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的一些思考 李顺亮 2016年9月8日 记得去年来过市国税局做过一次讲座,所以这次接到任务的时候,一直觉得有些勉为其难。感觉不知说什么好,如果重复说过去的那些话,又怕对不起大家。大家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浪费大家的时间肯定不好。毕竟一个下午的时间,总得让大家有一丁点儿的收获,我回去也才能心安理得。 我想了想,觉得还是结合这些年来的媒体发展趋势,把自己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一些思考,和大家进行分享,比较有意义一些。 “自媒体”冲击
“自媒体”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记者,每一台电脑、每一部手机都是媒体。这些年来,时代风云变幻,不仅国家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且媒体也在飞速发展变化,可以说从广度到深度上都是沧桑巨变,不仅是数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质量上也不可同日而语。 数量上巨大的变化,体现在一方面纸媒的数量迅速减少,另一方面自媒体却爆炸式膨胀。纸媒一家接一家倒下,隔三差五我们都能听到这家休刊、那家整合。当然,和社会大众普遍的观点不同,我以为这种纸媒弱势还得一分为二来看。倒下去的,其实都是晚报或者都市报,这在另一方面反衬出党报力量的强大。也就是说,晚报或者都市报这些弱势媒体退出市场之后,党报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领域变成了一家独大。这些退出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广告市场,更重要的是舆论阵地,党报一下子还填补不过来。于是,我们发现自媒体来了,全民记者来自我满足日常生活对于新闻的需求。 质量上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说的是新闻采写质量上的大滑坡。纸媒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省里前一段曾经对三明日报仅仅是一天的报纸做过一次质量考评,提交给我们的阅评报告让我们自己都吓了一跳。不规范、有差错的地方,不是一两处,一挑就是一大堆,刚刚说了才仅仅一天的报纸,就这么多。换句话说,也就是经不起推敲,更不用说审查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受自媒体发展的冲击,我们记者的用语习惯,行文规范,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带有很深的网络QQ聊天式的痕迹。媒体的这种文字上的异化,对于文化传统的坚守,其实是不利的。 8月中下旬,我休了一回长假,去大西北走了一次丝路之旅。在感受大漠风情、飞天迷人、秦风汉韵、大唐风流的同时,也特别留意了一下各地的纸媒。这里挑西安的几家纸媒给大家说一说,主要说的是他们对于一场大雨的新闻操作。《三秦都市报》8月25日的头版头条,主题:“盼了N久的这场雨下吧下吧”,副题:“预报说今明全省有小到中雨局地暴雨”。《西安晚报》当天的3版头条,肩题:“三伏”最后一天 我市终于迎来“降温雨”,主题:“今明人工增雨 赶走干旱高温”。《西安日报》当天的4版顶上,肩题:“市气象台发布强降水降温消息”,主题:“今明人工增雨 气温下降6℃”。《陕西日报》当天的2版中部,标题:“今明两天我省进行人工增雨”。我把这些一摆,大家一听就清楚了,《三秦都市报》的标题完胜,太吸引人了。但这样的新闻操作,其实不是纸媒原有的,甚至也不是晚报或者都市报原有的,而是从网络异化出来的自媒体时代的鲜明语言网络。 “自媒体”时代,可以说给纸媒,包括所有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带来了全新挑战。这种挑战,甚至没有局限,没有底线。我们有的老总说,报纸办不下去了;我们有的记者说,稿子不懂得写了。报纸办不下去,是因为报纸的发行尤其是广告,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报发行还好,一纸文件,一次扣款,安如泰山,但是躺在组织身上睡懒觉已经行不通了,我们报社上至领导、下至员工,一到报纸发行季节都出动了。有时,也跑去骚扰各位了,当然也请大家多理解多支持。各家报纸更困难的,其实是广告这一块的快速下滑。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带来的广告资源萎缩;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带来的广告发布收紧;更重要的一面是,“自媒体”时代客户广告投放方式的变化。