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全程新闻服务 做好领导活动报道

李顺亮

《福建日报》社长陈逸清曾坦言,办党报,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这也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因为在时政报道之中,领导活动报道占有重要的位置。领导活动报道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党报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党的形象。

且看一条今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福建日报1月16日就省领导下组参加政协分组讨论的报道:

把更多的发言时间留给代表委员

把更多的新闻报道空间让给代表委员

昨日下午,参加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委员们开始审议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省委书记卢展工、省政协主席陈明义在民革、台盟、九三、台联组和共青团、妇联、青联组,代省长黄小晶在教育组和市、县(县)政协(福州、三明、莆田)组,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在民盟、农工、民进组,省委副书记梁绮萍在市、县(区)政协(宁德、龙岩、南平)组,省委副书记黄瑞霖在中共、特邀(一)组参加讨论,听取意见。省领导陈营官、李宏、朱亚衍、鲍绍坤、荆福生、汪毅夫、刘德章、王美香、叶双瑜、李川、潘心城、金能筹、王耀华、李祖可、陈家骅、苍震华、叶家松、吴新涛、王钦敏也下组参加讨论,听取意见。

以往领导下组参加讨论至少省委书记、省长单发,而这次和所有下组的省领导融在了一起,仅仅发一条300字的标题新闻。这在福建党报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标题新闻”的报道清风,得之于党报新闻改革的成果,更得之于省主要领导的宽广胸怀和脚踏实地的公仆作风。这样的创新与突破,“把更多的发言时间留给代表委员、把更多的新闻报道空间让给代表委员”,却树起了新一届省委领导下的班子形象,也树起了党报的形象。

因此,我们说,做好领导活动的报道,难就难在一个“好”字,要做好就得下很多的心思,做很多的苦工,用很多的新招,为领导活动提供全过程的新闻服务。

一、做好领导活动报道,需要我们具备“四到”

要做好领导活动的报道,关键是要把握领导活动意图,有的放矢采访,去粗取精写作,并且向后延伸服务,协调适当版位予以发表。

首先要注意采访时的几个要求。具体来说,要做到人到、眼到、心到、手到。如果这“四到”的必备基本功都不到,根本就谈不上做好的问题了。

人到。不用说,这就是新闻记者要到场,但这个新闻记者要有时间观念,不准时容易误事;要有纪律观念,采访领导活动期间不要私下活动;要有保密观念,不应当听的话不要听,不应当说的事不要说,不应当传的事不要传。

眼到。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力必须集中,而且是高度的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为了仔细观察采访现场发生的变化,因为领导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是动态的,并不是僵化的。哪怕是在会议现场,领导也只是相对的静态,发言时的声调、表情与动作,依然会传递出领导所关注的重点与真实的心声。

心到。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采访,而不是应付了事。于是,事先与领导身边的人作些沟通就必不可少。领导此次活动要看些什么东西,想解决些什么问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多问几个,这样在采访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无头苍蝇,跟着领导活动了半天依然晕头晕脑。

手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摄影记者,有句行话叫“拍到就是硬道理”。对于文字记者,同样可以套用这样的说法:记下就是硬道理。采访时,尽量多记一些,记全一些,后面写作时就会少些麻烦,少些疑问。我们常见记者在办公室里,用电话向受采访单位再次询问核实新闻细节,大多是因为记得不够、记得不全。而随领导活动进行报道,想再次询问核实某个新闻细节,相对其他采访活动而言较难。一来现在领导活动常常是在基层一线,而且是一天走多个点,接触的人多事繁,事后核实起来并不容易;二来领导活动报道的时间性要求较高,常常急着出稿,难以为了某个细节电话来电话去,等上个半天。

二、做好领导活动报道,需要我们提高质量

前任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曾对新闻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他说,报道要重实效,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听进去了多少。他强调,关键是如何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道质量的要求,落实在记者的新闻写作之中,我以为要把新闻稿件写新、写活、写实。

写新。缺了一个新字,就无所谓新闻可言。做好领导活动报道,需要我们在创意新、角度新、体裁新等方面多下些功夫。这就要做到分清领导的一般活动与重点活动,分清领导的一般安排与有意安排,分清领导的一般说说与特殊强调。如,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连续三年深入五个原中央苏区县进行调研。第一年进苏区,对于记者而言,这就是一个领导活动的新的创意。这一次的报道,随行的记者注意到了这个新创意,并且着重使用消息手法来突出这个新创意。第二年再进苏区,已经能够说明这样的苏区调研不是作秀,不是一般活动,而是重点活动;不是一般安排,而是有意安排;不是一般说说,而是特殊强调。于是,我在新闻体裁使用上,选择了通讯的手法,写出了新闻作品《苏区行》,从苏区的新貌、苏区的精神和苏区的期盼三个部分,全新演绎了一位市委书记对苏区人民的感情。而第三年这位市委书记再到苏区,我写作选择的角度又变了,侧重于苏区人民对这位书记的情,写出了新闻作品《苏区情》。今年1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副会长一行来三明调研时,这两个姊妹篇也成为如实展现三明苏区工作的汇报材料。而体裁新,就是我们可以在同一类领导活动报道的体裁上出奇制胜,往往他人使用消息,我们就使用通讯;往往他人使用通讯,我们就使用消息;往往他人使用文字报道,我们就使用摄影报道。在通讯写作的人称掌握上,因文因情的需要而定,采用第二人称,甚至大胆使用第一人称。

