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给小记者及家长的心里话 李顺亮 2015年11月12日 各位家长、小记者好:
2015年,对于我来说,因为你们而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很荣幸能够担任青运小记者团团长,与你们相伴走过了人生之中一段难忘的时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虽然说再见是令人难受的事,但是结束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在上学的路上少一份“牵挂”,在人生之路上更好地弃重前进。 各位家长们的支持,我铭记在心。有很多家长一再要求延长青运小记者团的“生命”,也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像样的“闭幕”。我能理解,也希望如此,但是还请见谅,毕竟记者部不是培训机构,我和我的记者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持之以恒地做好“跨界”的事情。而开会,则是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事。20年来,我作为记者,被太多无用且无趣的会,耗去了宝贵的青春。 因此,我把要说的心里话,在这里说一说,既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也让大家在安静之余,有一个“回味”的空间。对于家长来说,什么东西最值得“回味”呢?我觉得,我得与你们分享的是,您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您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把孩子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您就要拿出自己的态度。想想看,您的小孩在青运小记者团期间,参加或者不参加活动,采写或者不采写新闻,是不是与您有关呢?大家都知道,家长其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要说,家长不可能替代老师,家长拿出态度就够了。 “态度”这两个字,对于各位小朋友来说,也是需要认真去对待的。我们可以学不好,可以做不到,但是不能没有态度。有了这个“态度”,您就会去努力,就会去拼搏,就会去钻研,就会去提高。可能有的小朋友,会认为兴趣更重要。但是,我要提醒你们,兴趣永远是一时半会的。当您没兴趣的时候,您怎么办呢?您之所以能够坚持,就是因为您有态度。 其次,我要提醒大家记住的是:“角度”。在青运小记者团成立大会上,我讲过这个事,现在照抄在这里。小朋友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摸来摸去、说来说去,五花八门,荒唐可笑。可是,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都说不出是大象呢。诚然,他们是盲人,看不到真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这么大,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犯和盲人摸象一样的错误呢?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有游学的传统,就是一个人学到一定程度,要走出自己所在的书院,到别的书院去作访问学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当死读书的书呆子,能够更好地看透人生、看清世界,真正做好学问。换句话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虽然我们仍有可能犯和盲人摸象同样的错误,但是,我们也许会发现曾经熟悉的世界会如此大不同。采访和写作也一样的道理,人云亦云,那是角度出了问题,换个角度,云人所未云,就叫新颖。 第三,要提醒大家的是:“长度”,要用脚去丈量世界。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世界之多彩,人生之壮美,需要我们去领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青运小记者团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是让小朋友们走出校门和家门,真真切切地睁开眼,看了一回三明和自己。一方面,没有走出去所获得的积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写起命题作文,自然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是,你们当起小记者,走进现场去采访,并且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新闻作品,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说,走出去的长度有多长,你们的收获就会有多大。我的导师是这样读书的,作家在哪里创作的,就走到哪里去。川端康成“穿过隧道就是雪国”,他也那个季节那个天气来到了那里。于是,文字的力量,真正穿越时空,给人以一种心灵的震撼。同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怎么读呢?其实,最好是到绍兴去一次。 我很高兴看到,今天的你们比过去的我们,各种幸福多多。过去的我们,幸福在于能够走进身边的田野和山林。而今天的你们,幸福在于能够纵横四海。您可能已经去了遥远的远方,可是您为什么不去一下长沙的简牍博物馆,和文字密码来一次亲密接触?可是您为什么不去一次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和古老的编钟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文化,是以文化人,每一个孩子在那样的地方,都会真正被“文”所“化”。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世界每一天都是不同的。还是那句成立大会与你们讲过的话:新闻是实践的,是生活的,是灵动的,是自然的,我们的新闻作品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各有各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人云亦云。人云亦云是教条主义,也是拿来主义。每一个小朋友眼中的世界,其实应该是一个大不相同的万花筒。 我很高兴看到,今天的你们比过去的我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过去的我们,土生土长,很难遇到一位好老师。但是,也因此有了另外一份幸福,那就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自由地呼吸、愉快地畅想。今天的你们,城里长大,好老师随处可见。但是,似乎教育变成了教导,而不是引导,于是各种条条框框,深入你们幼小的心灵。我总是一再提醒你们,打破条条框框,不要模式化。模式化的你们,只不过是教育生产线上出来的又一个与众相同的产品而已,永远成不了高大上的艺术品。小朋友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在青运小记者团活动期间,一次又一次让我见识了你们的进步和变化,尤其是朱古莉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还有很多小朋友,不一一点名了,都是值得我感谢的,是你们成就了青运小记者团的精彩。 今年是朱熹朱老夫子诞辰885周年,我回尤溪参加了庆典。我所感慨的并不是那两株历经风雨的沈郎樟,而是他集大成的学术思想所延伸出来的文化。生命不可能长青,但是文化总是源远流长。朱子的学术之根在哪里,自然是在孔子那里。今天的你们,对于国学有更多的兴趣,这是好事。但是,我也同样多了一份担忧,打着国学的招牌“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也多了起来。废话不多说了,我只推荐大家有空去翻翻《史记》和《诗经》。您可以读,可以学,可以记,可以背……别和我一样,到了大学,才真正接触这些东西,而且还是十分粗浅的接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了这个店!”对于一个人的学问来说,其实道理也是这样的。希望大家打小努力,别走我的弯路。 最后,留个邮箱给大家吧。我的邮箱:smsl@onesl.com。想了解我的,也可以看我的网站:www.onesl.com。手机就免了吧,那是个烦人的东西。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我并不好为人师。以后,我不再是你们的团长,也不再是你们的老师。我只是我,李顺亮。 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