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李顺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也是新闻之所以深受广大受众爱戴的基石。不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害人又害已,身败名裂不说,甚至会吃上官司,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假新闻”受众有意见,而作为新闻人更应该脸红。当然,百密难免一疏,任何一家新闻单位,都不敢保证永远不出假新闻。连有150多年历史、在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誉的名牌报纸——《纽约时报》,都出了一个新闻“造假王”——记者杰森·布莱尔。这种情况,属于记者中的败类造假。而那次沸沸扬扬的周璇自曝与张铁林性交易的丑闻,更大程度上是新闻事件的主角在炒作自己,而媒体追求卖点愿者上钩。此种情况,属于别有用心的采访对象有意造假。

以上两种情况,属于人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不值得、也无须再作探讨。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正直的记者,有时为什么也会好心办了坏事,虽然从表面上看所写新闻是真实的,但是却在新闻的真实性这个根本问题上栽了跟头。问题的根子在于,没有注意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

的确,新闻真实与时效要求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倾向相关,与传媒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相关,与传统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联,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因此,作为新闻人所要做的,并不是把对新闻真实的要求,简单地归纳为要求一切必须完全真实,而是要从各个角度有限还原并无限接近新闻的本来面目。简单地说,一是所采写出的新闻现象要真实,二是新闻现象要能指向新闻本质真实。新闻现象要真实,这是新闻真实的基础,根本无须讨论,关键就在于这种现象真实能否指向本质真实。

现象真实要能指向本质真实

请看一起新闻事例。2003年7月,在《北京青年报》报道“稀土富豪神秘失踪”后,仅仅三天,又是这家报纸称中国稀土董事长蒋泉龙出面澄清,表示“媒体报道不实,公司运转正常,没有受到影响”。

从一封揭露在香港上市的民企中国稀土业绩造假的举报信开始,引发香港证监会的调查,中国稀土和蒋泉龙便陷入了尴尬的处境。热点即卖点!于是,在北京这样新闻竞争有些白热化的地方,媒体开始聚焦。

在这个事例中,《北京青年报》之所以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问题就在于前一篇报道只注意到了现象真实。文中说,“蒋泉龙夫妇已经去澳大利亚了!”一位当地知情的同行电话告知记者。前台警卫一听记者来采访,很自然地说:“前几天香港人也来调查过,去采访吧,但老板不在宜兴。”仅仅是建立在这两个现象真实基础之上,记者的两个问号就出来了:稀土富豪夫妇出走海外?稀土富豪神秘失踪?

而本质的真实是什么呢?原来,由于稀土和耐火材料的进出口业务需要,蒋泉龙经常往来于日本、韩国、澳洲和英国等国。的确他在7月11日去过澳洲,进行有关耐火材料业务的谈判,已经在7月16日返回了宜兴。至此,谣言不攻自破。前一篇记者采写的现象真实,没法指向本质真实。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的责任也愈加重大。媒体既然是个舆论机器,机器的存在就是要被人利用。但只要不是良心被狗吃了的媒体与记者,作为一个有品味的、正直的媒体,还要防止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自己的善心会被居心叵测的人加以利用。

那位《北京青年报》记者那种加问号的写法,无非只是想追求轰动效应。但蒋泉龙妻子钱元英说的话,却令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散布各种谣言,有关老板失踪的消息传出后,公司接到了客户上百个询问电话,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转”。

那么,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在哪里呢?重要的有三点:一是高度。现象真实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往往肆意拔高,添油加醋。而本质真实的文章,只是就事论事,点到即止。二是深度。现象真实的文章,采访的深度不够,而写作的“深度”却令人刮目相看。而本质真实的文章,采访的深度到家,写作的深度是根植于采访的深度上。三是温度,现象真实的文章,往往迎合社会热点问题的温度,问题的温度有多高,作品的温度居然就有多高,而根源而在于记者自己已经先于文章发烧。而本质真实的文章,温度不失真,记者的体温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影响而有丝毫的变化。

在现实复杂的社会面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还得用心去辨别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不然就会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步下的新闻圈套。前一段时间,还有一件事,在网络上反响很大。《常德日报》的记者胡德桂,在1996年跟着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下乡。结果,这位纪委书记彭晋镛,不给县、乡领导打招呼,轻车简从,直接深入到石门县二都乡丰台村调查研究,而且不住宾馆,夜宿农家。这位记者一时感动,采写出了一篇赞赏有加的新闻特写《夜宿农家》。可没过多久,这位纪委书记就落马了,原来是个腐败分子。