写活。鲜活的东西总是吸引人的,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一样。写活,就要求我们使用的新闻体裁要活,使用的新闻语言要活,使用的新闻素材要活。“大报如何更活泼一点,小报如何更规范一点。” 这是新闻界常常议论的话题,其中大报如何更活泼一点,议论的焦点就在于领导活动的报道。要使领导活动报道不面目可憎,引人入胜,就要在活字上下一番功夫。例如,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曾到福建的福州视察。在一个小区里,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阳台上,从高处大声询问总理说,“我给您写过一封信,您收到了没有?”。朱镕基大声回答:“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好,记住了。我查一查。”当年随行的记者,从这简短的对话中,捡出了鲜活的短新闻,用现场感极强的小通讯形式,写出了总理平和、务实的态度和对人民来信的重视。后来,这则新闻获得了福建好新闻大奖。同样,吴仪副总理在三明调研时,我运用通讯的手法,采写出了《一草一木总关情》,表现了吴仪对福建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关切之情,三明日报阅评员对这则新闻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并不是通讯体裁才是活的,短消息同样可以起到活的效果。比如,《一草一木总关情》这篇报道,如果我能够再大胆一些,采用短消息的手法,单写通讯的第一部分,即特写吴仪在桃源洞种植永安市树小叶樟的话,那么新闻就会短下来,更活起来。

写实。不夸大,不拔高,防止新闻个人崇拜,这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在执行采写任务时,所应注意的基本要求。夸大、拔高的新闻作品,不仅容易让人心生厌恶之感,而且会对记者自己本人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甚至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例如,《常德日报》刊发的新闻特写《夜宿农家》,曾在新闻界引起不小的波澜。究其原因,就在于记者在现实复杂的社会面前,没有用心去辨别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一不小心就夸大、拔高了那位别有用心的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结果,不仅这则新闻后来成了笑料,而且这位记者也跟着受了不少累。我在跟随三明原市委副书记吴金容参加一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报告会时,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召集市区194个省、市级文明单位,听先进典型白沙派出所介绍经验,仅省级文明单位就有15家未到会。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写出了《“怪事”:文明单位不开文明会》,后来被评为福建好新闻二等奖。领导活动并不见得遇到的都是美上加美的“花瓶”,这则新闻之所以会获奖,正是因为实实在在地报道了领导活动。当然,写实也同样可以用个性化极强的语言。如前面所引福建日报的标题新闻。标题新闻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可以使领导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不是千人一面,萝卜、青菜全成了一个样子,甚至领导张三的名字都可以换成李四,居然没有私毫分别。

三、做好领导活动报道,需要我们延伸服务

大多数的记者都以为,采写完一篇新闻稿交给编辑后,就万事大吉了,余下的事是编辑的事,与自己概不相关。其实,这样的认识即使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至少也是极其片面的。作为一名好记者,做好领导活动报道,需要我们延伸服务,在采写完稿件之后,做编辑与领导,甚至报社与领导沟通的桥梁。

审稿环节。要做好领导活动报道,要求我们记者在审稿的环节,向审稿人主动说明写稿意图,主动提醒新闻规律,主动征求后续报道意见。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审稿人改过头的话语,提过分的要求,真正对领导活动报道把好关、把好度,对编辑甚至报社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信任。

编辑环节。要做好领导活动报道,要求我们记者在编辑的环节,向报社的编辑主动通报领导意图,主动提醒版面安排,主动征求编辑意见。主要领导大多支持新闻改革,一般不会提出有关自己的活动报道,要上什么位置,占多大版面。但作为随同主要领导进行采访的记者,就要对此作些考虑,以便为编委会版面安排提供决策参考。只有记者亲身参与采访活动,最能体会领导活动新闻的重要性,而编辑大多只能根据领导的大小来进行前后编排,对新闻的重要与否相对难以把握。

事后环节。要做好领导活动的报道,还要求我们记者在新闻见报,主动与领导或受众多做事后的沟通,进行各种情况的收集与反馈,一来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采写水平,二来也有利于报社更加地进行领导活动报道安排,三来有利于领导正确地使用新闻这个舆论工具。总之,经过事后环节的主动介入,从上到下各个层面,都会真有所学、真有所思、真有所获。

实际上,要做到以上这些要求,并非易事。但在做好领导活动报道上,我省各级主要领导上行下效,开明实干的作风,为新闻报道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党报的新闻记者,本来就有责任做好领导活动报道,如今更要自加压力争创一流,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