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谢军” 李顺亮 8月22日,谢军在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中以总比分8.5比6.5战胜了加里亚莫娃,梅开三度,第三次成功登上冠军宝座。至此,传统赛制国际象棋棋后战演完“绝世之作”,重夺棋后桂冠的谢军,以灿烂的笑容永载国际象棋的世纪史册。 国人有很多是从谢军开始认识、逐渐了解以至最后深爱国际象棋的。1991年有条爆炸性的新闻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一位年仅21岁的中国小姑娘,在菲律宾首府马尼拉打败了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国际象棋在中国也仿佛一夜之间备受万众瞩目,因之名声鹊起。新闻是爆炸性的,只是不言而喻,明白人谁都知道谢军其实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向棋坛的顶峰,不过此前的甘苦唯有谢军及其身边关系较为密切的人才晓得。但的的确确,不说是国际象棋迷至少是谢军的支持者,从那一刻起和谢军共同度过了此后八年的风风雨雨,尝尽此中滋味。 国际象棋是一项比智力、比毅力、比体力的运动项目。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在接见载誉归来的谢军时,赞扬谢军:在比赛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实力及顽强的精神,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 谢军欣慰地说,……这个冠军我又拿回来了,这个冠军又属于中国,属于北京了。1993年,谢军以绝对优势战胜约谢里阿尼卫冕成功。可再度辉煌之后却是苦难。1996年初,在欢乐的春节里,谢军失利于波尔加,桂冠易主,她伤心的几乎要远离国际象棋。但个性温柔而又沉静的谢军很快就战胜自我,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失去的东西想失而复得,那付出可想而知将是成倍的。这第四次冲击如此的艰难,以至于谢军赛后强调这是在世界冠军赛中最艰苦的一次,并真情流露:是我们的集体胜过对手的集体。这其实是谢军对自己闯荡国际棋坛八年生涯的高度概括。 就连谢军的父母对此也看得非常清楚,他们说:“别看现在她们比赛住5000块钱一天的别墅,10年前可不成,那时国家也穷,到南斯拉夫比赛吧,火车得坐半个月,还要穿行西伯利亚,到了南斯拉夫,吃饭也挑便宜的,也难怪拉肚子了。那时一趟比赛把闺女折腾够呛……”于是,我们更加体悟到了就是体育赛坛中的个人竞赛项目,原来个人成功走向辉煌背后,靠得也是奉献的集体,靠得也是强大的祖国;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原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永恒不息、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否则,谢军就是脑大、纹细、浆满,有10万人中出一个的“爱因斯坦”脑袋,想成就一番伟业也是难上加难。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体坛 “海外兵团”之中,前些年那一小撮骄傲地把矛头指向祖国同胞,放肆挑战的所谓的体育 “精英”,最终都在本是净土的体育比赛之中兵败的原因了。 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总教练刘文哲这样评点谢军夺冠:“一种象棋学派不仅首先要有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更需要实践运用的巨大成就。谢军的胜利使中国同时握有女子国际象棋团体和个人两项世界冠军。这是中国国际象棋学派在实践上的辉煌胜利。”而我则更愿意说,棋后桂冠的失而复得是谢军这个集体的胜利,是谢军那种体育精神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的胜利。 1999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