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的“想当然” 李顺亮 2011年2月8日15:49 当记者不动脑筋,人家说什么,你就写什么,这倒不会出什么事。但是,如果想当然,甚至自作聪明,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这样的报道一出去,让被采访对象难受之后,也许很快会轮到自己难受。最近,有关重庆市长与房产税的错误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原来,在重庆市财税工作会上,黄奇帆市长“讲的是土地等级,可第二天第一财经日报上赫然一个标题‘黄奇帆说,重庆将以十个等级收房产税’”。整个中国任何城市,建设部规定每个城市的地价有一级、二级到十二级,有级别类比。这个记者的想当然,的确是牛头不对马嘴,把完全不相干的两个概念凑起来,弄得黄奇帆无地自容。 还好市长就是市长,总有机会解释。在后来重庆举行的开征个人房产税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第一财经日报对重庆房产税政策的错误报道,黄奇帆进行了澄清。而这个澄清无疑重重打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一巴掌。他说:“如果我说的任何一句有逻辑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只要是我本人的原意,报上刊登了引发争论,我没有什么担心,如果不是我原来的这个意思,写成另外的意思,造成误解和误读,还写上黄奇帆的名字,我就要批评一下,今天正好碰到你。” 第一财经日报有这样糊涂的记者,自然还会犯类似的错误,正好还是发生在报道黄奇帆上面。原来,那天在财税工作会上,黄奇帆讲到上个星期到台北去,发现一件有些特别的事,台北也在研究房产税的事,而且研究的思路也是对豪宅收房产税,就是我们说的高端商品房收房产税的事。他们的思路和我们有点相同。于是,黄奇帆说了一句“英雄所见略同”。结果,不少报纸跟着第一财经日报的那篇有点“转轨”的报道,报道成“黄奇帆说,重庆的房产税方案将模仿台湾”。 作记者如此想当然,或许深究进去,背后还有追求轰动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版面追求爆炸性,自然免不了会走上虚假新闻的极端。于是,连重庆市长这样的高官,也在这种新闻面前感到“无地自容”。这样作新闻,实质是对新闻事业的一种极大伤害,不仅凸显出我们记者群体在不断地走向低俗化,而且会让这些受过伤害的采访对象,不愿再面对媒体。当采访新闻越来越困难的时候,记者就越来越不好当了。以前,大家称我们记者是“无冕之王”,是一种敬称。现在,“记者是流氓”却不时刺着我们记者的耳朵,这是对记者群体的最大污辱。我们在愤慨的同时,也得反省一下自己,的确我们的群体之中,有一些害群之马。 对黄奇帆的这则澄清新闻,网易里有一个精彩的跟帖,且照录如下: 黄市长,你这算好的了,别解释了,越解释,媒体越有新闻可发,不信问问郝海东。 1.郝海东刚抵达昆明,迎候在机场的记者向他发问:“请问你对本地的三陪小姐有什么看法?” 郝海东知道北京、大连都明文禁止三陪小姐的,所以反问:“这里居然还有三陪小姐吗?”于是,第二天报纸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千里迢迢,海东今日飞抵本地。心急火燎,脱口便问三陪小姐! 2.第二天又有记者采访郝海东:“请问你对本地的三陪小姐有什么看法?”这次郝海东学乖了,回答说:“对不起,我对本地的三陪小姐不感兴趣。” 转天的报纸还是有的说:见多识广,海东夜间娱乐要求高。不屑一顾,本地三陪小姐遭冷遇! 3.第三天记者居然还是就此发问:“请问你对本地的三陪小姐有什么看法?”郝海东回答得非常干脆:“我对三陪根本不感兴趣!” 本以为这下可以天下太平了,没想到报纸的标题更不像话:欲海无边,海东三陪已难满足。得寸进尺,四陪五陪才能过瘾! 4.到第四天的时候,各媒体间郝海东与三陪的题材比比皆是,成为热点。记者们都纷纷发问,郝海东干脆紧闭牙关,一言不发。 郝海东无话,报纸仍然有话:面对三陪问题,郝海东无言以对! 5.第五天还是有记者在问同样关于三陪的问题,郝海东终于急了:“你们要是再问三陪的问题,我就去告你们!”于是,报纸上的标题顺理成章地写道:郝海东一怒为三陪! 6.郝海东终于忍无可忍,把所有刊登他与三陪新闻的报纸都告上法庭,认为事情总该得到解决了,没想到报纸的标题竟然无动于衷:法庭将公开审理郝海东三陪小姐案 这是对记者绝妙而又辛辣的讽刺。在不得不佩服网友极其有才的同时,也令作为记者同仁的我们十分汗颜。为了采访,死缠烂打是可以的,也是作记者所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但是,不顾基本事实随意曲解采访对象的本意,甚至一味无耻地追求轰动效应,无异于用新闻来强奸自己的采访对象。最终,当然是损害了我们的新闻事业。之所以,这样类似的情况会此起彼伏、不胜枚举,根子在于现在的社会不再那么单纯,多元化之中所透露出来的,多少有些人类阴暗的心理。现在有的人就喜欢歪曲,有的人就喜欢八卦,为了市场化运作的卖点与眼球,个别记者自然就会用扭曲的新闻来迎合这种心态。 中国记协也知道现在的中国虚假新闻增多。的确如中国记协所云:“虚假新闻已经不只是新闻界的一种公害,其对整个社会、对国计民生、对中共的执政能力已经提出了挑战。”原因很简单,“老百姓是从媒体上看中共的领导和政府的权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共和政府的声音,如果虚假报道集中地出现,而且都出现在重大问题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非常大。” 