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西思路创出先行新天地 ——三明学院服务海西育人求作为纪实 李顺亮
展馆外,“灵灵”兄弟闪亮登场,占据最显眼的位置,三明学院制作的动漫吉祥物万众瞩目。 展馆内,青年志愿者们穿梭服务,以优雅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新时代三明学院学子的新风貌。 “秋收”的第五届林博会,既是一场海峡两岸的盛会,更是一次三明学院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高校没有山区 祖国广阔天地,到处都是有为之地。 “不管学校大小,办在哪里,只要想干,就可以有所作为。”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马国防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在海西、奉献在三明,正在日益成为三明学院上上下下的共同追求。 这样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三明学院人。三明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为师生的科技攻关,提供了用武之武。因为工作需要,梁一池、叶良茂调离了三明学院,但他们都舍不得这里的学生,离不开这里的团队,离不开这里的基地。 “三明市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就是三明学院高校服务海西项目之一。11月4日,课题组初步研发的三种不同口味的草珊瑚饮料,开始接受专家组的品尝评议。按新资源食品的相关程序申报,尽快实现产业化,目标在一步一步实现。 类似这样的一个又一个项目,既是三明学院师生们努力的结果,更是他们的“心头肉”。“作为地方院校,更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寻求发展,先行先试。”8个科研重点项目,就这样被一一盯紧抓实,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推进之中。 如今的三明,位于“海西板块”的中心,是海西重要组成部分。三明的优势凸显,三明学院面临全新的挑战。三明学院既要服务三明,又要服务海西大局,就要更新观念,就要重新定位。今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召开后,三明学院紧接着通过暑期研讨班等形式,一次次凝聚共识。 时不我待,这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撞击。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三明学院有优势,也有不足,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特色明显、省内领先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海西中谋地位、求作为,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三明学院上下的必然选择。 如今的三明学院,扩大到了向全国18个省招生。随着外省生源不断增多,已有三分之二学生来自沿海,说明沿海一样对三明学院认可,而且这种认可是一次比一次提高。那么在服务海西上作贡献,更不能仅仅挂在嘴上。 对此,三明学院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去年10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和三明的发展战略,学院在精心调研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三明学院服务海西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最终定稿。 这是我省高等院校出台较早的服务海西规划,省长黄小晶和副省长陈桦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随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全省各高校全文转发了三明学院服务海西规划,有力推动了省内各高校此项工作的开展。“这样的规划,怎么会让三明学院抢了先?”新建的本科院校三明学院都能主动融入海西建设,这在全省高校中引起了振动。 海西先行,教育要先行。如今,三明学院开始了新的探索,正在主动寻求支持,力争成为全省第二所与台湾高校合作办学的新建本科院校。今年9月,三明学院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已在商洽合作办学事宜,“海峡理工学院”呼之欲出…… 人才没有一般 人是最可宝贵的因素。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高校所要认真思考的。 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载体是什么,模式与载体如何设计与提升?在摸索与实践中,三明学院发现身边人、身边事最能说服人,也最有教育意义。 从以生命守望教育事业的曹云露教授,到带着父亲上大学的孝心男孩曹阳飞宇同学……通过培养、发现、宣传、推广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全校师生,三明学院创建了“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为三明这座文明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原来,身边人一样不平凡。身边的典型更加真实,身边的典型更加可亲,身边的典型更加易学。共产党员曹云露教授虽然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早已常驻每位老师的心中,“大家都愿意自觉地反思自己、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找差距、查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孝心男孩曹阳飞宇同学感动了三明学院的大学生,贴近生活的活生生的典型走进了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由衷的亲切,一种会心的贴切,一种凝神的关切……”林芝就是其中一位被“拨动大家那颗单纯而又善良的心”的大学生。 只有对先进典型的事迹进行提炼,挖掘出先进典型事迹中的精神实质,才能让师生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学。三明学院对曹云露教授的事迹,提炼出了“五种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贞不渝、鞠躬尽瘁,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严谨治学、率先垂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关爱学生、亲和友善,诲人不倦、甘当人梯。对曹阳飞宇同学的事迹,也提炼出了“三心”:孝心、爱心、感恩之心。 同样的工作平台,同样的校园环境,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更能触动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广大师生进行宣教是最忌讳的,三明学院致力让这些典型事迹中的精神转化为最朴实最打动人的事例,在师生当中流传,让大家互相传诵,共同为这些精神所感动。 很快,校园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等,成为三明学院的主要宣传阵地,并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师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不仅三明学院的师生们为曹云露教授所感动学之再三,连闽江学院的大学生冯贺男、白江艺也主动为创作曹云露教授塑像出力,刻一刀,又补上去一分,补一块,又刮掉一毫,反复推敲,不知疲倦。在曹阳飞宇同学的事迹宣传上,学校则不断推出爱心行动。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感同身受,甚至拿出了假期打工刚刚赚得的生活费。一些大学生甚至在百度贴吧上发帖,呼吁更多的人伸出关爱之手。 因势利导,三明学院把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在广大共产党员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全面推进大学生党建“堡垒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党员比例明显上升。到2009年6月底,大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7.6%;高年级班级党支部设置率达33.7%。 因为感动,更要作为。今年6月,选聘生陈令作为一名即将上岗的大学生村官,在三明学院里寄语海西:“我将用一颗感恩之心回到养我育我的农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感悟世界,在感恩中学习、生活和成长。” 教育没有假期 学生有假期,但教育没有假期,应该永远没有句号。 大学生暑期教育工作,如今,已是三明学院的特色之一。“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作为三明学院暑假教育的指导原则,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踊跃投身祖国富强、海西建设的伟大实践。 几年来,三明学院先后开展了以“播科学圣火、做文明使者”、“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实践三个代表、弘扬民族精神”、“向新世纪迈进,在实践中成才”、“投身社会、共建和谐”、“践行改革,共建和谐”、“与祖国共奋进,与海西同发展”等主题鲜明的大学生暑期教育活动。 在载体的选择上,三明学院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时代主题实践类、专业实践服务类、社会志愿服务类、勤工助学及“五个一”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海西春雨行动”等五个层面,先后组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团、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大学生艺术实践团、大学生环保实践团、社会援助服务团、就业形势调查团、“挑战杯”科技活动实践团、扶贫济困服务团,分赴全国各地学以致用、实践为民。 暑期社会实践最怕流于形式。为此,三明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立项活动,既保证了不走过场,又为参与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在第九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明学院选送的8件作品全部获奖,成绩名列同类学校前茅。三明学院大学生还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屡创佳绩,三明学院代表队继去年获得这项赛事亚军后,今年勇夺一等奖。 给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现,暑期教育才有收获。今年,在各个系团委书记全部配齐的基础上,各个系团委书记形成了例会制度,全校“一盘棋”来抓学生的教育工作,结合纪念暑期教育30周年,努力创建三明学院的暑期教育品牌。教师教育系到明溪,对留守儿童集中进行义务暑期补课;政法系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下到了乡村……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实践的要求更高。化生系实践团海西项目小分队,依托高校服务海西重点建设项目,利用暑期开展科研活动,其中一个项目组以雷公藤、无患子、桉树等植物的组织培养为主要研究内容,分组进行试验;另一项目组则赴吉口采育场进行草珊瑚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研究工作。 “升本建院”以来,三明学院共有20多个服务团队被授予“优秀志愿服务队”,共有10名师生被评为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06、2007年,三明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海西的时代风起云涌,三明学院志在高远,把三明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请回来传经送宝,推出自己的毕业生在海西创业的典型…… 三明日报2009年11月15日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