举一个例子,福建日报社的梁总前两年曾经到我们报社开过讲座,他说一年的广告经营收入就萎缩了三分之一,这三年下去还得了。我估计他说得是福建日报集团的问题。因为,福建日报母报的收入还是相对稳定了,我的学弟告诉我,一年有2个亿的量。但她的子报海峡都市报这些年日子很难过,从以前给母报上缴几千万元,到现在反要母报贴补家用。这要是一贴补,可就是无底洞了,长期不是办法,毕竟报社不是财政。 稿子不懂得写了,是因为记者在时代语言和传统文字之间,变得格外纠结。遣词造句,是用“自媒体”的,还是用原有的那一套?我们的老记者还好,习惯了旧式的那些东西,受网络的毒害毕竟不深,抵抗力本身也比较强些。我们的新记者就遭殃了,他们熟悉那些语境,本身就是在那一套不伦不类的火星语中成长的。最大的影响,其实还是写稿,我们的新记者全是用拼音输入法,再加上在网络及其更近的手机时代,没当记者之时全是乱写乱拼一气。现在好了,一则短短的消息,有时差错我都不好意思帮他数。报纸白纸黑字,你说怎么办?吃亏的还是自己。各位是搞办公室的,我也建议大家赶紧去学五笔输入法,给领导大骂一次可不是闹着玩的。今年,我有一次受不了了,暴发了一次。编辑把报纸大样给了我,一个个圈在那里,你说我当记者部主任的人会不会坐得住?要不要骂人?我的几位女记者,在记者部例会上被我不点名地一个个一处处说了过去,当场几个就呆在那里,事后大哭了一场。有所触动也是好事,办报纸不是儿戏,搞办公室的更是如此。 “融媒体”发展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时代,其实是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全民记者一回头,发现主流媒体跟上来了,使用的手段就是“融媒体”。现在,原来意义上的纸媒,实际上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发展变化。拿三明日报社来说,也早已不是一张三明日报打天下,而是一个全方位出击、多手段共用的新媒体。除了三明日报,我们还有网络时代的三明网、手机报,前两年又兼并了今日三明网,后来又有了新浪三明日报微博,现在又有了手机时代的微媒体,如三明日报官微、聚焦三明微信。最近,听说又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是低层次的。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高水平的,那就是“融媒体”的中央厨房。 “融媒体”的中央厨房有多花钱,想来大家一听就知道了。三明日报社可以说花不起这个钱。福建日报社的中央厨房,据我所知,已经开始试运行了,投入的钱是以亿来计算的。由此可知,中央级媒体比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那整个投入有多大。听说,省宣发了个文,反正福建各县都要进入福建日报社的这个系统,也就是福建日报社的终端在福建各地落地,所有县里的各种消息可以即时进入中央厨房。这对三明日报的冲击,在我想来,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家立马就给你把消息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平台全方位发布了,我们怎么办?可是,我们各地的地市报社包括三明日报社,又没有被整合进福建日报社的这个大系统。当然,各地的地市报社其实也不愿意了。 刚才说了,“融媒体”的中央厨房可以把消息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平台全方位发布。换句话说,就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是通过“中央厨房”,进行采编流程再造,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我们三明日报社本来采用的就是采编分开的机制,就是所有记者都在记者部,而编辑散在要闻、专副刊等各个部里。这在以前是比较先进的,比其他报社采用最早的采编合一机制要好。现在“融媒体”的中央厨房,第一次把编辑这一个环节完全整合了起来。也就是在编辑这道环节,把所有的各个平台的编辑,不管是纸媒的,还是网络的,还有微信的,通通集中到了中央厨房里,各自拿着记者在一线发回来的稿件,加上云数据大计算支撑的新闻背景资料搜索,在后方做出编辑自己想要、符合各自受众味口的菜肴。 去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首推“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平台,成为新闻业界的焦点。不管是叫做“中央厨房”,还是叫做“全媒体中心”或者“中央编辑部”,它的出现对于新闻行业发展来说,意义都是划时代的,传统的原有的新闻生产线被彻底抛弃。记者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地位好像是最尴尬的,有点成了要到一线去的报料员。