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写的“不变” 李顺亮 江泽民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总体要求。党报姓党,作为党报的记者,熟悉并在工作中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在新闻业务工作上,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采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是党报记者的职责所在。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说党报记者特别是搞时政报道的记者,其采访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性”的。现在的关键就是怎样发挥创造性思维,把党对我们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行“主动性”采访。因为世界是多样化的,新闻及其采访创作也应该多样化。变“被动性”采访为“主动性”采访,需要我们在变与不变之中做一番权衡,总的来说,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是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党报记者的采访活动是“被动性”的,具体到我们地市报的记者,就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本身是否是个称职的党报记者都成了问题,所采写出来的文章为党报所不容,就更不用谈要上一版,作头条的问题了。市委、市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总是以党的方针政策做指导,同时也在工作中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这就是“不变”;市委、市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但每年都有工作重点,每个阶段都有工作的具体抓手,这也是相对“不变”的。对于三明,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认真做好“六篇文章”,加快三明发展,这是“不变”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而每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人大、政协“两会”,以及每季度的全市经济分析会等,所确定的年度乃至一个阶段的主攻方向更是“不变”的。作为记者只有把这些会议的精神实质理解透了,思想才会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才谈得上在新闻业务工作中适应这种变化。每个记者都去参加这些会是不可能的,这时我们的报纸无疑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分析自己的报纸,这是熟悉版面,学人之长,了解近期报道重点的一个极好办法。比如,农业结构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一直是这几年报道的重点,在这些大会的精神中也都会体现出来。要写这方面的文章,想写好写的准,就得把大会报道找来反复研读。那么你对这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并不单纯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农村经济大结构的调整,而且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原来所提的国企脱困,也并不是要全部的国企脱困,而是针对于三年前亏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只有把自己的一版摸透了,知道急需什么样的稿子,有的放矢去写,且又把相关的精神很好地融进了文章之中,那这稿子命中率自然就高了。 多看上级大报的新闻报道特别是言论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寻找新闻点的一个“不变”的绝招。我们的党委、政府部署一项工作,有时并不一定是通过开会的形势,而是通过新闻舆论导向来达到同样目的的。去年春节前后,上级大报出现了大量关心群众生活的相关报道与言论,紧接着我市的苍震华书记就到了两县一区开展专题调研并讲话。如果把这些联系起来思索一下,就会想到其中的奥妙,把握准关心群众这个主题,再结合基层实际写相应的文章,上一版就有可能了。但一个新闻切入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记者在具体的采访实践中去“变”,并不是光听人介绍,自己一声不吭,而是在主动与被采访对象座谈交流之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思路。否则,你从一开始采访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你的文章也有可能落入人云亦云的危险境地,等于把新闻采访的主动权交给了被采访对象。 多与报社同仁探讨新闻及其业务,这更是不能变的。特别是对大型的专题报道,每个人的看法都会有局限性,不可能样样想得圆满;同时,看问题的角度更是因人而异。新闻同仁的沟通就有利于解决个体的不足。比如,去年我在“建设三明的泉州”这个大型专题报道中,就和带队的副总编多次交流,把自己的大思路理顺了,再去深入采访,结果事半功倍,采写出《“我们要写泉州的观点突破”》一文。因为真正写到了点子上,很好地配合了市委的工作,结果市委苍震华书记特地为此在当年市委书记1号批示件上批示表扬,并要求各地各单位认真学习这篇文章。有人说新闻要养,多指知道一件新闻事实后,寻找“导火索”,即等待最佳时机去写,这当然是明智之举。我则要说多与报社同仁探讨新闻及其业务也是养新闻的重要过程。作为记者,更要主动与编辑,特别是要闻编辑多沟通,从沟通中获得新闻信息,获得新闻创作的灵感。新闻写作手法多种多样,并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套,如果有,就不是新闻了。新闻讲究的只是把一个新闻事实如何更好地报出来,我们记者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一新闻更好地让受众接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写作手法的“变”把新闻写得更活。把一个鲜活的新闻写死了,编辑想把它放上一版,非下一番功夫不可。如果编辑不下这个功夫呢?那你的稿子发在那里就得打一个问号了。 还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写任何文章都不能把一个新闻事实说得太满,这也是不变的。毕竟是新闻,刚刚发生的新生事,其发展变化直至定型都有待时日,说得太满了,会有吹嘘之嫌,广大读者也会笑话这样的新闻作品。这往往是死活要套用上面的精神,结果生吞活剥,套不好、套过头所至。前一段国家刚开始部署西部大开发,可就有新闻报道说,新疆某铁路局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主动采取措施,做好西部大开发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明明国家西部大开发刚刚开始部署实施,你顶多把这项工作扎实推开,何来显著成效如何、如何?年头上级下的指标,就是年底自己的工作成绩,一个数字都不变。这就是一个典型。写文章要得是准,而不是满,这是“不变”的。要“变”的只是如何在行文中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前任与后任的关系,市委与市政府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等等。比如,沙县这些年的农业发展与进步全省上下有目共睹。如果记者在写这方面文章时,硬套现在的精神,只提是搞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至,而对原来大抓农科教结合一点不带,似乎与前些年的基础没有丝毫干系。这样的新闻就缺了与原来的辩证关系,会更多地给人一种空穴来风的感觉。实际上,在写作行文给新闻留足了后路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的新闻创作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 2000年 |
|