于是,这位记者的大作,就成了人家的笑料。《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文《一位市纪委书记的堕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点到了那篇文章。胡德桂记者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迅即发文《对不起我写了篇本质失真的报道》,勇敢承认是他的作品。文章述说了稿件采写的前前后后,为此表示道歉,并且从新闻角度探讨今后要如何防范。

的确,社会上存在着一小撮人,别有用心制造现象真实,蒙骗记者,以谋取舆论私利。其实,这只是那一小撮人在作秀,现象是真实的,而其本质却不真实。这就给记者的新闻采写工作,增加了难度,凡事都得留一个心眼,不仅要认真、认真、再认真,而且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几点启示

一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一名记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看待新闻事件,分析新闻素材,采写新闻作品。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比如采写一个人物,就不能满足于了解到人物的一两件闪光之事,而要全面了解掌握人物的一贯表现。今年,在福建三明出了一个英雄郑忠华。这位消防战士在洪水中勇救出6名群众,不幸在完成任务之时,被猛扑过来的洪峰卷走。郑忠华牺牲后,参与采访的记者发现,英雄郑忠华舍己救人并不是第一次,入伍以来已参加100多次抢险救灾任务,参与救出20多人。而中央电视台在编发郑忠华救人牺牲的新闻时,也无意中发现资料库中有播发过的郑忠华救人的镜头。英雄的事迹,因此更加丰满动人,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现象真实是就微观而言,而本质真实是就宏观而言。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我们透过微观真实的新闻,直击新闻的宏观真实。很多新闻在微观上是真实的,但一放到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又不是真实的。这一点在国外反华媒体上利用的最多,即利用广大受众对这种新闻真实性的模糊认识,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问题实质在于,利用新闻的微观现象真实,来影响受众的宏观价值判断。

现在,我们来分析不久前轰动全国的厦门交警事件报道。现象真实是交警与送水工发生争执,而本质真实是什么呢,那位记者把受众引到了强势交警粗暴对待弱势群体的路上去了,实际上本质真实应该是法律的严肃性问题。在法律面前没有强者、弱者之分,文明执法不等于在执法受到干扰时,不能强制执行。所以在网络上,网民争论不休。那位记者在无形中利用了群众的思维定式,即执法就是以强凌弱。

二是要防止思维的定式。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思维应该是发散型的,必须开动思维机器,对大量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观察一个新闻事件,而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否则就会以为现象真实,就是本质真实。比如,前一段时间,四川省不得为男性领导干部配备女性身边工作人员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什么反弹这样强烈,根源就在于,这位记者在采写这篇稿件时,他的思维本身有一个定式:即男领导配女秘书,最后总是说也说不清楚。简直就是把女人当作了万恶之源。因此,错以为这样的规定太好了,这可是一个大新闻。这里必须撇开这位记者用心险恶,故意给四川省出难题的因素。因为,这篇报道刊登在7月14日的《华西都市报》上,作为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的子报的记者,是不可能这样的。实际上,领导者的素质决定他的所作所为。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和女领导不能配男秘书一样可笑。秘书是职务,是一种社会职业分工,有胜任男、女秘书工作的才能的人,都可以从事男、女领导的公务、私人秘书,不能因为男领导因“性”腐败、女领导因“淫”荡而派生出职业歧视和职业性别岐视。

在我们的新闻采写中,这样的思维定式随处可见。比如 ,天气太冷太热,就报道说不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麻烦。孰不知,人的爱好是不一样的,有不少的人正喜欢这样的冷热;社会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正需要这样的冷热。太冷了,我正好可以玩我的冬泳等活动项目。热也一样,越热,雨水相对少了,工程建设者越喜欢。

三是要防止行文用词上的偏执。有一个有心较真的网友,对人民网的用词倾向作了简单检索。仅从2000年4月到2002年11月25日的检索结果,就足以让人大吃一惊。“最”:271,762篇。“最大”: 86,884篇。“最佳”:17,778篇。

这位网友说,先看“最”的出现频率。如果一篇文章只用“最”一次,那么,两年半来,人民网发表的文章就用了271,762次“最”,平均一天用 290次左右。“最大”和“最佳”,出现频率是上万。如果每篇文章只用那些词汇一次,那么,平均每天出现20个“最大”和“最佳”。真不知道,那么多“最”是从哪里来的?一天就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最”,那个“最”还有“最”的意义吗?“最”已经是最不“最”的了吧。

所以,我们报社曾要求每一位记者,在要用到“最”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向有关的权威部门核实一下,到底是不是“最”了?是“最”的话,是什么性质的“最”,这样的“最”有没有意义?

2004年8月26日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