2011年1月,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说:“近三个月以来,被中央各部委否定或者需要澄清的虚假报道多达20条,而且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央部委这么集中、这么大量地否定新闻媒体的报道,这在中共建国以来是少有的。同时,虚假新闻所涉及的面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原来的娱乐、体育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延伸,开始涉及国计民生、宏观政策等重大问题,而且出现了从小报小刊向有影响的都市类媒体、财经类媒体甚至党报党刊蔓延的趋势。” 中国的新闻媒体似乎从来没有过如此众多的杂音,由此产生的喧嚣有时让人如坠五里雾之中。“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与官方所提倡的价值理念的两难;二是新型媒体的发展与新闻管理最基本政策的两难,新闻管理最基本的政策就是不准个人办媒体,可是迅猛发展的新型媒体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再一个就是外宣与内宣的两难,原来是两个口径,现在基本打通了。”官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遇到的三个“两难”问题,不是我们一般记者考虑的事,这是控制意识形态的中宣部所应该考虑的事。 但是,作为记者,中国整个社会经济领域还面临11个“两难”问题,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既要做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既要加快工业化,又要做到不高投入、高污染、多占地、多耗能;既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又要吸纳保持一定的劳动力;既要发展城镇化,又要防止随意圈占农田,确保18亿亩耕田这根红线;既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又要防止通胀;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稳定;既要竞争、要效益,又要做到公正;既要保持东部强劲的发展势头,又要确保中西部的发展;既要改变中西部的落后面貌,又要保护全国生态的总平衡;既要抑制通胀、提高利息,又要对热钱涌入有所防范;既要注意汇率的提高,又要防止出口外贸企业关门。”这11个“两难” 问题,好像很抽象,其实很具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记者应该如何面对这此问题,如何报道相关新闻,值得我们深思。 记者无倾向,但新闻有态度。中国记协说:“有一些虚假报道虽然涉及的不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是一些小事,但恰恰正是由于有这些问题的积累和出现,才会出现虚假新闻朝着政治、经济、文化这个方向延伸的趋势。”小事不小,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新闻,不仅事关记者自己的良心,而且事关群众最后对新闻的爱恨。比如说,买票看似一件小事,但春运买票就不是小事了。我们的记者如何处理,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良心?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显然对此处理得不好。最近,央视报道“春运买票容易”被称笑话。 2011的春运,央视新闻频道关于“成都春运第一天:回家变容易了”的报道视频引发网友议论,有网友称“这个笑话太冷了”。网友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CCTV报道里的幸福生活啊!我们并不能怀疑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造假,成都火车站买票是容易,因为这里是返乡目的地。而且,记者“选成都来报道春运第一天,真是用心良苦啊!”但是这样的报道,的确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用心良苦到了“险恶”的地步,对全国深受买票之苦的群众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笑话。这样的笑话,伤了群众的心,也伤了新闻自己。这样的新闻报多了,以后还有谁会看我们的新闻呢,还有谁会相信我们的新闻呢,还有谁会爱戴我们的记者呢? 中国的火车票有多难买,其实全国人民都知道。回帖中的《车票买卖》就生动描写了这种难: 车票必须买,一早就去排 最后知道没有了票眼泪留下来。 车票不好买,我们都冻坏 就算排到过年也不一定能买来。 当初是你说好买,好买就好买, 现在又要哄我买票不用再来排。 车票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让我挣扎,让我明天,你在扯淡哎! 于是,央视这样的“逗你玩”多了,当然会弄得很多人看《新闻联播》,就是为了对时。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精彩回帖: 一个男人问街边小姐:包夜多少钱? 小姐:200元。 再问:是不是怎么样都行? 羞答答回:是! 男的大喜:今晚你帮我到火车站排队买张火车票我给你300,或者你帮我打通广州订票电话我给你五百! 