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大接力 ——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邓立民捐献侧记 李顺亮
一秒、一分、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血液在机采下不断地奔涌、回流。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爱是勇气是奉献”。省肿瘤医院干细胞采集室,墙上的标语鼓舞人心。 1月11日12时许,血细胞分离机在循环到10000毫升时停止了机采,邓立民的人体血液循环了2次。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邓立民,成功捐献出造血干细胞。 很快,这份造血干细胞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特别护送下,紧急送往目的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场生命的大接力,在神州大地上迅速展开…… “给予既是奉献,同样也是得到。” “你的血是不是很特别?”1月7日一大早,福建省金湖电力有限公司的职工邓立民,从将乐县城的家里刚出门,听到这样的询问就笑了。 原来,看见邓立民拎着行李,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当即关切地询问,这才知道邓立民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披上绶带,献上鲜花……上午10时,不到10分钟,一场简短而朴素的欢送仪式,就在三明的市中心血站结束了。 随后,邓立民在市、县红十字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启程前往福州的省肿瘤医院。第二天,在市红十字会的主持下,邓立民和省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张建林,一起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签了名。 此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准备工作正式展开。每天打两次动员剂,抽一回血做血常规检查。就这样,在捐献之前,邓立民已经打了7次动员剂,抽了4回血。 只要能救人,这点苦不算什么。到了福州后,邓立民心态依然平静,惟一让他难受是这些天福州的天气,忽冷忽热的。热的时候,邓立民不得不光着膀子睡,冷的时候他又不能开暖气。在捐献之前,邓立民最担心自己因为天气得了病。 为了防止流感,邓立民不敢出医院,除了呆在特需病房里,就只能在院里散散步。除了带来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娱乐解闷,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林瑞班的全程陪护,也给他添了个好伴。 连日来,家人的电话、同事的问候,让邓立民感到温暖。“能够帮助他人挽回生命,帮助一个家庭挽回幸福,这样的捐献非常值得。”邓立民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志愿者的真诚写在脸上。 “给予既是奉献,同样也是得到。予在古文中同‘余’,也就是我的意思。”对于人与自然,邓立民这样认识。为此,当1999年自己的女儿出生时,他特意为她取了个名字———邓舒予。 听说爸爸去救人,如今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也就没有再多问。但女儿总是细心的,“打针一天打几次,什么时候打的……”女儿电话那头稚嫩的询问,让邓立民在病房里不再寂寞。而在福州读高三的侄儿听说后,也要求父母同意他满18岁读大学以后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 “还好一切顺利”。时间一天天过去,11日上午9时,造血干细胞机采正式开始,邓立民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自己前功尽弃倒没什么,却会害了对方患者。 此时,受捐献的患者白细胞已经被医院调到了接近为零。万事俱备,只欠他的这点东风。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就为了采那不到四分之一纯牛奶纸盒那么多量的造血干细胞。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杨政坚说,这是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省第37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自己没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 当年电视连续剧《血疑》的风行,让中国人认识了可怕的白血病。时下,白血病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是选择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对接移植。 2000年,在邓立民所在的将乐,就有一位白血病的患者,得到了来自宝岛台湾志愿者的捐献。这让邓立民知道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去救人。 作为我市的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邓立民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此前已经5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1000毫升。也正是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邓立民更加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积极投身于这项非常有意义的公益事业。 