你采写出来的新闻,就像报回来的料,人家后面在云端之上,给你千变万化出各种你自己都认不出来的新闻来。编辑倒是还好,仗着计算机的威力,和网管以及程序员的配合,变得跟千手观音一样厉害,成了可以最后写各种稿件的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这个变局,有点像你们从金税工程到营改增的变局一样巨大。我小的时候,基层的税务所都是和银行尤其是信用社在一起的,一个灶台吃饭。基层的税务所人手非常少,我都帮税务的同志收过屠宰税。这个税种早都不知哪里去了。国家发展和进步,可以从税改之上看出来。从金税工程到营改增,我们也会发现,好像税收越来越刚性,越来越没有回旋操作的空间,换句话说,也就是收税不是问题了,收多少也不是问题了。其实,一个有成熟税收体系的国家就是这样,每个公民都有一个结算账户,想逃税不可能的。我们国家之所以这方面乱,根子其实是在金融体系的混乱上面。最近,我们单位的网管,也是一个编辑记者,差一点就在建行的网银上中招。他发出来的大作,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其实,他已经手下留情了,那哪里是银行的漏洞,实在就是银行给用户埋下的坑。漏洞是要黑客发现的,而银行的那个坑,多少用户已经上当受骗,银行早就知道,就是不改。就像通信企业一样,和第三方合作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你自己愿意改吗?百度一个季度来自医疗的搜索广告收入是20亿,一个惊人的蛋糕。你说,哪一个人会愿意自废武功呢? 纸媒的困局,恰恰也是在这里。纸媒的医疗广告,国家早就不让干了。反正,国家对纸媒各种严管严控,但是对网媒,原来国家各种宽松,无人监管,后来搞了个道德评议会一类的东西,让网媒自律,直到后来发现不行坏事了,才逐渐收紧。手机平台,也是这样,各种直播,乱象多多。浑水才有鱼可摸。而纸媒的困难,恰恰在于市场太过于成熟,基本上是一池清水。我们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一张报纸,那这座城市会怎样,大家可想而知。三明日报这张报纸,其实是三明文化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个整合各方才子的一个平台。这张报纸,不仅培养出了一些记者,而且培养出了一些文人,这方面那方面的家。拿国税局来说好了,国税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有些就是我们报纸忠实的拥趸,是给我们投过稿的作者。比如,写出《屏山内洋:藏在云彩下的村庄》这个作品的作者,我上次讲座时曾说过,这个作品历史与现实交融,一个家族、一处村落、一种文化,在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我看了两个字:佩服。和我们报纸打过交道的国税才子,除了作家之外,还有摄影家、书画家等等,总之不少。同样,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店,这个城市可以说不是城市。我刚回三明的时候,就很痛苦,那时没有网络,这里简直是文化的沙漠。所以,我是希望我们的财政,我们的税收,对于报纸,对于书店这一类的纯文化的供给者,不仅给予免税,还要给予支持。 深圳报业集团,最近传来一个好消息,深圳特区每年补助1个亿,支持报业发展。三明是没有这个可能的,所以一个地方没有发展,文化的活力就会随之枯竭。我知道有位国税的同志,曾经把南平、三明、龙岩的产业情况作了对比,写得是我看过的分析三明产业情况最好的文章。国税人懂经济,会思考,而且思考得深,不得了。深圳特区每年补助1个亿,我猜想过去应该就是为了给深圳报业集团做中央厨房用的。当年,深圳报业集团的总经理曾经是三明的尤溪人,是我的清溪老乡兼大学同系的学长。他先是分配到了光明日报,后来跑到了深圳。那个时候,深圳报业集团牛得很,有的是钱,现在居然也落到了要补贴的地步。还好,这个家伙有先见之明,去了深圳广电集团当董事长去了。当然,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云时代的云,那是个烧钱的云,钱烧了还不一定看得到一点云彩。 中央厨房的工作流程,人民日报社概括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采集阶段,整个集团可以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使新闻素材等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在编辑阶段,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需求生成多种不同的产品。但是,他们也指出,“中央厨房”并不是要由一个编辑部来包揽集团内所有“新闻成品”的生产,“厨房”分发的可能是“半成品”,不同的媒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再加工。