小姐愤怒:你打通我免费陪你一个月。 找个小姐容易,而买张票难,这就是现实的社会。但愿这样的局面不要出现:找个记者容易,而看则新闻真难! 附一: 重庆市长称房产税错误报道让其无地自容 2011-01-29 来源: 重庆晚报 27日,在我市举行的开征个人房产税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先前个别媒体对我市房产税政策的错误报道,市长黄奇帆向众多媒体进行了澄清。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后,黄奇帆说:“今天第一财经日报在这里,我正好要找你们说一件事,如果我说的任何一句有逻辑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只要是我本人的原意,报上刊登了引发争论,我没有什么担心,如果不是我原来的这个意思,写成另外的意思,造成误解和误读,还写上黄奇帆的名字,我就要批评一下,今天正好碰到你。前几天在重庆市财税工作会上,我曾经讲过税务改革方面的事情,内部讨论都在讲这类事情。我讲过曾经重庆房地产的土地等级有十个等级,这不是我们的发明,整个中国任何城市,建设部规定每个城市的地价有一级、二级到十二级,有级别类比,我讲的是土地等级,可第二天第一财经日报上赫然一个标题‘黄奇帆说,重庆将以十个等级收房产税’,这个叫牛头不对马嘴,不信你们从网上调出来看,全是我这么一句话,把我弄得无地自容,我怎么去解释,完全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会凑起来,这是我要纠正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我们去年年初开始研究房产税,当然中间有许多各方面方案讨论研究的过程,已经研究了一年,现在能发布也是我们和各专家、方方面面有关部门之间沟通之后形成的合理方案。那天在财税工作会上,我讲到上个星期到台北去,发现一件有些特别的事,台北也在研究房产税的事,而且研究的思路也是对豪宅收房产税,就是我们说的高端商品房收房产税的事,他们的思路和我们有点相同,我说了一句‘英雄所见略同’,今天我发现不少报纸跟着第一财经日报的那篇有点‘转轨’的报道,报道成‘黄奇帆说,重庆的房产税方案将模仿台湾’,之后,就有很多学者说,他是资本主义,你是社会主义,怎么模仿台湾,古怪的问题都出来了,我也无地自容,借此澄清,没那么回事,纯属误导。” http://news.163.com/11/0129/02/6RHHE0E200014AED.html 附二: 记协:中国虚假新闻增多 (2011-01-27) ● 于泽远 北京 中国记者协会党组书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翟惠生近日透露,近三个月以来,被中央各部委否定或者需要澄清的虚假报道多达20条,而且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央部委这么集中、这么大量地否定新闻媒体的报道,这在中共建国以来是少有的。 同时,虚假新闻所涉及的面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原来的娱乐、体育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延伸,开始涉及国计民生、宏观政策等重大问题,而且出现了从小报小刊向有影响的都市类媒体、财经类媒体甚至党报党刊蔓延的趋势。 翟惠生强调,虚假新闻已经不只是新闻界的一种公害,其对整个社会、对国计民生、对中共的执政能力已经提出了挑战。因此,治理虚假新闻迫在眉睫,必须采取行动有效遏制这种趋势继续蔓延。 14个“两难”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报》昨天引述翟惠生说,官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遇到三个“两难”问题: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与官方所提倡的价值理念的两难;二是新型媒体的发展与新闻管理最基本政策的两难,新闻管理最基本的政策就是不准个人办媒体,可是迅猛发展的新型媒体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再一个就是外宣与内宣的两难,原来是两个口径,现在基本打通了。 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三个“两难”外,他还指出,中国整个社会经济领域还面临11个“两难”问题:既要做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既要加快工业化,又要做到不高投入、高污染、多占地、多耗能;既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又要吸纳保持一定的劳动力;既要发展城镇化,又要防止随意圈占农田,确保18亿亩耕田这根红线;既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又要防止通胀;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稳定;既要竞争、要效益,又要做到公正;既要保持东部强劲的发展势头,又要确保中西部的发展;既要改变中西部的落后面貌,又要保护全国生态的总平衡;既要抑制通胀、提高利息,又要对热钱涌入有所防范;既要注意汇率的提高,又要防止出口外贸企业关门。 翟惠生认为,这14个“两难” 问题,使得处在最前沿、最敏感部位的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也遇到了两难。