,有许多长年披星戴月的三明日报人,他们紧密配合,为印出一份准确无误的报纸默默地工作。而这样的时刻,不过是《三明日报》50年发展史上最普通的时刻。

伴随着《三明日报》,三明日报印刷厂也走过了50年的光辉岁月。50年的岁月,三明日报印刷技术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改造,从铅与火的时代走向光电时代。

当年,三明日报印刷厂与全国大多数地市报社印刷厂一样,仍采用传统的铅排、铅印工艺,不但生产效率低、耗时,印刷质量也较差,不能印刷彩色报纸,而且职工劳动强度大。

老员工林桂春回忆说:“当时我负责捡铅字的工作,那个时候一个工人一天最多捡6000个铅字,也就是相当于一个8开小版。铅字走文由右至左,要倒着看,很繁琐。检字工人脸上常常黑一道灰一道的。”

“告别铅与火”,是三明日报社印刷史上的重大突破。1987年,报社印刷厂从北京人民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购置了双面对开胶印机。从此,印刷技术由铅印迈向胶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随后,1990年,印刷厂上马精密激光照排系统。“记得最后一天用铅字排版的晚上,当大家拼完最后一块铅字版,都情不自禁地说了句:最后一张清样,我们就要与你告别啦。”林桂春至今想来依然感慨。

1990年1月1日,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晚,标志着三明日报的印刷照排将永远告别铅与火的时代。此后,《三明日报》所有版面实现了微机排版、激光照排输出,彻底告别了“铅与火”,步入“光与电”的新时代。

伴随着报业的迅猛发展,三明日报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来临。1991年,报社印刷厂购置了轮转胶印机,速度、时效大大提高。浇版、照片传真机等设备相应增加,从此,三明日报报纸印刷全部改用高速轮转机。

从黑白到彩色的跨越是三明日报印刷技术的第三次革命。1998年底,报社印刷厂从瑞典引进先进的彩印轮转机,1999年元旦,三明日报社印出了第一张彩报。从此,《三明日报》告别了纯粹的“黑白时代”,迎来了五彩缤纷的彩色时代。

目前,三明日报的印前技术实现了由计算机图文合一排版、彩色激光照排、卫星及网络远程传版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一流的设备、完善的设施,为优质完成报纸印刷和市场开拓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成为三明日报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因为一份执著的职业追求,一份高翔的新闻梦想,三明日报人使命在肩,一次又一次跨越,在担当中记录历史,在记录中推动进步……

三明日报2009年10月18日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