“中央厨房”的职能主要是加强整合协调,并为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提供一个有效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质化,保持不同媒体的个性和特色。不过,我觉得这是一厢情愿,事实已经是大包大揽了。因为中央厨房里头,必然有一个最高级别的人,比如一个报社的总编辑在那里坐镇,哪里还有别人说话的份。 拿我们三明日报没有经过中央厨房出来的融媒体来说,已经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了。举个例子来说好了,比如,这两天三明到武汉、北京航线开通的新闻操作,就各个平台大不一样。报纸头版的报屁股发了一条消息:三明沙县机场开辟“北京-武汉-三明”往返新航线。三明日报微信是做第2条:确定了!三明机场即将新增2条航线,可到武汉、北京、深圳。而聚焦三明微信是做头条:9月12日开通三明-武汉-北京航线,9月13日预计开通三明-深圳航线!三明沙县机场开通新航线的权威消息在这里!两个微信都图文并茂,比报纸好看不少,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更加快速,都是第一时间发到了受众的手机里。当然,你不订阅,他也没折,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新闻客户端,都是这样。所以福建日报社今年前一段时间,新推出新福建新闻客户端之后,报社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推广的任务数量。搞不好,以后三明日报社也会要求我这样,到时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先行谢过,呵呵。 记者的挑战
接下来的时间,想和大家分享的正是,从”自媒体“时代到”融媒体“发展,在这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格局的挑战之下,我们记者应对的一些办法和思考。其实,这些也是包括在座的各位拿笔作文的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当然,我的思考并不一定对,只是想诚实地端出来,交给大家自己去选择和判断。 第一是对新闻的判断力要求不会变。一条新闻的价值如何,这样的判断力是记者的基本功,不可能是哪一个新闻时代或者是哪一个平台能够随意改变的。上次,我来这里讲过,三明的经济就是这种状况,经济的压力会向所有有关的部门传导,不仅报社有压力,国税也有压力。因为常年混在市主要领导的身边,所以我知道税收的数字太重要了。GDP的数字,我一般不看,但税收的数字我一定看。社会上真正知道厉害的人,对税务的一些东西是非常关心的。三明的日子从什么时候不好过,严格说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分税制开始。社会的关注点,其实,就是我们的新闻点。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报社的记者不太爱与税务部门打交道,不太愿意采写这方面的稿件。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分析起来,根源还是在于对经济不通。要来写,写什么呢,往往会犯难。 而我们国税的同志,是懂行的,但不知道结合点,其实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新闻判断力。这个数字敢不敢报,那个事情社会关不关注,你们不知道。还是讲上次说过的那个作品,因为比较有代表性。这篇作品发表在2015年1月1日《三明日报》上。 荣誉送上门 优惠迎进门
我市评出A级纳税人218户
本报讯 “我们2014年又被评为纳税信用A级企业,出口退(免)税非常便捷,企业资金周转更快了。”上月16日,尤溪县红树林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绍棋高兴地说,“年底正是企业产销旺季,企业纳税贡献受到税务部门肯定还能享受到优惠政策,真好。”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两年定期开展一次,分为A、B、C、D四级,由国、地税部门轮流负责,去年是第六次评定。与往年不同的是,去年统一使用了省国税局推行的评定系统,采用系统评定和人工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工作。全市国税系统管征的13431户纳税人参加了本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经过4个月的评定,国、地税联合评出共管户A级纳税人218户。 评定结果出来后,税务部门一改往年开会颁奖的形式,主动上门为纳税信用A级企业送荣誉,了解企业生产发展情况,为企业服务。