如果不能对全局有清醒的把握,而且在政治上足够坚定,就很容易出现虚假报道,而这个虚假很可能局部是真实的,全局是虚假的,或者具体情节可能是真实的,但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考虑就是不合适的。 翟惠生说,虚假新闻增多,虚假新闻涉及面扩大等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一些新闻媒体对上述“两难”的问题把握得不好,缺乏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社会辨别力。 他警告说,老百姓是从媒体上看中共的领导和政府的权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共和政府的声音,如果虚假报道集中地出现,而且都出现在重大问题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非常大。 中国官方将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并称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2010年11月23日,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2010年11月是动员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是自我教育与自查自纠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为集中研讨与重点治理阶段;2011年4月为经验交流与督促检查阶段。 翟惠生透露,在专项教育活动启动之后,仍然有几家媒体在涉及国家政策、国计民生等大事方面刊发了一些不实报道,这种情况就属于顶风作案。比如,前段时间,在发改委平抑物价的过程中,有几家媒体报道称,中国的制糖企业由于受抑制物价政策的影响,出现减产或停产的情况。这样的报道给广大民众造成了心理恐慌,也不符合事实,发改委不得不出面澄清此事。 他说,有一些虚假报道虽然涉及的不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是一些小事,但恰恰正是由于有这些问题的积累和出现,才会出现虚假新闻朝着政治、经济、文化这个方向延伸的趋势。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4/cnpol110127c.shtml 附三: 央视报道“春运买票容易”被称笑话 2011-01-21 来源: 千龙网 核心提示:央视新闻频道关于“成都春运第一天:回家变容易了”的报道视频引发网友议论,有网友称“这个笑话太冷了”。网友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CCTV报道里的幸福生活啊! 昨日,CCTV新闻频道关于“成都春运第一天:回家变容易了”的报道视频被网友放上微博,立即让备受春运车票煎熬的网友不淡定了。报道中关于买火车票“容易了”的说法,激起了微博中上千网友的反驳,认为“这个笑话太冷了”。网友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CCTV报道里的幸福生活啊! 成都买车票“容易了” 据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今年春运第一天,成都火车站通过搭建临时候车棚,设立自动售票机,开通银行卡付款等多种方式,让旅客春节买票回家变得容易了。 在成都的站前广场和售票大厅,都没有太多排队买票的人,而前来买票的旅客也表示,很快就能买到车票。在“和谐号”自动售票机前,报道称“现在买火车票就跟买地铁票一样方便”,“旅客回家路,似乎也变得容易些了”。 直把“成都”作“广州” 这本是一条报喜的消息,却因为“回家变容易”几个字,极大的刺激了备受春运车票煎熬的网友,让大家愤怒却又无奈。对于央视春运前选成都这个返乡目的地报道 “买票不难”,网友很不买账。 网友“章大门”用亲身经历指出,成都不是返乡高峰城市,在成都待了四年,如果过年坐火车离开成都回家,买票真的没有头疼过。网友 “吕大善人”不满地指出,年前去成都火车站采访,还不如年后去广州火车站采访,买票都是一样很容易。 有网友嘲讽说,央视记者买张回成都的票试试?选成都来报道春运第一天,真是用心良苦啊!有网友调侃称,人家摄制组辛苦啊,这得采访多少人,才能采到这么几个说买票容易的旅客啊! 网友“庄××”表示无语,他的同事排了几个通宵都没能买到回四川的车票,想通过黄牛加了150元一张都买不到。网友“静子镜子随便叫”伤心地说,回家变容易了?她泪流满面了! 想过上央视报道的生活 一边是新闻告诉你,“回家容易了”;一边是网友博报,“今天又没买到票”。网友感叹,我多么想永远活在央视新闻里。 车票有多难买,网友告诉你。网友“T_tri”表示票不是不好买,是根本就没得买! “订票电话永远服务忙,火车站千军万马,到处都是人,售票点一票难求,一开闸就基本上卖光了,能弄张站票就不错了!我买票时,都有人头天下午3时在雪里排队,买第二天下午3时的票!好意思说春运第一天‘回家变容易了’! ” 再说到成都,网友“亦言爸爸”本周二凌晨2时开始去排队买票,当时排在队伍第二的一个阿姨,在开始售票后,都没有买到回成都的票。有网友无奈地说,大冬天的,央视“这个笑话太冷了”。 网友“杨柳sayuri”羡慕地说,“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新闻里的日子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