2004年3月19日,恰好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来到将乐县影剧院前开展无偿献血活动。邓立民在这次无偿献血时,志愿报名参加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采集了血样。这份血样,很快进入中华骨髓库福建分库。此后,每到新的一年,邓立民都会收到中华骨髓库福建分库的一张贺年片。这让他感到很温馨。 对于献血,如今很多人都有充分的认识,在城市里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有些人甚至仍然误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骨穿抽取骨髓。 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与捐献成分血并没有什么不同。南平市首例捐献造血干细胞者郑明华,现在是省红十字会志愿者之家工作人员。当年,他义无反顾暂停了腰椎间盘的治疗,在爱人的陪伴下,到北京捐献。一个星期的时间,北京的饮食习惯让他很不适应。 “要说不同的话,唯有一点,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打动员剂。因此,需要在专门的医院里,住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如今,他每次都作为志愿者,全过程陪护我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既一起照顾捐献者的饮食起居,又可以用亲身经历给捐献者现身说法。 而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非常重要。这么多年过去了,邓立民的办公电话已经变了。1969年出生的邓立民,父母都在七十岁上下。将乐县红十字会就是打他家里的电话,经过邓立民的父母同意后,才和邓立民联系上的。 邓立民回家与妻子胡冬梅商量,妻子也是二话不说。一家人齐动手,特地按照省红十字会的吩咐,给邓立民增加营养,多吃清淡食物,帮助邓立民保护身体,防止生病。 邓立民在单位也是一把好手,作为福建省金湖电力有限公司的职工,他曾经参与了大言电站、孔头电站的基建工作。单位一接到报告,立即为他调出了时间。 现在患有血液问题的病人不少。邓立民所在的单位也有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刚刚查出来,不知道情况怎样?”邓立民一脸的牵挂。 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小,加上又临近学期期末,在将乐县水南中学高一担任语文科任老师的爱人,无法随同前往福州陪护邓立民。但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周到的陪护,让她放心不少。 “自己没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邓立民说。哪怕连生活上沐浴露之类的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 “没觉得自己有多高尚,只觉得自己善良。” 能够成为全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邓立民是幸运的。 2003年,中华骨髓库福建分库成立,头两例的血样,就来自于三明。其中第一例血样,就是林瑞班捐献的,帮助全省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全省35000多份的血样,有3000多份来自三明。 2009年11月,中华骨髓库经过检索,发现邓立民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配相合。市红十字会接到省红十字会通知后,迅即对其进行了高分辨检测和严格的体检,结果确认邓立民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要求。 但造血干细胞要配对成功是极其困难的,去年我省一年初配相合800 多例,也才有9人高配成功完成捐献。虽然是个志愿者,但不一定能配对得上。市中心血站站长林光资说,不是一般巧合,要非常巧合才行。“能配对上都是很幸运的,毕竟是小概率的事情。”对自己有幸成为三明全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邓立民感到十分高兴。 一次成功的对接并不容易,需要捐献者与患者共同做好准备。这一边的捐献者不能太早捐献,也不能太迟捐献,要等那一边的医院把患者的白细胞下降到接近为零。同时,捐献者实施捐献之后,造血干细胞要马不停蹄,立即送往患者所在医院实施移植手术。 在准备阶段,患者的白细胞下降到接近为零时,对外部世界的病菌就完全散失了抵抗能力。因此,此时如果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因为家人反对变卦,或者身体不适无法捐献,对于患者来说极其危险,甚至是致命的。 其实,沙县的一位志愿捐献者,比邓立民还更早通过高配,也完成了体检。但是因为受捐的对方患者没有完全准备好,结果只能推迟一些日子实施。目前,捐献日程已经初步确定在这个月底,受捐的对方患者身在杭州。 文明、开明、清明的三明人走到哪里,从来都不缺乏爱心。我市在泉州打工的两位志愿者,帮助泉州完成了两例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位来自大田,另一位来自泰宁。 去年8月刚刚独立建制的市红十字会,最近是喜讯不断。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杨政坚说,大田又有一位志愿者高配成功,尤溪还有一位志愿者初配成功…… 技术在不断进步,以前一次机采成分血,需要3个小时,而且是双臂同时进行。如今,机采成分血一次50分钟就可以结束,而且是单只手机采就可以,对于献成分血的人来说,更加方便舒适。而捐献造血干细胞所需的时间,也从当年的8个多小时,缩短到了3个多小时。 “没觉得自己有多高尚,只觉得自己善良。帮助别人也是开心自己。”捐献之后,走出捐献病房的邓立民顿时一身的轻松…… 三明日报2010年1月12日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