红树林木业公司主要生产木制复合装饰材料、指接板等,产品全部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可创汇1600万美元以上。不久前,尤溪国税部门把纳税信用A级企业的牌匾、证书送到了公司负责人谢绍棋手上,感谢企业为纳税作出的贡献。 据了解,“纳税信用A级单位”享有多项鼓励政策:在符合出口货物退(免)税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对税务登记证验证、各项税收年检等采取即时办理办法,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纳税人相关资料后,当场为其办理相关手续;放宽发票领购限量等。 红树林木业公司自2010年起,已经连续两届被授予“纳税信用A级单位”。去年公司前三季度已完成工业产值6600多万元,出口交货值1100多万美元,上交各项税费330多万元。作为一家出口型生产企业,谢绍棋介绍说,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这条优惠政策对企业帮助最大。 (叶明华 林振新) 这不仅是国税的事,而且是全市的事,是一种经济的导向、政策的导向。但这样的事,往往我们国税人来写的时候,就真的如主标题一样,简简单单报一个“我市评出A级纳税人218户”。这的确是新闻,但好新闻如炒菜,还得加些佐料。真正的新闻点,在哪里呢,在肩题“荣誉送上门优惠迎进门”上。这就是对一个新闻的处理,是巧妙的茶中有味,还是如白开水一般直白。记者的判断不同,处理稿件的新闻点也不同。同样,编辑的判断不同,也会对稿件的处理不同。 我们常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很显然,大家都知道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标题是最重要的。文章的标题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你的文章是被人一扫而过,还是被人一饱眼福。新闻作品的标题制作,其实往往是新闻判断力的直接结果。上面这篇作品的标题,既写实:我市评出A级纳税人218户,又务虚:荣誉送上门优惠迎进门,把国税办的评定A级纳税人的好事和真情服务税企的精神,相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当然,标题制作很难,难就难在这里,既要提炼,又要升华。 我们怎么加强自己的新闻判断力呢?我们记者部有一个例会制度,是记者互相学习、沟通、碰撞的一个平台。你们没有这个条件其实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对一个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横向的比较,在网络和手机时代,这非常容易做到了。比如,这一次的G20,我们可以看看除了新华社发出来的通稿之外,各家乃至世界各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哪怕是新华社的通稿,不同的媒体在使用之时,有何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教给我们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报纸有一个阅览室,我们这一代,就是在那里比较着各家报纸的同与不同之中成长的。现在,没有必要去阅览室了,但是方法还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方法,好像也曾经与大家分享过。那就是盯住一家媒体来每天看报,分析加点评新闻。当年,文人之中尤其是搞办公室的,剪贴报纸的不少。网络和手机时代,收藏到电脑或手机之中,也是一种好办法。你有收藏,其实你就加上了你自己的分析判断,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什么文章都收藏。还有人更绝,专门盯住某一位记者的文章,来分析和判断。外面的,我不敢说,至少三明日报社内部,是有个别人专门盯住我文章看的。想起来,我都觉得很恐怖,而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觉得很幸福。有人盯住,如履薄冰啊,搞得你不得不去推敲。有时候,我翻看到自己刚进报社时的一些报道,会大吃一惊,那时的文章才是灵气十足,虽然稚嫩了点。 说这些的意思,其实是想告诉大家,稚嫩不可怕,可怕的是丢掉了灵气。做办公室的,有时比我们还辛苦,尤其是现在的办公室,因为领导文化水平相当都较高,你们写作行文的自由度变得越来越小。 第二是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不会变。这就需要我们记者,包括办公室的同志,都要真正深入一线去了解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简单化地处理文章。举一个最近我们三明日报推出来的重大典型好了。沙县农科所的黄秀泉,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我参与了这个典型的报道,做了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同时配了一条评论。我去了一线,也亲耳听到黄秀泉夫妇二人都说,黄秀泉没有孩子。我还亲口问了黄秀泉这件事,因为我看了此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大意是说他把种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结果,我成文之后,有一个大领导看了,对此提出了质疑,问他的户口本里到底有没有孩子?吓了我一跳,这我还真不知道,我没查过人家的户口本。户口本里究竟有没有,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有,就是法律意义上他是有孩子的。我们不能保证黄秀泉夫妇为了某方面目的,会去做这方面的文章。因为女方原来在贵州是有孩子的,只是后来孩子参军去了。会不会为了转业安置做这个事,我当然不敢保证。你看,有时候,真实是法律意义上的。所以,我们搞文字的人,不得不多留几个心眼。 再回过头来说三明机场航线开拓的事吧。有一些不成气的媒体,好几次炒作的沸沸扬扬,说三明机场又要开通哪里到哪里。然后,我们三明日报的记者,就不得不专干辟谣的活了。辟谣次数多了,可能变成有一些习惯性思维在作怪,反正大意就是说,这种事要三明机场经过如何如何,才真的能算数。这位记者后来被我叫来说了一通,我叫他也要和三明机场的人说一声,不管人家是真是假,不管你真的是有权力想让人家开就开,不想让人家开就开不了,你话也不能那样说啊。好像老子才是天下第一,想要从此过,就得听我的。我要不让过,一只乌鸦都飞不过去。这种心态尤其是这种讲法要不得,会得罪航空公司的,也会让广大市民看不爽的,典型的机关作风吗!我说,难道不能换一种说法:是,的确航空公司有这样的想法,也已经向民航部门报批了航线,我们机场也正在积极促成,具体会有什么结果还须等待。被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看三明机场的同志也听进去了,这次学乖了,对三明深圳航线的回复,就比较有机巧。对深圳市三明商会秘书处的信息,沙县机场工作人员他们表示,”有这方面的消息,但是目前还在洽谈中,我们还没有接到正式的通知,具体要等到周一开完会,周二就能确定了。“我说这些,想告诉大家的是,你是真实的没错,但人家也不是空穴来风,这时既要说清真正的事实,又不去轻意地否定别人的事实,这样会让你赢得更多的尊重。因为你一辟谣,人家的真实,就被你打成了虚假。如果的确是虚假的,也就罢了。人家信息也是有出处的,那对人家的伤害就很大。得罪一家航空公司,也许得罪的就是整个民航界,毕竟人家行内是一家亲。至少记者,尤其党报的记者是如此。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记者被欺负的新闻,全国记者会蜂拥而上的局面。 我讲过,记者的专长在哪里呢?就在于记者会采访,会深入生活进行深入采访,深入采访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采写新闻是记者的天职,采访是当一名记者的基本功。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第一性。不真实的新闻,永远是立不住脚的。而真实性,恰恰是网络或者手机时代,那些自媒体的硬伤。主流媒体一辟谣,他们就没了声音。但过一段时间,又会有新的谣言鹊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主流媒体,现在变成了弱势媒体。我相信你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但我就不爱看。正如这一次郭德纲和曹云金闹纠纷,新闻满天飞。有的个别网友就跟贴说,反正我就喜欢郭德纲,因此他就是对的。现在的人,有时是无法用对错或者公理来说服的,感觉真是有些疯狂、没有自己脑袋的一代,粉到死的那种。这样的人,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的冲击下,有的人说新闻已死,其实新闻肯定死不了,只是有的新闻单位会死,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会有转型的阵痛。新闻不死,是因为毕竟大家不会长期爱听假的东西,即使娱乐也是一时的,天天娱乐不得累死。我也曾讲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的普及,已经改变了生活。这种对于自媒体假新闻的纵容,不可能长久。不真实的东西不叫新闻,叫作故事,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编就怎么编。具体到国税,任何国家涉税的事情,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你们一报什么就会不得了,天下为之震动。这样的权威部门,哪怕是报一个过时的、无聊的真新闻,都会被千夫所指。 第三是对新闻的引导法原则不会变。热点新闻冷处理,负面新闻快处理等等之类。人们说涉外无小事,我说过涉税无小事。在报涉税这方面新闻时,要慎之又慎。当然,慎是让大家管好自己的笔,而不是不让大家报。我提醒过大家,要报新闻,就要把国税的形象高高举过头顶。国税的形象是什么?我以为是发展的形象,为民的形象,担当的形象。 你们国税有特殊性,报道国税怎么服务地方发展,怎么一心为民,怎么勇于担当都没有错,但是内部的材料与对外的新闻有别,面对千家万户的新闻,千万不要光写收了多少税,老百姓不懂这些,他们本能地讨厌税。如果是你们行内自己的税务报,你这样报没问题,但社会上的尤其是地方党报,他不爱听这些。说白了,他喜欢你说少收了多少税,但你们又不能这样说,毕竟要依法办税。所以我们要去具体分析,要去换个说法,比如,原来税多收了,是因为地方抓经济,抓出了效果。反正,话都是人说的。前些天,全国人大开常委会,分组审议《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财政部就吃了个大亏。《新京报》的标题是:”委员:中央营业税收入怎么会完成预算的3049.5%?“委员说了:“我们想的是‘营改增’,营业税应该是下降的,全国的营业税是负增长的,结果中央(营业税)一下子完成3049.5%,肯定有原因,但是没有说明,我认为还是说明一下好”。你们看,涉税的事,不说清楚,不说好看,是很怕的事。财政部吃亏,就是吃了不有意引导舆论的亏。不对报告事先做些新闻上的防范,这是我们国家政府部门的通病。等到事情报出来之后,你再想来引导,那就难了。 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永远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但是整个社会心态却是越来越狭隘,人家会怀疑这怀疑那。就拿今年泰宁的自然灾害来说吧。我们的新闻主管部门,是每天都开新闻发布会,把掌握的第一手情况,一五一十地向记者通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第一时间引导舆论。结果也证明,这一次的新闻舆论引导是非常成功的。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网络之上,反正我们看到的都是来自政府层面主动报出来的各种消息。而之后的福州闽清洪灾,被新闻媒体剥皮式地翻了个底朝天,根源就在于没有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反正一问三不知,全国涌来的记者们跟无头苍蝇一样乱钻,那哪一个灾区经得起这样的新闻折腾呢。 还是那些话。说这些,无非想告诉大家,报新闻之时,要换到社会大众的角度,来先审视自己的部门单位,审查自己的新闻。热点新闻线索冷处理,就是一个好办法,不能什么事都往外报。其实,我知道我们国税底下也出了一些事,有些事一报就会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哪怕是国税的家属出了什么问题,都很容易被人把火引到攻击国税上。内外有别,防火墙怎么设置,是值得我们考虑的,这也是我们在座的同志要关心的。问题是,现在的社会又没有不透风的墙,新闻热点应急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去年永安在春节之前,有一个省属企业出事了,窨井一类的老问题,三明出过多起了。这起是福建福维股份有限公司的硫化氢中毒事件。他们市里在新闻报道控制上,作了有效的引导,一是省属企业,二是一人遇险,四人抢险出事。这就是技巧。 别把新闻看得那么高尚,你不去占有新闻这个阵地,不主动去宣传自己的部门,那么你的部门单位形象从何谈起?那么,究竟报什么好呢?就是上面所说的怎么改革发展,怎么一心为民,怎么勇于担当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归结到最后,就是为了自己的部门单位形象在做宣传。不要说国税行业,哪怕是大到中国,都有新闻宣传的问题。国税行业在国内新闻宣传上是吃亏的,中国在国际舆论高地上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根子都在于自我宣传不够,宣传的技巧不够巧,尤其是新闻报道的分量不够重、深度不够深、广度不够广,不善于利用新闻这个好东西去树立自己形象,去影响千家万户。 我们说,记者无倾向,但新闻有态度。关键就在于沟通,就在于引导。今天,我与大家沟通到这里,零零散散,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包容。毕竟,我已经拿出真心,来对待这次讲座了,昨晚我为此加班到了下半夜。当然,这一次,有关国税的话题,讲得比上次少了,这是不应该的,也是我要说抱歉的地方。好了,最后,真心欢迎以后我们还可以多沟通、多交流,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